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转让平台_买专利_卖专利_中国高校专利技术交易-买卖发明专利上知查网

全部分类
全部分类
一种新型海陆两栖载具

一种新型海陆两栖载具

IPC分类号 : B60F3/00

申请号
CN202020392632.8
可选规格
  • 专利类型: 实用新型专利
  • 法律状态: 有权
  • 申请日: 2020-09-21
  • 公开号: 211808874U
  • 公开日: 2020-10-30
  • 主分类号: B60F3/00
  • 专利权人: 广东海洋大学

专利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海陆两栖载具,包括车身框架和V型载具机底,所述车身框架的两侧斜面均设置有防滑带,且车身框架的上端安装有储物箱和座椅,所述车身框架的末端处固定有尾灯和尾翼,且车身框架的前端边缘处安装有挡风板,所述车身框架的底部前端和尾端分别通过前转轴连接结构和后转轴连接结构固定连接有前轮和后轮,所述三角支架的前端固定连接有挡板,且三角支架的末端与车身框架相互连接。该新型海陆两栖载具,能够灵活且便捷的适应于陆地和海洋环境中行驶,能够克服水中漂浮物缠绕带来的麻烦和危险,以及减少流体中空泡现象所对舵桨带来的损坏,在浅水区行驶,而不受水底阻拦物的影响。

权利要求

1.一种新型海陆两栖载具,包括车身框架(1)和V型载具机底(20),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框架(1)的两侧斜面均设置有防滑带(11),且车身框架(1)的上端安装有储物箱(9)和座椅(10),并且车身框架(1)的前端上侧固定安装有方向把(7)、显示屏(8)和GPS定位系统装置(26),所述车身框架(1)的末端处固定有尾灯(5)和尾翼(6),且车身框架(1)的前端边缘处安装有挡风板(2),并且挡风板(2)的下侧边缘处由边到中分别固定安装有前照明灯(3)和防水探灯(4),所述车身框架(1)的底部前端和尾端分别通过前转轴连接结构(17)和后转轴连接结构(18)固定连接有前轮(14)和后轮(15),且前轮(14)和后轮(15)均设置有2个,并且前轮(14)和后轮(15)的外侧设置有舵桨驱动马达(16),而且前轮(14)和后轮(15)的内部均固定安装有扭曲舵桨(19),同时相邻的前轮(14)之间和相邻的后轮(15)之间均安装有三角支架(12),所述三角支架(12)的前端固定连接有挡板(13),且三角支架(12)的末端与车身框架(1)相互连接,所述V型载具机底(20)设置于车身框架(1)的底部,且V型载具机底(20)前端的底部两侧均固定有高压气泡口(25),而且V型载具机底(20)的末端安装有高压喷水式推进装置(21),并且高压喷水式推进装置(21)的中部固定有出水口(22),所述出水口(22)的前端左右两侧均安装有进水口(23),且进水口(23)的末端与V型载具机底(20)的底部固定连接,并且出水口(22)内安装有驱动马达(2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海陆两栖载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轮(14)和后轮(15)均关于车身框架(1)的横向中心轴线对称设置有2个,且左右两侧的前轮(14)和后轮(15)之间相互平行,并且车身框架(1)与V型载具机底(20)和高压喷水式推进装置(21)构成焊接的一体化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海陆两栖载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轮(14)和后轮(15)分别通过前转轴连接结构(17)和后转轴连接结构(18)与车身框架(1)构成相对旋转结构,且车身框架(1)与前转轴连接结构(17)和后转轴连接结构(18)的个数呈1:4设置,并且前轮(14)、后轮(15)、扭曲舵桨(19)和高压喷水式推进装置(21)共同构成海陆两栖载具的驱动系统。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海陆两栖载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扭曲舵桨(19)设置有4个,且4个扭曲舵桨(19)与V型载具机底(20)处于同一水平高度,并且扭曲舵桨(19)固定安装于前轮(14)和后轮(15)的内部,并且扭曲舵桨(19)通过舵桨驱动马达(16)与前轮(14)和后轮(15)构成同轴分布的相对旋转结构,而且4个扭曲舵桨(19)与前轮(14)和后轮(15)一一对应设置,同时扭曲舵桨(19)的直径小于前轮(14)和后轮(15)的直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海陆两栖载具,其特征在于:所述V型载具机底(20)的底部呈“V”字型结构设置,且V型载具机底(20)的“V”字型结构中部往边缘延伸,并且V型载具机底(20)的“V”字型的倾斜角度向末端逐渐减少。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海陆两栖载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口(22)和进水口(23)二者构成一密封腔体,且出水口(22)和进水口(23)的个数呈1:2设置,并且进水口(23)关于出水口(22)的横向中心轴线对称设置,而且2个进水口(23)相互平行分布,同时2个进水口(23)之间的间距大于出水口(22)的纵向宽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海陆两栖载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气泡口(25)位于V型载具机底(20)的前端两侧,且高压气泡口(25)的内部设置有空气压缩机,并且其喷出的压缩空气分别朝向V型载具机底(20)上方和车身框架(1)的末端边缘处。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载具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新型海陆两栖载具。

背景技术

载具是指一切人造的用于人类代步或运输的装置,通过对载具有效合理的使用,可以使人类在复杂与恶劣的环境条件下高效率的行驶,且极大方便于人类或是物体在空间位置上的移动与改变,同时随着载具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载具的多样化种类促进了世界各国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科技等领域的交流与发展,进而促进整个人类社会的繁荣进步,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

然而现有的载具在使用时存在以下问题:

同一种载具的发展使用,不便于在海陆两栖的不同介质中航行使用,且在陆地向海面行驶时,无法灵活且便捷的适应不同的介质行驶环境,同时载具在海洋中行驶时,不便于在陆地上的存放与保养,且会受海面藻类杂质与有害垃圾的腐蚀破坏,而因此使得人力与资金成本大量被消耗。

因此,有必要创新设计一种海陆两栖载具,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海陆两栖载具,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提出现有的载具不便于在海陆两栖的不同介质中航行使用,且在陆地向海面行驶时,无法灵活且便捷的适应不同的介质行驶环境,同时载具在海洋中行驶时,不便于在陆地上的存放与保养,且会受海面藻类杂质与有害垃圾的腐蚀破坏,而因此使得人力与资金成本大量被消耗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海陆两栖载具,包括车身框架和V型载具机底,所述车身框架的两侧斜面均设置有防滑带,且车身框架的上端安装有储物箱和座椅,并且车身框架的前端上侧固定安装有方向把、显示屏和GPS定位系统装置,所述车身框架的末端处固定有尾灯和尾翼,且车身框架的前端边缘处安装有挡风板,并且挡风板的下侧边缘处由边到中分别固定安装有前照明灯和防水探灯,所述车身框架的底部前端和尾端分别通过前转轴连接结构和后转轴连接结构固定连接有前轮和后轮,且前轮和后轮均设置有2个,并且前轮和后轮的外侧设置有舵桨驱动马达,而且前轮和后轮的内部均固定安装有扭曲舵桨,同时相邻的前轮之间和相邻的后轮之间均安装有三角支架,所述三角支架的前端固定连接有挡板,且三角支架的末端与车身框架相互连接,所述V型载具机底设置于车身框架的底部,且V型载具机底前端的底部两侧均固定有高压气泡口,而且V型载具机底的末端安装有高压喷水式推进装置,并且高压喷水式推进装置的中部固定有出水口,所述出水口的前端左右两侧均安装有进水口,且进水口的末端与V型载具机底的底部固定连接,并且出水口内安装有驱动马达。

优选的,所述前轮和后轮均关于车身框架的横向中心轴线对称设置有2个,且左右两侧的前轮和后轮之间相互平行,并且车身框架与V型载具机底和高压喷水式推进装置构成焊接的一体化结构。

优选的,所述前轮和后轮分别通过前转轴连接结构和后转轴连接结构与车身框架构成相对旋转结构,且车身框架与前转轴连接结构和后转轴连接结构的个数呈1:4设置,并且前轮、后轮、扭曲舵桨和高压喷水式推进装置共同构成海陆两栖载具的驱动系统。

优选的,所述扭曲舵桨设置有4个,且4个扭曲舵桨与V型载具机底处于同一水平高度,并且扭曲舵桨固定安装于前轮和后轮的内部,并且扭曲舵桨通过舵桨驱动马达与前轮和后轮构成同轴分布的相对旋转结构,而且4个扭曲舵桨与前轮和后轮一一对应设置,同时扭曲舵桨的直径小于前轮和后轮的直径。

优选的,所述V型载具机底的底部呈“V”字型结构设置,且V型载具机底的“V”字型结构中部往边缘延伸,并且V型载具机底的“V”字型的倾斜角度向末端逐渐减少。

优选的,所述出水口和进水口二者构成一密封腔体,且出水口和进水口的个数呈1:2设置,并且进水口关于出水口的横向中心轴线对称设置,而且2个进水口相互平行分布,同时2个进水口之间的间距大于出水口的纵向宽度。

优选的,所述高压气泡口位于V型载具机底的前端两侧,且高压气泡口的内部设置有空气压缩机,并且其喷出的压缩空气分别朝向V型载具机底上方和车身框架的末端边缘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新型海陆两栖载具,能够灵活且便捷的适应于陆地和海洋环境中行驶,能够克服水中漂浮物缠绕带来的麻烦和危险,以及减少流体中空泡现象所对舵桨带来的损坏,在浅水区行驶,而不受水底阻拦物的影响;

利用扭曲舵桨与高压喷水式推进装置提供转向与动力进行航行,此种混合式航行方式,减少流体中空泡现象所对舵桨带来的损坏,且扭曲舵桨的安装使用,使得该两栖载具无需设置多余驱动马达就能实现载具的两栖行走,使其驱动结构更为简单,降低所需成本;

在转轴连接结构与前后轮之间的相互连接作用下,使得前后轮与车身框架之间构成的旋转结构,方便人为的控制前后轮的灵活快速展开和旋转,有利于载具高效的进行陆地模式与海面模式之间的变形转换,且可进一步提高两栖载具行驶时的稳定性与机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陆地模式后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陆地模式前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陆地模式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海面模式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海面模式后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海面模式后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海面模式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车身框架;2、挡风板;3、前照明灯;4、防水探灯;5、尾灯;6、尾翼;7、方向把;8、显示屏;9、储物箱;10、座椅;11、防滑带;12、三角支架;13、挡板;14、前轮;15、后轮;16、舵桨驱动马达;17、前转轴连接结构;18、后转轴连接结构;19、扭曲舵桨;20、V型载具机底;21、高压喷水式推进装置;22、出水口;23、进水口;24、驱动马达;25、高压气泡口;26、GPS定位系统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7,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新型海陆两栖载具,包括车身框架1、挡风板2、前照明灯3、防水探灯4、尾灯5、尾翼6、方向把7、显示屏8、储物箱9、座椅10、防滑带11、三角支架12、挡板13、前轮14、后轮15、舵桨驱动马达16、前转轴连接结构17、后转轴连接结构18、扭曲舵桨19、V型载具机底20、高压喷水式推进装置21、出水口22、进水口23、驱动马达24、高压气泡口25和GPS定位系统装置26,车身框架1的两侧斜面均设置有防滑带11,且车身框架1的上端安装有储物箱9和座椅10,并且车身框架1的前端上侧固定安装有方向把7、显示屏8和GPS定位系统装置26,车身框架1的末端处固定有尾灯5和尾翼6,且车身框架1的前端边缘处安装有挡风板2,并且挡风板2的下侧边缘处由边到中分别固定安装有前照明灯3和防水探灯4,车身框架1的底部前端和尾端分别通过前转轴连接结构17和后转轴连接结构18固定连接有前轮14和后轮15,且前轮14和后轮15均设置有2个,并且前轮14和后轮15的外侧设置有舵桨驱动马达16,而且前轮14和后轮15的内部均固定安装有扭曲舵桨19,同时相邻的前轮14之间和相邻的后轮15之间均安装有三角支架12,三角支架12的前端固定连接有挡板13,且三角支架12的末端与车身框架1相互连接,V型载具机底20设置于车身框架1的底部,且V型载具机底20前端的底部两侧均固定有高压气泡口25,且V型载具机底20的末端安装有高压喷水式推进装置21,并且高压喷水式推进装置21的中部固定有出水口22,出水口22的前端左右两侧均安装有进水口23,且进水口23的末端与V型载具机底20的底部固定连接,并且出水口22内安装有驱动马达24。

前轮14和后轮15均关于车身框架1的横向中心轴线对称设置有2个,且左右两侧的前轮14和后轮15之间相互平行,并且车身框架1与V型载具机底20和高压喷水式推进装置21构成焊接的一体化结构,提供两栖载具的整体使用稳定性,使其在使用时更加稳固,提高使用效果。

前轮14和后轮15分别通过前转轴连接结构17和后转轴连接结构18与车身框架1构成相对旋转结构,且车身框架1与前转轴连接结构17和后转轴连接结构18的个数呈1:4设置,便于前轮14与后轮15更为灵活的展开与旋转,进而有利于载具高效的进行陆地模式与海面模式之间的变形转换,且可进一步提高两栖载具行驶时的稳定性与机动性,并且前轮14、后轮15、扭曲舵桨19和高压喷水式推进装置21共同构成海陆两栖载具的驱动系统,在陆地模式时,通过前轮14和后轮15进行前行与转向,同时在海面模式时,通过前轮14内部扭曲舵桨19提供升力与转向力,且通过后轮15内部扭曲舵桨19与高压喷水式推进装置21提供前向的推力,从而在三种驱动系统的合理有效配合下,可以高效的在海陆环境中灵活行驶。

扭曲舵桨19设置有4个,且4个扭曲舵桨19与V型载具机底20处于同一水平高度,4个扭曲舵桨19完全浸没水中,而有利于减少在航行过程中所产生的空泡现象,进而提高扭曲舵桨19的使用寿命,并且扭曲舵桨19固定安装于前轮14和后轮15的内部,并且扭曲舵桨19通过舵桨驱动马达16与前轮14和后轮15构成同轴分布的相对旋转结构,而且4个扭曲舵桨19与前轮14和后轮15一一对应设置,同时扭曲舵桨19的直径小于前轮14和后轮15的直径,从而使两栖载具无需设置多余驱动马达24就能实现载具的两栖行走,使其驱动结构更为简单,降低所需成本。

V型载具机底20的底部呈“V”字型结构设置,且V型载具机底20的“V”字型结构中部往边缘延伸,并且V型载具机底20的“V”字型的倾斜角度向末端逐渐减少,从而利用载具机底的V形结构剖开水面,减小水对航行时的阻力,流体被前行的载具沿着V型载具机底20的外侧壁上翻,形成遇到双折角,同时双折角形成相互作用力,使载具获得更大的浮力,进一步减小航行的阻力,降低了高压喷水式推进装置21的能源消耗,有利于更精准的控制航行速度。

出水口22和进水口23二者构成一密封腔体,且出水口22和进水口23的个数呈1:2设置,通过出水口22和进水口23二者构成一密封腔体,且高压喷水式推进装置21呈进水口23在前端和出水口22后侧的安装设置,在便于后期更好的进行出水和进水工作的同时,亦能降低前端流体压强以及提高后方推力,进一步的提高载具在海面模式下的行驶效率与使用效果,并且进水口23关于出水口22的横向中心轴线对称设置,而且2个进水口23相互平行分布,同时2个进水口23之间的间距大于出水口22的纵向宽度,通过2个进水口23之间的间距大于出水口22的纵向宽度,以便于进水口23更好的进行进水工作。

高压气泡口25位于V型载具机底20的前端两侧,且高压气泡口25的内部设置有空气压缩机,并且其喷出的压缩空气分别朝向V型载具机底20上方和车身框架1的末端边缘处,形成V型载具机底20与流体之间的空气薄膜,而有利于减小载具所受流体的摩擦力,以及减小载具在海面模式下所受的流体迎向阻力,进而在提高航速的同时,降低高压喷水式推进装置21的能源消耗。

工作原理:在使用该新型海陆两栖载具时,首先根据图1-7所示,该两栖载具,主要用于海陆两用,可灵活的在陆地和海洋上行驶,此种两栖载具在陆地上行驶时,利用方向把7与前轮14和后轮15提供转向与动力进行行驶,在海上航行时,利用扭曲舵桨19与高压喷水式推进装置21提供转向与动力进行航行,此种混合式航行方式较传统相比,便于克服水中漂浮物缠绕带来的麻烦和危险,以及减少流体中空泡现象所对舵桨带来的损坏,从而提高了行驶速度与效率,同时更为灵活与稳定,且使用高压喷水式推进装置21,可在浅水区行驶,而不受水底阻拦物的影响;

开始从陆地向海面行驶时,前轮14内部扭曲舵桨19通过前转轴连接结构17向外侧展开,且前端扭曲舵桨19旋转至向朝下的水平状态,同时后轮15内部扭曲舵桨19通过后转轴连接结构18也向外侧展开,且后端扭曲舵桨19仍旧保持原状态,且扭曲舵桨19通过舵桨驱动马达16继续转动工作,此时四个扭曲舵桨19都旋转至与V型载具机底20在同一水平高度,且完全浸没水中,同时高压喷水式推进装置21开始启动工作状态,且在海中航行时,前端的扭曲舵桨19提供向上的升力以及通过前转轴连接结构17的控制转向角度,同时后端的扭曲舵桨19与高压喷水式推进装置21为两栖载具的航行提供向前的推力,且在载具航行时,通过V型载具机底20与高压气泡口25的组合使用,可利用形成的双折角形成相互作用力,以及V型载具机底20与流体之间的空气薄膜进行低阻力、高效率的稳定航行,而返回陆地过程与入水过程相反,高压喷水式推进装置21开始切换至关闭工作状态,且位于车身框架1前后的前转轴连接结构17与后转轴连接结构18开始向内合并与收缩,且最终前转轴连接结构17与后转轴连接结构18呈水平态稳定,同时前轮14与后轮15通过舵桨驱动马达16继续进行转动工作,从而进行平稳地登陆地面,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一种新型海陆两栖载具专利购买费用说明

专利买卖交易资料

Q:办理专利转让的流程及所需资料

A:专利权人变更需要办理著录项目变更手续,有代理机构的,变更手续应当由代理机构办理。

1:专利变更应当使用专利局统一制作的“著录项目变更申报书”提出。

2:按规定缴纳著录项目变更手续费。

3:同时提交相关证明文件原件。

4:专利权转移的,变更后的专利权人委托新专利代理机构的,应当提交变更后的全体专利申请人签字或者盖章的委托书。

Q:专利著录项目变更费用如何缴交

A:(1)直接到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大厅收费窗口缴纳,(2)通过代办处缴纳,(3)通过邮局或者银行汇款,更多缴纳方式

Q:专利转让变更,多久能出结果

A:著录项目变更请求书递交后,一般1-2个月左右就会收到通知,国家知识产权局会下达《转让手续合格通知书》。

动态评分

0.0

没有评分数据
没有评价数据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复制
用户中心
我的足迹
我的收藏

您的购物车还是空的,您可以

  •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在线留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