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镜头模组,其包括驱动装置以及沿镜头的光轴方向依次间隔设置的底板、中间支架及用于安装镜头的镜头支架,第一对角线的两端分别设有固定于底板并支撑中间支架的第一销,第二对角线的两端分别设有固定于中间支架上并支撑镜头支架的第二销,驱动装置包括设于第一对角线的两端并驱动镜头支架绕第二销与中间支架发生相对旋转的一对第一形状记忆合金线以及设于第二对角线的两端并驱动镜头支架和中间支架绕第一销与底板发生相对旋转的一对第二形状记忆合金线。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镜头模组不仅结构简单,无磁干扰,可以极大的节省模组的空间,而且在有限的空间相比较于电磁式结构可以提供更大的驱动力。
权利要求
1.一种镜头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驱动装置以及沿镜头的光轴方向依次间隔设置的底板、中间支架及用于安装镜头的镜头支架,第一对角线的两端分别设有固定于所述底板并支撑所述中间支架的第一销,第二对角线的两端分别设有固定于所述中间支架上并支撑所述镜头支架的第二销,所述驱动装置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对角线的两端并驱动所述镜头支架绕所述第二销与所述中间支架发生相对旋转的一对第一形状记忆合金线以及设于所述第二对角线的两端并驱动所述镜头支架和所述中间支架绕所述第一销与所述底板发生相对旋转的一对第二形状记忆合金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支架的与所述第一销对应的位置上设有供所述第一销插入的第一孔,所述镜头支架的与所述第二销对应的位置上设有供所述第二销插入的第二孔,所述第一孔的内壁和所述第二孔的内壁为凹陷的球面,所述第一销和所述第二销的分别与所述第一孔和所述第二孔抵接的末端为凸出的球面,所述第一孔的口径大于所述第一销的外径,所述第二孔的口径大于所述第二销的外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形状记忆合金线和所述第二形状记忆合金线相同,均包括固定在所述底板上的两末端及固定在所述镜头支架上的驱动端及连接所述末端和所述驱动端的延伸段。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镜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包括一对相对且间隔设置的第一侧边以及一对连接所述第一侧边且间隔设置的第二侧边,所述第一形状记忆合金线或所述第二形状记忆合金线的一个所述末端固定在所述第一侧边,另一末端固定在与所述第一侧边相邻的所述第二侧边。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镜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末端通过绑线夹子固定在所述底板上。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镜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镜头支架沿所述第一对角线的相对两端以及沿所述第二对角线的相对两端均开设有线槽,且所述线槽位于所述镜头支架背离所述底板的一侧,所述驱动端位于所述线槽内。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与所述中间支架之间设有第一回复弹片,所述第一回复弹片包括固定在所述中间支架上的第一连接部、固定于所述底板上并与所述第一连接部间隔设置的第二连接部及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弹性部,当所述镜头支架和所述中间支架绕所述第一销与所述底板发生相对旋转时,所述弹性部发生弹性形变。
8.根据权利要求1或7所述的镜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支架与所述镜头支架之间设有第二回复弹片,所述第二回复弹片包括固定在所述镜头支架上的第一固定部、固定于所述中间支架上并与所述第一固定部间隔设置的第二固定部及连接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的形变部,当所述镜头支架绕所述第二销与所述中间支架发生相对旋转时,所述形变部发生弹性形变。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对角线垂直于所述第二对角线。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镜头光学成像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镜头模组。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一样的便携式终端机上都装载有高性能镜头模组。该高性能镜头模组一般具有自动对焦功能(Auto Focusing,AF)和光学防抖功能(Optical Image Stabilization,OIS)。高性能镜头模组在自动对焦时,使镜头沿镜头的光轴方向移动,在实现光学防抖功能时,使镜头沿垂直镜头的光轴方向移动。
相关技术中的镜头模组通常通过电磁结构驱动镜头自动对焦和光学防抖。然而,此种镜头模组的电磁结构不仅需占用模组较大的空间,而且结构复杂,易受电磁波干扰。
因此,实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镜头模组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镜头模组,该镜头模组不仅结构简单,无磁干扰,可以极大的节省模组的空间,而且在有限的空间相比较于电磁式结构可以提供更大的驱动力。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镜头模组,包括驱动装置以及沿镜头的光轴方向依次间隔设置的底板、中间支架及用于安装镜头的镜头支架,第一对角线的两端分别设有固定于所述底板并支撑所述中间支架的第一销,第二对角线的两端分别设有固定于所述中间支架上并支撑所述镜头支架的第二销,所述驱动装置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对角线的两端并驱动所述镜头支架绕所述第二销与所述中间支架发生相对旋转的一对第一形状记忆合金线以及设于所述第二对角线的两端并驱动所述镜头支架和所述中间支架绕所述第一销与所述底板发生相对旋转的一对第二形状记忆合金线。
优选地,所述中间支架的与所述第一销对应的位置上设有供所述第一销插入的第一孔,所述镜头支架的与所述第二销对应的位置上设有供所述第二销插入的第二孔,所述第一孔的内壁和所述第二孔的内壁为凹陷的球面,所述第一销和所述第二销的分别与所述第一孔和所述第二孔抵接的末端为凸出的球面,所述第一孔的口径大于所述第一销的外径,所述第二孔的口径大于所述第二销的外径。
优选地,所述第一形状记忆合金线和所述第二形状记忆合金线相同,均包括固定在所述底板上的两末端及固定在所述镜头支架上的驱动端及连接所述末端和所述驱动端的延伸段。
优选地,所述底板包括一对相对且间隔设置的第一侧边以及一对连接所述第一侧边且间隔设置的第二侧边,所述第一形状记忆合金线或所述第二形状记忆合金线的一个所述末端固定在所述第一侧边,另一末端固定在与所述第一侧边相邻的所述第二侧边。
优选地,所述末端通过绑线夹子固定在所述底板上。
优选地,所述镜头支架沿所述第一对角线的相对两端以及沿所述第二对角线的相对两端均开设有线槽,且所述线槽位于所述镜头支架背离所述底板的一侧,所述驱动端位于所述线槽内。
优选地,所述底板与所述中间支架之间设有第一回复弹片,所述第一回复弹片包括固定在所述中间支架上的第一连接部、固定于所述底板上并与所述第一连接部间隔设置的第二连接部及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弹性部,当所述镜头支架和所述中间支架绕所述第一销与所述底板发生相对旋转时,所述弹性部发生弹性形变。
优选地,所述中间支架与所述镜头支架之间设有第二回复弹片,所述第二回复弹片包括固定在所述镜头支架上的第一固定部、固定于所述中间支架上并与所述第一固定部间隔设置的第二固定部及连接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的形变部,当所述镜头支架绕所述第二销与所述中间支架发生相对旋转时,所述形变部发生弹性形变。
优选地,所述第一对角线垂直于所述第二对角线。
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镜头模组通过设于所述第一对角线两端的一对第一形状记忆合金线驱动所述镜头支架绕所述第二销与所述中间支架发生相对旋转,并通过设于所述第二对角线两端的一对第二形状记忆合金线驱动所述镜头支架和所述中间支架绕所述第一销与所述底板发生相对旋转,不仅可以简化镜头模组的结构,节省模组的空间避免磁干扰,而且在有限的空间相比较于电磁式结构可以提供更大的驱动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镜头模组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为图1所示镜头模组沿A-A线的剖视图;
图3为图2所示镜头模组沿B-B线的剖视图。
图4为图1所示镜头模组中部分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部分结构的分解图;
图6为图5所示部分结构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至图6所示,所述镜头模组包括驱动装置1以及沿镜头4的光轴方向依次间隔设置的底板2、中间支架3及用于安装镜头4的镜头支架5,第一对角线a的两端分别设有固定于所述底板2并支撑所述中间支架3的第一销6,第二对角线b的两端分别设有固定于所述中间支架3上并支撑所述镜头支架5的第二销7,所述驱动装置1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对角线a的两端并驱动所述镜头支架5绕所述第二销7与所述中间支架3发生相对旋转的一对第一形状记忆合金线11以及设于所述第二对角线b的两端并驱动所述镜头支架5和所述中间支架3绕所述第一销6与所述底板2发生相对旋转的一对第二形状记忆合金线13。
当一对所述第一形状记忆合金线11不同时通电或者同时通电且通电大小不同时,由于所述第一形状记忆合金线11通电收缩,从而使所述镜头支架5绕所述第二销7与所述中间支架3发生相对旋转,通过调节电流大小可以使得所述镜头支架5旋转到指定的位置。
当一对所述第二形状记忆合金线13不同时通电或者同时通电且通电大小不同时,由于所述第二形状记忆合金线13通电收缩,从而使所述镜头支架5和所述中间支架3绕所述第一销6与所述底板2发生相对旋转,通过调节电流大小可以使得所述镜头支架5和所述中间支架3旋转到指定的位置。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中间支架3的与所述第一销6对应的位置上设有供所述第一销6插入的第一孔31,所述镜头支架5的与所述第二销7对应的位置上设有供所述第二销7插入的第二孔51,所述第一孔31的内壁和所述第二孔51的内壁为凹陷的球面,所述第一销6和所述第二销7的分别与所述第一孔31和所述第二孔51抵接的末端为凸出的球面,其中,所述第一孔31的口径大于所述第一销6的外径,所述第二孔51的口径大于所述第二销7的外径。通过将所述第一孔31的内壁和所述第二孔51的内壁设置为凹陷的球面以及将所述第一销6和所述第二销7的末端设置为凸出的球面,且所述第一孔31的口径大于所述第一销6的外径,所述第二孔51的口径大于所述第二销7的外径,从而可以降低所述镜头支架5绕所述第二销7与所述中间支架3发生相对旋转时所述第二销7与所述第二孔51的内壁之间的摩擦力,以及可以降低所述镜头支架5和所述中间支架3绕所述第一销6与所述底板2发生相对旋转时,所述第一销6与所述第一孔31的内壁之间的摩擦力。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形状记忆合金线11和所述第二形状记忆合金线13相同,均包括固定在所述底板2上的两末端1A及固定在所述镜头支架5上的驱动端1B及连接所述末端1A和所述驱动端1B的延伸段1C。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底板2包括一对相对且间隔设置的第一侧边21以及一对连接所述第一侧边21且间隔设置的第二侧边23,所述第一形状记忆合金线11或所述第二形状记忆合金线13的一个所述末端1A固定在所述第一侧边21,另一末端1A固定在与所述第一侧边21相邻的所述第二侧边23。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末端1A通过绑线夹子8固定在所述底板2上。这样不仅可以便于将所述末端1A牢固的固定在所述底板2上,而且形状记忆合金线还可以通过所述绑线夹子8与电源电连接。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镜头支架5沿所述第一对角线a的相对两端以及沿所述第二对角线b的相对两端均开设有线槽53,且所述线槽53位于所述镜头支架5背离所述底板2的一侧,所述驱动端1B位于所述线槽53内。通过设置所述线槽53,可以限制所述驱动端1B沿对角线(第一对角线a或第二对角线b)发生移动。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底板2与所述中间支架3之间设有第一回复弹片9,所述第一回复弹片9包括固定在所述中间支架3上的第一连接部91、固定于所述底板2上并与所述第一连接部91间隔设置的第二连接部93及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91和所述第二连接部93的弹性部95,当所述镜头支架5和所述中间支架3绕所述第一销6与所述底板2发生相对旋转,所述弹性部95发生弹性形变。通过设置所述第一回复弹片9可以为所述镜头支架5和所述中间支架3回复至初始位置提供作用力。
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回复弹片9设有两个,且两个所述第一回复弹片9沿所述第二对角线b间隔设置;所述第二连接部93设有两个,且两个所述第二连接部93位于所述第二对角线b的两侧。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连接部也可以仅设有一个;此种情况下,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及所述弹性部位于所述第二对角线b上。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中间支架3与所述镜头支架5之间设有第二回复弹片10,所述第二回复弹片10包括固定在所述镜头支架5上的第一固定部101、固定于所述中间支架3上并与所述第一固定部101间隔设置的第二固定部103及连接所述第一固定部101和所述第二固定部103的形变部105,当所述镜头支架5绕所述第二销7与所述中间支架3发生相对旋转时,所述形变部105发生弹性形变。通过设置所述第二回复弹片10可以为所述镜头支架5回复至初始位置提供作用力。
如图5所示,所述第二回复弹片10设有两个,且两个所述第二回复弹片10沿所述第一对角线a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固定部103设有两个,且两个所述第二固定部103位于所述第一对角线a的两侧。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固定部也可以仅设有一个;此种情况下,优选地,所述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二固定部及所述形变部位于所述第一对角线a上。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对角线a垂直于所述第二对角线b。这样可以使得一对所述第一形状记忆合金线11和一对所述第二形状记忆合金线13采用相同的通电方案(例如,不同时通电且通电大小相同;同时通电且通电大小不同)时,可使得所述镜头支架5相对所述中间支架3旋转产生的旋转角度等于所述镜头支架5和所述中间支架3相对所述底板2旋转产生的旋转角度,从而有利于简化对所述第一形状记忆合金线11和所述第二形状记忆合金线13输入电流的控制。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镜头模组通过设于所述第一对角线a两端的一对第一形状记忆合金线11驱动所述镜头支架5绕所述第二销7与所述中间支架3发生相对旋转,并通过设于所述第二对角线b两端的一对第二形状记忆合金线13驱动所述镜头支架5和所述中间支架3绕所述第一销6与所述底板2发生相对旋转,不仅可以简化镜头模组的结构,节省模组的空间避免磁干扰,而且在有限的空间相比较于电磁式结构可以提供更大的驱动力。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在此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改进,但这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镜头模组专利购买费用说明
Q:办理专利转让的流程及所需资料
A:专利权人变更需要办理著录项目变更手续,有代理机构的,变更手续应当由代理机构办理。
1:专利变更应当使用专利局统一制作的“著录项目变更申报书”提出。
2:按规定缴纳著录项目变更手续费。
3:同时提交相关证明文件原件。
4:专利权转移的,变更后的专利权人委托新专利代理机构的,应当提交变更后的全体专利申请人签字或者盖章的委托书。
Q:专利著录项目变更费用如何缴交
A:(1)直接到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大厅收费窗口缴纳,(2)通过代办处缴纳,(3)通过邮局或者银行汇款,更多缴纳方式
Q:专利转让变更,多久能出结果
A:著录项目变更请求书递交后,一般1-2个月左右就会收到通知,国家知识产权局会下达《转让手续合格通知书》。
动态评分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