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C分类号 : F21S19/00,F21V5/08,F21V7/28,F21V23/00,F21V33/00,F24F7/007
专利摘要
本实用新型的公开了一种同时适用于地面及地下场所的路灯,包括内外同轴设置的折光筒和安装筒,折光筒和安装筒之间具有环空,环空的上下两端敞口,其内具有以可转动方式设置的上下两个透光筒,折光筒和透光筒,以及安装筒的下部和中部均由透光材料制成;其中,折光筒内壁具有反光涂层,外壁上具有与透光筒一一对应设置的电光源,安装筒顶部设有采光罩,透光筒的内侧具有沿其轴向设置的叶片,所述叶片沿透光筒的周向均匀分布,透光筒的外侧表面能够用于粘贴或印刷图案;还包括控制柜,所述控制柜内设有用于为电光源供电的蓄电池。能够同时满足地面地下照明需求,且兼具改变光线及地下通风功能,并简化结构,提高整体可靠性和适用性等。
权利要求
1.一种同时适用于地面及地下场所的路灯,其特征在于:包括内外同轴设置的折光筒(1)和安装筒(3),所述折光筒(1)和安装筒(3)之间具有环空(10),所述环空(10)的上下两端敞口,其内具有以可转动方式设置的上下两个透光筒(2),所述折光筒(1)和透光筒(2),以及安装筒(3)的下部和中部均由透光材料制成;
其中,所述折光筒(1)内壁具有反光涂层,外壁上具有与透光筒(2)一一对应设置的电光源(11),安装筒(3)顶部设有采光罩(30),透光筒(2)的内侧具有沿其轴向设置的叶片(20),所述叶片(20)沿透光筒(2)的周向均匀分布,透光筒(2)的外侧表面能够用于粘贴或印刷图案;
还包括控制柜(7),所述控制柜(7)内设有用于为电光源(11)供电的蓄电池(7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同时适用于地面及地下场所的路灯,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筒(3)内对应透光筒(2)底部的位置具有向内延伸至环空(10)内的支撑部(31),该支撑部(31)上具有与折光筒(1)同轴设置的环轨(32),所述透光筒(2)底部与该环轨(32)滑动配合,所述透光筒(2)上端与安装筒(3)的内壁之间设有相互配合的扶正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同时适用于地面及地下场所的路灯,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筒(3)从下到上包括依次螺纹配合连接的地下照明段(3a)、埋地固定段(3b)、地上连接段(3c)和顶部安装段(3d),两个所述透光筒(2)分别位于地下照明段(3a)和地上连接段(3c)所对应的环空(10)内,且所述地下照明段(3a)和地上连接段(3c)采用透光材料制得。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同时适用于地面及地下场所的路灯,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光筒(1)的下端以可拆卸方式设置的堵盖(13)。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同时适用于地面及地下场所的路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风力排气组件(5),所述风力排气组件(5)包括以可转动方式设置于采光罩(30)上方的扇叶A(50),以及通过垂直轴(51)与扇叶A(50)相连的扇叶B(52),其中垂直轴(51)与折光筒(1)同轴设置,并伸入折光筒(1)内,所述扇叶A(50)位于折光筒(1)内,并位于所述透光筒(2)的上方;
所述折光筒(1)的侧壁上在透光筒(2)的上方开设有进风孔(12),当所述扇叶B(52)正转时,所述环空(10)内的空气经进风孔(12)进入折光筒(1)内,并经由折光筒(1)的顶部排出。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同时适用于地面及地下场所的路灯,其特征在于:所述垂直轴(51)通过同步传动结构连接有发电机(53),所述扇叶A(50)转动时,能够通过垂直轴(51)驱动发电机(53)发电,所述发电机(53)产生电量能够存储至蓄电池(70)中。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同时适用于地面及地下场所的路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无叶排风组件(6),所述无叶排风组件(6)包括风机(60),以及通过连接管(61)与风机(60)相连的无叶风扇(62),所述无叶风扇(62)呈环状,并位于两个透光筒(2)之间的环空(10)内,其出风口朝上,所述风机(60)具有与环空(10)相连的进风管(63),所述风机(60)位于控制柜(7)内,并通过电缆与所述蓄电池(70)电性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同时适用于地面及地下场所的路灯,其特征在于:所述采光罩(30)的顶表面设有太阳能电板,所述太阳能电板产生电量能够存储至蓄电池(70)内。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同时适用于地面及地下场所的路灯,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筒(3)上具有与透光筒(2)一一对应设置的亮度感应器,所述控制柜(7)内具有与亮度感应器通信连接的控制器A,控制器A通过电缆分别与蓄电池(70)和电光源(11)电性相连。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8所述的一种同时适用于地面及地下场所的路灯,其特征在于:所述采光罩(30)呈凹面朝下的圆顶状结构,所述安装筒(3)上在采光罩(30)的下方设有反射罩(33),所述反射罩(33)呈凹面朝上的圆顶结构,所述采光罩(30)和反射罩(33)的内侧表面均具有反光层。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市政照明装置领域,具体为一种同时适用于地面及地下场所的路灯。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对绿色能源的不断开发追求,如何最大化利用太阳光和自然风满足一些日常生活需求,正在各领域中不断为人们所探索。
路灯作为一种通用照明装置,被广泛用于各种公共场所,其总耗电量日积月累相对较大,且往往仅用于地面照明,而在地下停车场或地库等场所则需另外设置照明和通风装置,当然现有技术中,也出现了一些引导太阳光为地下照明在装置,如申请人早期公告号为“CN107420845A”,专利名称为“一种具有走马灯功能的导光装置”的发明专利,该专利主要利用导光筒进行导光,为地下场所提供一定光能,同时充分利用太阳能和风能进行发电,并带动具有走马灯功能的透光筒转动,以达到光线变化的目的。
然而该专利在后期实施过程中,发现存在如下一些不足,因为采用了由外向内送风的换气方式,其工作时所需功率较大,且因为透光筒需要垂直轴带动旋转,在较高而又狭小的传动范围之内,其传动可靠性和稳定性相对欠佳,另外,因为通常地下及地上部分总高在七八米左右,其底部电光源很难满足地面照明需求,适用范围相对较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同时适用于地面及地下场所的路灯,能够同时满足地面地下照明需求,且兼具改变光线及地下通风功能,并简化结构,提高整体可靠性等。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同时适用于地面及地下场所的路灯,其关键在于:包括内外同轴设置的折光筒和安装筒,所述折光筒和安装筒之间具有环空,所述环空的上下两端敞口,其内具有以可转动方式设置的上下两个透光筒,以及安装筒的下部和中部均由透光材料制成;
其中,所述折光筒内壁具有反光涂层,外壁上具有与透光筒一一对应设置的电光源,安装筒顶部设有采光罩,透光筒的内侧具有沿其轴向设置的叶片,所述叶片沿透光筒的周向均匀分布,透光筒的外侧表面能够用于粘贴或印刷图案;
还包括控制柜,所述控制柜内设有用于为电光源供电的蓄电池。
采用以上方案,安装使用时,两个透光筒一个位于地上,一个位于地下,二者均可在环空中热拔风的作用下转动,其表面的图案形成走马灯的效果,改善地下光线,同时在地面走马灯具有良好的广告效应,直接利用热拔风驱动透光筒转动的方式,其结构相对更精简可靠,另外将安装筒和折光筒单独设置,有利于提高路灯整体的支撑强度,及安装稳定性,而折光筒仅用于内部导光,有利于提高其导光性能,而电光源可以大大提高照明效果。
作为优选:所述安装筒内对应透光筒底部的位置具有向内延伸至环空内的支撑部,该支撑部上具有与折光筒同轴设置的环轨,所述透光筒底部与该环轨滑动配合,所述透光筒上端与安装筒的内壁之间设有相互配合的扶正结构。采用以上方案,便于透光筒的转动安装,提高其装配性,同时通过扶正结构有利于保证透光筒转动平稳性,防止离心晃动。
作为优选:所述安装筒从下到上包括依次螺纹配合连接的地下照明段、埋地固定段、地上连接段和顶部安装段,两个所述透光筒分别位于地下照明段和地上连接段所对应的环空内,且所述地下照明段和地上连接段采用透光材料制得。采用以上方案,将安装筒设置成多段式结构,进一步提高透光筒的拆装维修性能,其中用于安装透光筒的地下照明段和地上连接段采用透光材料制得,而埋地固定段和顶部安装段则采用硬度较大的金属材料制得,有利于延长使用寿命,便于现场安装,以及后期路灯的内部的检修等。
作为优选:所述折光筒的下端以可拆卸方式设置的堵盖。采用以上方案,确保地下气流只能从环空底部进入,能更好的作用到透光筒内部的叶片上,也便于控制环空气流大小。
作为优选:还包括风力排气组件,所述风力排气组件包括以可转动方式设置于采光罩上方的扇叶A,以及通过垂直轴与扇叶A相连的扇叶B,其中垂直轴与折光筒同轴设置,并伸入折光筒内,所述扇叶A位于折光筒内,并位于所述透光筒的上方;
所述折光筒的侧壁上在透光筒的上方开设有进风孔,当所述扇叶B正转时,所述环空内的空气经进风孔进入折光筒内,并经由折光筒的顶部排出。
采用以上方案,利用外接自然风带动折光筒内部的扇叶B转动,从而形成抽吸气流,将环空内下部的气体抽入其中,并从顶部排出,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地下场所空气流通效果,同时因为扇叶B位于透光筒的上方,故还可利用抽吸气流驱动透光筒转动,也是透光筒的动力源之一。
作为优选:所述垂直轴通过同步传动结构连接有发电机,所述扇叶A转动时,能够通过垂直轴驱动发电机发电,所述发电机产生电量能够存储至蓄电池中。采用以上方案,当扇叶A转动时,不仅可用于通过扇叶B进行排风换气,同时还可将其用于发电,以存储为电光源供电,有利于提高绿色能源的利用效率,更符合清洁能源的发展理念。
作为优选:还包括无叶排风组件,所述无叶排风组件包括风机,以及通过连接管与风机相连的无叶风扇,所述无叶风扇呈环状,并位于两个透光筒之间的环空内,其出风口朝上,所述风机具有与环空相连的进风管,所述风机位于控制柜内,并通过电缆与所述蓄电池电性连接。采用以上方案,无叶排风组件的作用与风力排风组件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其主要是利用风机直接在环空内形成一个主动朝上的动力气流,而风力排风组件中则主要利用自然风,其不可控性相对较多,控制起来相对较复杂,而采用风机工作时,其产生气流的大小则可通过风机工作转速进行控制,可控性相对较高,且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弱。
作为优选:所述采光罩的顶表面设有太阳能电板,所述太阳能电板产生电量能够存储至蓄电池内。采用以上方案,利用太阳能进行发电,可进一步减少外接电源的消耗,甚至能实现电源的自给自足,满足绿色清洁发展的城市需求。
作为优选:所述安装筒上具有与透光筒一一对应设置的亮度感应器,所述控制柜内具有与亮度感应器通信连接的控制器A,控制器A通过电缆分别与蓄电池和电光源电性相连。通过控制器可更好的对上下两个透光筒所对应的电光源进行控制,即根据所处位置的亮度进行二者的开闭控制,满足不同需求,避免电量浪费或出现照明缺陷等问题。
作为优选:所述采光罩呈凹面朝下的圆顶状结构,所述安装筒上在采光罩的下方设有反射罩,所述反射罩呈凹面朝上的圆顶结构,所述采光罩和反射罩的内侧表面均具有反光层。采用以上方案,有利于提高采光罩内侧的集光反光效果,确保有足够强度的亮光反射进入折光筒中,即大大提高进入折光筒中的光通量,以提高导光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通过上下两个透光筒的设置,满足地下地上两处场所的照明,并以走马灯的形式的达到光线改善和广告推广等目的,充分利用清洁能源,满足绿色建筑需求。
2、主要以环空气流作为透光筒的转动动力源,削减中间传动机构,有利于提高其运转可靠性,且有限避免传动机构对内部光线的影响。
3、分段式的安装筒结构有利于保证整体可装配性和安装稳定性等,有利于提高本申请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图4为透光筒结构示意图;
图5为透光筒剖视图;
图6为地下照明段结构示意图;
图7为地上连接段结构示意图;
图8为顶部安装段结构示意图;
图9为折光筒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折光筒下端端部放大图;
图11为控制柜结构立体图;
图12为控制柜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工作控制原理示意图。
图中:1、折光筒;10、环空;11、电光源;12、进风孔;13、堵盖;14、卡口;
2、透光筒;20、叶片;21、滑槽;22、加厚部;23、弧形环槽;
3、安装筒;30、采光罩;31、支撑部;32、环轨;33、反射罩;34、支撑杆;35、支撑架;36、亮度传感器;37、风速传感器;3a、地下照明段;3b、埋地固定段;3c、地上连接段;3d、顶部安装段;330、沥水孔;3d0、弧形扩径段;350、插槽;
4、电机;
5、风力排气组件;50、扇叶A;51、垂直轴;52、扇叶B;53、发电机;
6、无叶排风组件;60、风机;61、连接管;62、无叶风扇;63进风管;
7、控制柜;70、蓄电池;71、控制器A;72、控制器B;73、控制器C;74、线束过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考图1至图13所示的一种同时适用于地面及地下场所的路灯,其包括内外同轴设置的折光筒1和安装筒3,折光筒1与安装筒3固定连接,故安装筒3还起到支撑折光筒1的作用,其中安装筒3的直径大于折光筒1的直径,故在二者之间形成环空10,环空10的上下两端敞口,同时在环空10内以可转动方式设置有两个透光筒2,实际使用时,两个透光筒2之间的距离能够满足,其中一个位于地面以上,另一个则位于地下空间的顶部。
需要注意的是,折光筒1和透光筒2均采用透光材料制成,同理,为保证光度可以透出,安装筒3上至少对应透光筒2的部位也应是由透光材料,折光筒1的内壁具有反光涂层,当然也可以是粘附的折光材料,安装筒3的顶部设有采光罩30,采光罩30呈凹面朝下的圆顶状结构,其主要用于将更多的亮光反射进入折光筒1中,以提高其光通量,并对安装筒3和折光筒1的上方形成遮挡,防止雨水侵入。
与此同时,折光筒1的外壁上对应透光筒2的位置设有电光源11,电光源11可以支架的形式固定在折光筒1上,也可以是直接附着在折光筒1的外壁上,相对而言,采用固定支架的形式,更有利于固定,同时减少对折光筒1的改变,降低实施难度。
本实施例中,电光源11的电源可采用外接电池的方式获得,故本申请中的路灯还配置有控制柜7,控制柜内则设有用于为电光源11供电的蓄电池70。
透光筒2的外侧表面能够用于粘贴或印刷图案,当其转动时,能够达到走马灯的效果,本申请中透光筒2的转动动力源为气流,故在透光筒2的内侧设有叶片20,如图4和图5所示,叶片20沿透光筒2的轴向设置,并沿其周向均匀分布。
参考图1、图3、图6至图8,为提高本申请的可装配性,同时便于后期保养维修等,故将安装筒3设置成分段式结构,如图所示,其包括从下到上依次螺纹配合连接的地下照明段3a、埋地固定段3b、地上连接段3c和顶部安装段3d,其中地下照明段3a和地上连接段3c主要用于安装透光筒2,而埋地固定段3b主要用于满足穿地需求,同时与地面固定,起支撑稳固作用,顶部安装段3d用于安装支撑顶部的一些部件,根据其具体作用的不同,在具体实施时,地下照明段3a和地上连接段3c则采用透明材料制成,埋地固定段3b则优选金属材料作为支撑主体部件,而顶部安装段3d则可视安装部件而定,具有多种选择。
再参考图4、图5和图6,透光筒2的具体安装结构如图所示,地下照明段3a和地上连接段3c内对应透光筒2底部的位置具有向内延伸至环空10内的支撑部31,本实施例中,支撑部31为三个沿其周向均匀分布的支撑块,支撑部31上具有与环空10同轴设置的环轨31,透光筒2的底部与环轨32滑动配合,其配合方式可采用滑块方式,也可直接以滑槽21与环轨32配合的方式。
考虑到透光筒2的转动稳定性,故本实施例中在透光筒2的上下两端设有加厚部22,并同时在透光筒2上端与安装筒3的内壁之间设有相互配合的扶正结构,具体而言,扶正结构可以是设置在上部加厚部22上的弧形环槽23,以及均匀分布在安装筒3内壁上与弧形环槽23正对设置的球座(图中未示出),通过球座上的滚球与弧形环槽23点接触扶正,有利于减少转动摩擦力,确保透光筒2不会偏斜,同时转动流畅,同理,为降低透光筒2的重力因素对转动动力的影响,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可优选滑动配合结构为磁悬浮结构,以弱化重力影响。
具体实施时,为确保有足够气流经过环空10以驱动透光筒2转动,故在折光筒1的底部以可拆卸方式设置堵盖13,通过堵盖13对折光筒1的下端进行封闭,而如折光筒1内有积水时,则可将堵盖13打开排出。
仅仅依靠环空形成的热拔风驱动透光筒2转动,其不确定性相对较大,实施效果可能不理想,故在具体实施时,可在路灯上配置风力排气组件5或者无叶排风组件6,二者可以择一安装,也可以同时安装。
参考图1至图3,风力排气组件5主要包括以可转动方式设置在采光罩30上方的扇叶A50,扇叶A50的结构采用两片式“S”形结构,以减少遮挡面积,具体而言,扇叶A50的底部连接有垂直轴51,垂直轴51通过轴承固定在采光罩30上,并与安装筒3同轴设置,安装筒3的顶部具有沿其轴向向上延伸支撑杆34,支撑杆34沿其周向均匀分布,采光罩30则凹口朝下固定在支撑管34的顶部,相邻支撑杆34之间的缝隙则构成排风口。
垂直轴51的下端伸入折光筒1中,其下端部安装有扇叶B52,扇叶B52位于透光筒2的下方,同时折光筒2的侧壁上开设有与环空10贯通的进风孔12,进风孔12在竖直方向上位于扇叶B52与上面一个透光筒2之间,当扇叶B52正转时,环空10内的空气则可经进风孔12进入折光筒1内,并经由折光筒1的顶部排出。
需要注意的是本实施例中旨在以抽吸方式实现内外空间的换气,故当扇叶B52的形状被构造成正转时,其风流方向是至下而上的,那么就需要当垂直轴51反转时,扇叶B52是不会转动的,因为自然风方向的不确定性,故在进行扇叶B52与垂直轴51之间设有棘齿轮制动机构(图中未示出),使得当扇叶A50反转动时,垂直轴51相对扇叶B52是空转的,二者处于脱开状态,扇叶B52不会发生转动,而当扇叶A50正转时,垂直轴51与扇叶B52处于连接状态,二者可同步转动。
具体实施时,为充分利用风能,垂直轴51还通过同步传动机构连接有发电机53,如图3所示,在垂直轴51上固套有主动轮,发电机53的转轴上固套有从动轮,从动轮与主动轮之间通过同步带相连,发电机53产生的电量能够通过处理之后存储至蓄电池70中。
无叶排风组件6主要包括风机60,以及通过连接管61与风机60的出风口相连的无叶风扇62,如图所示,无叶风扇62呈环状,并位于环空10内两个透光筒2之间,其出风口朝上,风机60具有进风管63,进风管63与环空10连通,且连通位置位于无叶风扇62的下方,风机60位于控制柜7内,无叶风扇62的安装可采用在安装筒3上对应位置开设条孔的方式,将无叶风扇62装入之后,再安装折光筒1,最后对条孔进行封堵即可,安装时再通过连接管61与无叶风扇62对接即可,风机60通过电缆与蓄电池70相连。
当然出上述两种方式之外,具体实施时还可通过对安装筒3的结构进行优化,以提高热拔风效果,如图8所示,优选顶部安装段3d为金属套筒,其中部具有弧形扩径段3d0,弧形扩径段3d0的外表面具有深色面漆,如黑色,以增加其吸收热辐射能力,增加上部气体温度,以促进热拔风作用。
具体实施时,采光罩30的顶表面还铺设有太阳能电板,太阳能电板所产生电量也存储至蓄电池70内。
安装筒3上在采光罩30的下方设有反射罩33,本实施例中优选反射罩33为凹面朝上的圆顶结构,其内测表面与采光罩30的内侧表面均具有反光层,以进一步增加进入折光筒1内的光通量,反射罩33上靠近中部的位置开设有沥水孔330,以防止积水。
具体实施时,为提高折光筒1安装的便捷性,故在安装筒3的底部设有呈三角形的支撑架35,支撑架上具有呈圆周分布的插槽350,而折光筒1的底部具有与插槽350配合的卡口14,当折光筒1装入安装筒3内,卡口14与插槽350卡合后,既能实现折光筒1的支承,又能对其进行周向限位,防止其旋转,折光筒1的顶部则可依靠与垂直轴51之间设置轴承以保持其上端的稳定性,防止轴向偏斜。
此外,如图13所示,实施时,在安装筒3上设有与透光筒2的位置一一对应的亮度传感器36,亮度传感器36用以检测环境亮度,控制柜7内设有与亮度传感器36通信连接的控制器A71,控制器A71通过电缆与蓄电池70和电光源11电性连接,用以控制电光源11的开关。
同理,在环空10的下端靠近端部的位置设有风速传感器37,用以检测进入环空10的气流速度,以确保透光筒2的转动速度是否合适,透光筒2的合理转动速度通常根据其粘贴图案而定,而在环空10大小确定情况下,可通过透光筒2的结构以及所需转速反推合适的气流速度,控制柜7内具有与风速传感器37通信连接的控制器B72,控制器B72通过电缆与风机60和蓄电池70电性连接,其用于控制风机60的开关。
在此基础之上,为进一步平衡透光筒2的转动速度与环空气流速度,故在实施时,环空10底部设置门结构,门结构可由向下两块基本贴合的孔板构成,两个孔板上具有正对设置的通孔,当两个孔板上的通孔正对时,下方气流可以顺利进入环空10中,而当通孔错位或者完全错开时,则下方空气进入量减少或难以进入,两个孔板均位于折光筒1的底部与安装筒3的底部之间,下部的孔板固定在安装筒3的内侧壁上,上部的孔板则以可转动方式安装在支撑架35上,同时支撑架35上具有电机轴朝下的电机4,电机4与上部的孔板同轴设置,并与其固定连接,其用于驱动上部的孔板相对下部的孔板转动,电机4也与风速传感器37通信连接,控制柜7内设有控制器C73,控制器C72通过电缆同时与蓄电池70和电机4电性连接,当环空气体流速过大时,则可通过控制器C73控制电机4转动,从而实现进入环空10内风的有效流通面积的调整,其主要用于防止外界自然风过大,导致扇叶A50转速过快,抽吸气流过大造成透光筒2的转速过快,或者当风力不足时启动风机60时,功率又过大的情况,达到环空气流与透光筒2的转速平衡。
实施时,为便于线路进出控制柜7,同时提高控制柜7的利用效率,故将控制柜7靠近安装筒3的一侧构造成与安装筒3侧壁相适应的弧形结构,安装时,控制柜7能够与安装筒3贴合,同时还能够对安装筒3起到一定的扶正作用,并在其弧形内侧开设线束过孔74。
参考图1至图13所示的同时适用于地面及地下场所的路灯,通常情况下,利用自然风驱动扇叶A50转动产生的电能,以及太阳能电池板产生的电能为电光源11供电,通过亮度传感器36控制对应电光源11的开关。
通过热拔风抽吸作用,以及扇叶B52正转的抽吸作用驱动透光筒2转动,产生走马灯效应,当风速传感器37感应环空10内气流速度很低,热拔风作用和自然风作用微弱时,则可启动风机60使无叶风扇62强制朝上排风,同时确保透光筒2能够正常转动。
反之当风速传感器37感应环空10内气流速度过快时,则可控制电机4对环空10的有效进风通道面积进行调整,使气流速度与透光筒2的转动速度达到平衡。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同时适用于地面及地下场所的路灯专利购买费用说明
Q:办理专利转让的流程及所需资料
A:专利权人变更需要办理著录项目变更手续,有代理机构的,变更手续应当由代理机构办理。
1:专利变更应当使用专利局统一制作的“著录项目变更申报书”提出。
2:按规定缴纳著录项目变更手续费。
3:同时提交相关证明文件原件。
4:专利权转移的,变更后的专利权人委托新专利代理机构的,应当提交变更后的全体专利申请人签字或者盖章的委托书。
Q:专利著录项目变更费用如何缴交
A:(1)直接到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大厅收费窗口缴纳,(2)通过代办处缴纳,(3)通过邮局或者银行汇款,更多缴纳方式
Q:专利转让变更,多久能出结果
A:著录项目变更请求书递交后,一般1-2个月左右就会收到通知,国家知识产权局会下达《转让手续合格通知书》。
动态评分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