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转让平台_买专利_卖专利_中国高校专利技术交易-买卖发明专利上知查网

全部分类
全部分类
一种双效应红外隐身结构

一种双效应红外隐身结构

IPC分类号 : F41H3/00I

申请号
CN201910415174.7
可选规格
  • 专利类型: 发明专利
  • 法律状态: 有权
  • 申请日: 2019-05-17
  • 公开号: 110095022B
  • 公开日: 2019-08-06
  • 主分类号: F41H3/00I
  • 专利权人: 中北大学

专利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效应红外隐身结构,包括基底层,所述基底层内设置有共振腔,所述共振腔的上方设置有真空腔层,所述真空腔层的上方设置有外保护层;该双效应红外隐身结构通过设置。真空腔可以阻止热量的扩散传播,通过设置共振共振腔可以防止热辐射传播,这样从两个方面对设备进行红外隔绝,从而使得设备能够实现红外隐身功能。

权利要求

1.一种双效应红外隐身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底层(1),所述基底层(1)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制成;所述基底层(1)上设置有共振腔(2),所述共振腔(2)的上方设置有真空腔层(3),所述真空腔层(3)的上方设置有外保护层(4);所述外保护层(4)为由金属制成;

其中,所述共振腔(2)包括第一金属层(5)、填充层(7)、第二金属层(6),所述第二金属层(6)包括多个周期排列的金属条,所述第二金属层(6)设置于基底层(1)的上方,第一金属层(5)设置于真空腔层(3)的下方,所述第一金属层(5)与第二金属层(6)的间距为80nm;第一金属层(5)与第二金属层(6)之间空隙填充有填充层(7)。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效应红外隐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条的间距为50~60nm。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双效应红外隐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条的间距为60n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效应红外隐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真空腔层(3)设置有多层真空腔。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红外探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效应红外隐身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及其在军事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军事侦察手段已经实现了高技术化。在战场目标“发现即可命中”的形势下,红外成像仪的面世,使得曾经有效的可见光和雷达隐身技术面临被破解的威胁。大气条件良好时,机载红外搜索和跟踪系统对目标的探测距离可超过80km。因此,在可见光和雷达波段隐身的基础上,兼顾红外是未来全波段隐身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近年来,红外探测手段的高精度、智能化和多样化发展对红外隐身技术提出了更高挑战。红外隐身技术作为一种军用反侦察技术,主要通过抑制目标在红外大气窗口波段(3-5μm 和8-14μm)的热辐射实现目标的低可探测性。目前,主要通过冷却、屏蔽、遮挡和隐身涂料等手段降低或改变目标的红外辐射特征来实现对红外探测的隐身,其中,在目标表面涂覆低发射率材料应用最为广泛。但低发射率红外隐身涂料存在热量积累、频带范围有限、使用寿命短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探索和发展高性能红外隐身材料和技术迫在眉睫。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双效应红外隐身结构,包括基底层,所述基底层内设置有共振腔,所述共振腔的上方设置有真空腔层,所述真空腔层的上方设置有外保护层。

所述共振腔包括第一金属层、填充层、第二金属层,所述第二金属层设置于基底层的上方,第一金属层设置于真空腔层的下方,第一金属层与第二金属层之间空隙填充有填充层。

所述第二金属层包括多个周期排列的金属条。

所述金属条的间距为50~60nm。

所述金属条的间距为60nm。

所述真空腔层设置有多层真空腔。

所述基底层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制成。

所述第一金属层与第二金属层的间距为80nm。

所述外保护层为由金属制成。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提供的这种双效应红外隐身结构通过设置。真空腔层可以阻止热量的扩散传播,通过设置共振共振腔可以防止热辐射传播,能够使得入射的红外光在共振腔内形成共振,增强光的吸收,所吸收的光能够更快更多的转化为热能;这样从两个方面对设备进行红外隔绝,从而使得设备能够实现红外隐身功能。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双效应红外隐身结构示意图一。

图2是双效应红外隐身结构示意图二。

图中:1、基底层;2、共振腔;3、真空腔层;4、外保护层;5、第一金属层;6、第二金属层;7、填充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阐述本发明达成预定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下。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如图1所示的双效应红外隐身结构,包括基底层1,所述基底层1内设置有共振腔2,通过该共振腔2可以隔绝热辐射效应,使得热辐射不能够被传播;所述共振腔2的上方设置有真空腔层3,通过真空腔层3从而可以隔绝热传播效应,所述真空腔层3的上方设置有外保护层4,外保护层主要是用来保护该隐身结构,可以由金属制成,也可以由其他材料制成,可以根据该红外隐身结构实际工作的环境进行选择,例如在水下工作可以选择防水材料制成,在高温环境工作可以选择耐高温材料制成。

进一步的,所述共振腔2包括第一金属层5、填充层7、第二金属层6,所述第二金属层6设置于基底层1的上方,第一金属层5设置于真空腔层3的下方,第一金属层5与第二金属层6间隔,并且第一金属层5与第二金属层6之间空隙填充有填充层7,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法布里-珀罗腔,当红外光从下网上入射的时候,能够在法布里-珀罗腔形成共振,从而产生更多的热量,。

进一步的,第一金属层5、第二金属层6是由金、银、铜等制成。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金属层6包括多个周期排列的金属条,并且所述金属条的间距为50~60nm,优先的,可以选择50nm、55nm、60nm等。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金属层5与第二金属层6的间距为80nm,这样可以提高红外光共振的效率。

进一步的,所述基底层1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制成(PMMA),PMMA的机械强度较高,因此能够很好的起到支撑作用,而且PMMA透光率较高,可以达到92%以上,这样,这样使得更多的红外光进入共振腔,以便发生工作,避免红外光外泄,从而形成更好的红外隐身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真空腔层3可以由氧化铝在真空环境下制成。也可以由多孔材料,在真空环境下封堵孔洞,形成真空腔制成。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如图2所示的双效应红外隐身结构,包括基底层1,所述基底层1内设置有共振腔2,通过该共振腔2可以隔绝热辐射效应,使得热辐射不能够被传播;所述共振腔2的上方设置有真空腔层3,所述真空腔层3设置有多层真空腔。图2所示的真空腔设置有3层;通过真空腔层3从而可以更好的隔绝热传播效应,所述真空腔层3的上方设置有外保护层4,外保护层主要是用来保护该隐身结构,可以由金属制成,也可以由其他材料制成,可以根据该红外隐身结构实际工作的环境进行选择,例如在水下工作可以选择防水材料制成,在高温环境工作可以选择耐高温材料制成。

进一步的,所述共振腔2包括第一金属层5、填充层7、第二金属层6,所述第二金属层6设置于基底层1的上方,第一金属层5设置于真空腔层3的下方,第一金属层5与第二金属层6间隔,并且第一金属层5与第二金属层6之间空隙填充有填充层7,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法布里-珀罗腔,当红外光从下网上入射的时候,能够在法布里-珀罗腔形成共振,从而产生更多的热量,。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金属层6包括多个周期排列的金属条,并且所述金属条的间距为50~60nm,优先的,可以选择50nm、55nm、60nm等。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金属层5与第二金属层6的间距为80nm,这样可以提高红外光共振的效率。

进一步的,所述基底层1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制成(PMMA),PMMA的机械强度较高,因此能够很好的起到支撑作用,而且PMMA透光率较高,可以达到92%以上,这样,这样使得更多的红外光进入共振腔,以便发生工作,避免红外光外泄,从而形成更好的红外隐身效果。

综上所述,该双效应红外隐身结构通过设置。真空腔层3可以阻止热量的扩散传播,通过设置共振共振腔2可以防止热辐射传播,能够使得入射的红外光在共振腔2内形成共振,增强光的吸收,所吸收的光能够更快更多的转化为热能;这样从两个方面对设备进行红外隔绝,从而使得设备能够实现红外隐身功能。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一种双效应红外隐身结构专利购买费用说明

专利买卖交易资料

Q:办理专利转让的流程及所需资料

A:专利权人变更需要办理著录项目变更手续,有代理机构的,变更手续应当由代理机构办理。

1:专利变更应当使用专利局统一制作的“著录项目变更申报书”提出。

2:按规定缴纳著录项目变更手续费。

3:同时提交相关证明文件原件。

4:专利权转移的,变更后的专利权人委托新专利代理机构的,应当提交变更后的全体专利申请人签字或者盖章的委托书。

Q:专利著录项目变更费用如何缴交

A:(1)直接到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大厅收费窗口缴纳,(2)通过代办处缴纳,(3)通过邮局或者银行汇款,更多缴纳方式

Q:专利转让变更,多久能出结果

A:著录项目变更请求书递交后,一般1-2个月左右就会收到通知,国家知识产权局会下达《转让手续合格通知书》。

动态评分

0.0

没有评分数据
没有评价数据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复制
用户中心
我的足迹
我的收藏

您的购物车还是空的,您可以

  •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在线留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