专利转让平台_买专利_卖专利_中国高校专利技术交易-买卖发明专利上知查网

全部分类
全部分类
便携式侧方位停车移车装置

便携式侧方位停车移车装置

IPC分类号 : B60S13/00

申请号
CN201920812012.2
可选规格
  • 专利类型: 实用新型专利
  • 法律状态: 有权
  • 申请日: 2019-05-31
  • 公开号: 210284175U
  • 公开日: 2020-04-10
  • 主分类号: B60S13/00
  • 专利权人: 上海建桥学院

专利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便携式侧方位停车移车装置,包括一上一下布置的上承重台和下承重台、一左一右且开口相对设置于上承重台和下承重台之间的两个V型支撑框架以及设置于上承重台一侧且可翻折的坡道板;V型支撑框架由铰接连接的上支撑框和下支撑框组成,上支撑框的顶端与上承重台铰接,下支撑框的底端与下承重台铰接,且下支撑框朝下的一面设有多个万向轮;两个V型支撑框架的连接杆上连接有用于控制上承重台升降的丝杠摇杆机构,万向轮在上承重台升起后脱离地面,并在上承重台下降后与地面接触并将下承重台支起。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无需改变汽车自身结构,对底盘无不利影响,结构设计巧妙,功能多样,存放和取用方便,操作简单。

权利要求

1.一种便携式侧方位停车移车装置,其特征在于,用于承载汽车的车轮,包括一上一下布置的上承重台和下承重台、一左一右且开口相对设置于上承重台和下承重台之间的两个V型支撑框架以及设置于上承重台一侧且可翻折的坡道板;

所述的V型支撑框架由通过连接杆铰接连接的上支撑框和下支撑框组成,所述的上支撑框的顶端与上承重台铰接,下支撑框的底端与下承重台铰接,且下支撑框朝下的一面设有多个万向轮;

两个V型支撑框架的连接杆上连接有用于控制上承重台升降的丝杠摇杆机构,所述的万向轮在上承重台升起后脱离地面,并在上承重台下降后与地面接触并将下承重台支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侧方位停车移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承重台设有与汽车的车轮相匹配的凹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携式侧方位停车移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凹陷的横截面为内径从上到下逐渐缩小的圆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侧方位停车移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丝杠摇杆机构包括丝杠、穿设于丝杠上的螺母以及连接于丝杠尾端的摇柄,所述的丝杠的头端与一个V型支撑框架的连接杆可转动连接,螺母固定在另一个V型支撑框架的连接杆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便携式侧方位停车移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坡道板连接于上承重台位于丝杠头端的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便携式侧方位停车移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丝杠位于两个V型支撑框架的连接杆的中间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侧方位停车移车装置,其特征在于,下支撑框和上支撑框均由两个平行的支撑臂组成,每个下支撑框朝下的一面设有两个万向轮,且该两个万向轮分别设置于组成下支撑框的两个支撑臂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侧方位停车移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坡道板与上承重台铰接连接。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侧方位停车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便携式侧方位停车移车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技术的侧方位停车装置主要是在汽车底盘下安装四个或四个以上液压升降柱,通过液压升降柱之间的升降运动,使得汽车脱离地面进行向前或向后或向左或向右的移动动作,通过设置液压升降机构提供了一种汽车脱困的解决方法。

例如中国专利CN207594929U公开的汽车脱困、侧方位停车以及举升装置,在汽车底盘下部装有多个液压升降柱和底板组成的液压升降机构,液压升降柱的一端连接底板,另一端与汽车底盘连接,收缩后的液压升降柱嵌入在汽车底盘中,展开的液压升降柱支撑汽车脱离地面运动。

此技术是现存较为先进的装置,但是仍然存在如下缺点:

1.如需安装此装置须改变汽车底盘大架结构,改变整车安全性,并且最少加装四个装置,正好处于整车的载重点,在一些特殊情况或突然汽车受力加重时或长期使用中极易改变大架结构,危及整车行驶安全;

2.在车辆高速行驶过程中,安装在车辆底盘的装置,改变汽车底盘气流路线以及可能出现掉落情况,如出现该状况,将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

3.在汽车出现陷坑状况时,通常情况下是发生在路基松软的泥泞、沙石等路面,该装置与地面接触点面积较小,不能真正实现脱困,而且在可以使用该装置进行脱困时,液压装置将整车移开地面,此时车轮离开地面,无法真正实现脱困,并存在侧翻危险;

4.采用电器件带动液压装置升降,怠速工况下,增加电路和发动机负荷,底盘属于易磕碰和易遇水件,易造成漏电或液压杆变形情况。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便携式侧方位停车移车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便携式侧方位停车移车装置,用于承载汽车的车轮,包括一上一下布置的上承重台和下承重台、一左一右且开口相对设置于上承重台和下承重台之间的两个V型支撑框架以及设置于上承重台一侧且可翻折的坡道板;

所述的V型支撑框架由通过连接杆铰接连接的上支撑框和下支撑框组成,所述的上支撑框的顶端与上承重台铰接,下支撑框的底端与下承重台铰接,且下支撑框朝下的一面设有多个万向轮;

两个V型支撑框架的连接杆上连接有用于控制上承重台升降的丝杠摇杆机构,所述的万向轮在上承重台升起后脱离地面,并在上承重台下降后与地面接触并将下承重台支起。

优选地,所述的上承重台设有与汽车的车轮相匹配的凹陷。

优选地,所述的凹陷的横截面为内径从上到下逐渐缩小的圆形。

优选地,所述的丝杠摇杆机构包括丝杠、穿设于丝杠上的螺母以及连接于丝杠尾端的摇柄,所述的丝杠的头端与一个V型支撑框架的连接杆可转动连接,螺母固定在另一个V型支撑框架的连接杆上。

优选地,所述的坡道板连接于上承重台位于丝杠头端的一侧。

优选地,所述的丝杠位于两个V型支撑框架的连接杆的中间处。

优选地,下支撑框和上支撑框均由两个平行的支撑臂组成,每个下支撑框朝下的一面设有两个万向轮,且该两个万向轮分别设置于组成下支撑框的两个支撑臂上。

优选地,所述的坡道板与上承重台铰接连接。

当需要将汽车的车轮移至上承重台时(此时上承重台处于高处),此时,将坡道板翻折使其底端朝向地面,形成坡道,方便汽车的车轮沿着坡道移至上承重台上;当上承重台下降使万向轮接触地面时,此时上支撑框和下支撑框之间的夹角减小,上下支撑框和下支撑框的连接处将坡道板顶起,使坡道离开地面。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一种便携式侧方位停车移车装置的应用,将其应用于辅助汽车的侧方位停车、移位、陷坑脱困及上下台阶。

当汽车需要停车时可将车头先开入停车位,并预留一米以上距离,停好后,通过丝杠摇杆机构,调节V型支撑框架的开口大小,将装置举高(升高上承重台),并放下坡道板,放在两个后轮前侧顶在车轮上或顶在车轮后侧,将车辆开上该移车装置,车轮落于上承重台的凹陷处固定,通过丝杠摇杆机构将上承重台降低,当汽车上到平台时降下平台使万向轮着地,此时上下支撑框夹角减小,同时上下支撑框连接处将坡道顶起,无需担心由于坡道板与地面摩擦发生危险,使下支撑框的万向轮着地并继续降低使万向轮将下承重台支起即可,将汽车推入理想车位后即可锁车离开,需要将汽车开出时,将汽车推出车位留出倒车空间,将装置举高至万向轮离开地面即可将汽车沿开下该装置,然后收好装置即可离开。

当汽车需要移动时可在四个车轮前侧或后侧均放置已举升的移车装置,将坡道板定在车轮下方,开上移车装置至车轮进入上承重台的凹陷处,将装置放下至万向轮着地并继续降低使万向轮将下承重台支起,此时即可移动车辆至理想位置。

当汽车出现陷坑情况时,将移车装置升起至万向轮不与地面接触,放置于车轮前后侧,顶上车轮,由于移车装置上下承重台与地面接触面积大,摩擦力较大,可实现汽车脱困。

当汽车需要上下台阶时,可将移车装置放置于台阶下方,升至与台阶同样高度方可将汽车开上或开下台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采用外部件,无需安装在汽车底盘可直接使用,降低成本和安装工序。

(2)可代替千斤顶使用,使用时不与汽车底盘接触,减少对底盘的损伤,减少意外发生。

(3)不改变汽车自身结构,不用担心汽车底盘大架变形情况,不用担心是否会造成危险。

(4)便于存放、取用,操作简单,无电子原件增加汽车电路负荷。

(5)出现陷坑时,本实用新型对于大多数软路基极易脱困。

(6)不必担心车辆因为升举而发生侧翻现象。

(7)结构设计巧妙,万向轮的放下和收起伴随上承重台的升降一起动作,而且刚好与万向轮的使用状态相匹配。

(8)在上下台阶时可通过本装置实现,无需担心汽车底盘与台阶剐蹭。

(9)结构简单,操作简单省力,特别是针对女驾驶员,更便于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正面下方45°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左视示意图。

图中,1为左万向轮A,2为左万向轮B,3为右万向轮A,4为右万向轮B,5为下承重台,6为上承重台,7为坡道板,8为左下支撑臂A,9为左下支撑臂B,10为右下支撑臂A,11为右下支撑臂B,12为左上支撑臂A,13为左上支撑臂B,14为右上支撑臂A,15为右上支撑臂B,16为丝杠,17为摇柄,18为左连接杆,19为右连接杆,20为凹陷,21为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一种便携式侧方位停车移车装置,如图1~2所示,用于承载汽车的车轮,包括一上一下布置的上承重台6和下承重台5、一左一右且开口相对设置于上承重台6和下承重台5之间的两个V型支撑框架以及设置于上承重台6一侧且可翻折的坡道板7;左侧V型支撑框架由通过左连接杆18铰接连接的左侧上支撑框(由平行的左上支撑臂A12和左上支撑臂B13组成)和左侧下支撑框(由平行的左下支撑臂A8和左下支撑臂B9组成)组成,左侧上支撑框的顶端与上承重台6的左端铰接,左侧下支撑框的底端与下承重台5的左端铰接,右侧V型支撑框架由通过右连接杆19铰接连接的右侧上支撑框(由平行的右上支撑臂A14和右上支撑臂B15)和右侧下支撑框(由平行的右下支撑臂A10和右下支撑臂B11组成)组成,右侧上支撑框的顶端与上承重台6的右端铰接,右侧下支撑框的底端与下承重台5的右端铰接。左侧下支撑框和右侧下支撑框朝下的一面设有多个万向轮;两个V型支撑框架的连接杆上连接有用于控制上承重台升降的丝杠摇杆机构,万向轮在上承重台6升起后脱离地面,并在上承重台6下降后与地面接触并将下承重台5支起。本实施例中,左下支撑框朝下的一面设有左万向轮A1和左万向轮B2,右下支撑框朝下的一面设有右万向轮A3和右万向轮B4。且每个下支撑框上的两个万向轮分别设置于组成对应下支撑框的两个支撑臂上。为了方便汽车的车轮卡在上承重台6上,本实施例中,上承重台6设有与汽车的车轮相匹配的凹陷20。进一步优选凹陷20的横截面为内径从上到下逐渐缩小的圆形。方便车轮卡入凹陷20的同时,可以适应不同大小的车轮。

本实施例中的丝杠摇杆机构包括丝杠16、穿设于丝杠16上的螺母21以及连接于丝杠16尾端的摇柄17,丝杠16的头端与左侧V型支撑框架的左连接杆18可转动连接,螺母21固定在右侧V型支撑框架的右连接杆19上。进一步优选,丝杠16位于两个V型支撑框架的连接杆的中间处。

与丝杠摇杆机构相匹配地,本实施例中,坡道板7连接于上承重台6位于丝杠16头端的一侧(避免坡道板7与摇柄17之间发生干涉)。本实施例中,坡道板7与上承重台6铰接连接。当上承重台6下降时,左边交叉的二个支撑框的连接处可以将坡道板7顶起,坡道板7不会碰触地面。

本实施例中的便携式侧方位停车移车装置将其应用于辅助汽车的侧方位停车、移位、陷坑脱困及上下台阶。

具体地:

当汽车需要停车时可将车头先开入停车位,并预留一米以上距离,停好后,通过丝杠摇杆机构,调节V型支撑框架的开口大小,将装置举高(升高上承重台),并放下坡道板,放在两个后轮前侧顶在车轮上或顶在车轮后侧,将车辆开上该移车装置,车轮落于上承重台的凹陷处固定,通过丝杠摇杆机构将上承重台降低,此时当万向轮着地以后,坡道板会被左边二个交叉的支撑框顶起,无需担心由于坡道板与地面摩擦发生危险,使下支撑框的万向轮着地并继续降低使万向轮将下承重台支起即可,将汽车推入理想车位后即可锁车离开,需要将汽车开出时,将汽车推出车位留出倒车空间,将装置举高至万向轮离开地面即可将汽车沿开下该装置,然后收好装置即可离开。

当汽车需要移动时可在四个车轮前侧或后侧均放置已举升的移车装置,将坡道板定在车轮下方,开上移车装置至车轮进入上承重台的凹陷处,将装置放下至万向轮着地并继续降低使万向轮将下承重台支起,此时即可移动车辆至理想位置。

当汽车出现陷坑情况时,将移车装置升起至万向轮不与地面接触,放置于车轮前后侧,顶上车轮,由于移车装置上下承重台与地面接触面积大,摩擦力较大,可实现汽车脱困。

当汽车需要上下台阶时,可将移车装置放置于台阶下方,升至与台阶同样高度方可将汽车开上或开下台阶。

上述对实施例的描述是为便于该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和使用发明。熟悉本领域技术的人员显然可以容易地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各种修改,并把在此说明的一般原理应用到其他实施例中而不必经过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揭示,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畴所做出的改进和修改都应该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便携式侧方位停车移车装置专利购买费用说明

专利买卖交易资料

Q:办理专利转让的流程及所需资料

A:专利权人变更需要办理著录项目变更手续,有代理机构的,变更手续应当由代理机构办理。

1:专利变更应当使用专利局统一制作的“著录项目变更申报书”提出。

2:按规定缴纳著录项目变更手续费。

3:同时提交相关证明文件原件。

4:专利权转移的,变更后的专利权人委托新专利代理机构的,应当提交变更后的全体专利申请人签字或者盖章的委托书。

Q:专利著录项目变更费用如何缴交

A:(1)直接到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大厅收费窗口缴纳,(2)通过代办处缴纳,(3)通过邮局或者银行汇款,更多缴纳方式

Q:专利转让变更,多久能出结果

A:著录项目变更请求书递交后,一般1-2个月左右就会收到通知,国家知识产权局会下达《转让手续合格通知书》。

动态评分

0.0

没有评分数据
没有评价数据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复制
用户中心
我的足迹
我的收藏

您的购物车还是空的,您可以

  •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在线留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