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转让平台_买专利_卖专利_中国高校专利技术交易-买卖发明专利上知查网

全部分类
全部分类
一种三对稳定轮的跨座式单轨交通车辆转向架

一种三对稳定轮的跨座式单轨交通车辆转向架

IPC分类号 : B61B13/06I,B61F5/50I,B61F9/00I,B61F3/00I

申请号
CN201920627665.3
可选规格
  • 专利类型: 实用新型专利
  • 法律状态: 有权
  • 申请日: 2019-05-05
  • 公开号: 209987917U
  • 公开日: 2020-01-24
  • 主分类号: B61B13/06I
  • 专利权人: 北京交通大学

专利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三对稳定轮的跨座式单轨交通车辆转向架,属于单轨交通领域。转向架的左侧和右侧导向轮之间各布置三个稳定轮;同侧的两个稳定轮与导向轮上下同轴,另外一个稳定轮布置在同侧的两个稳定轮之间。使转向架主框架上的导向轮、稳定轮共同构成一个稳定的受力体系,减小跨座式单轨交通车辆的晃动,弥补现阶段车辆行驶过程中易发生脱空晃动和扭转晃动较大的不足,同时提高车辆运营过程中的安全性。

权利要求

1.一种三对稳定轮的跨座式单轨交通车辆转向架,其特征在于:转向架的左侧和右侧导向轮之间各布置三个稳定轮;同侧的两个稳定轮与导向轮上下同轴,另外一个稳定轮布置在同侧的两个稳定轮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三对稳定轮的跨座式单轨交通车辆转向架,其特征在于:列车在稳定轮经过轨道梁接缝板而发生脱空这段时间t1内走过的路程为D2,转向架同侧的稳定轮与相邻稳定轮的中心距为D1,D1满足限制条件:D1>D2

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三对稳定轮的跨座式单轨交通车辆转向架,其特征在于:列车在导向轮经过接缝板而发生脱空这段时间t1内走过的路程为D2,取D2=v×t1;其中v是列车行驶速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三对稳定轮的跨座式单轨交通车辆转向架,其特征在于:转向架设置单轴走行轮,转向架主框架每侧均设置两个导向轮和三个稳定轮;其中,一个稳定轮布置在两个导向轮之间的中心部位,另外两个稳定轮对称布置在其两侧,并与同侧导向轮同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三对稳定轮的跨座式单轨交通车辆转向架,其特征在于:转向架设置双轴走行轮,转向架主框架每侧均设置两个导向轮和三个稳定轮;其中,一个稳定轮布置在两个导向轮之间的中心部位,另外两个稳定轮对称布置在其两侧,并与同侧导向轮同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三对稳定轮的跨座式单轨交通车辆转向架,其特征在于:转向架设置三轴走行轮,转向架主框架每侧均设置两个导向轮和三个稳定轮;其中,一个稳定轮布置在两个导向轮之间的中心部位,另外两个稳定轮对称布置在其两侧,并与同侧导向轮同轴。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专利涉及一种三对稳定轮的跨座式单轨交通车辆转向架,应用于跨座式单轨交通车辆。具体地说,就是在转向架主框架两侧各布置三个稳定轮;其中,同侧的两个稳定轮与导向轮上下同轴,另外一个稳定轮布置在同侧的两个稳定轮之间,属于跨座式单轨交通领域。

背景技术

跨座式单轨交通是车辆跨座于轨道梁上,轨道梁既是车辆行驶时的承载结构又是导向结构。跨座式单轨交通车辆的转向架在车厢的下方,主要由转向架主框架、走行轮、导向轮、稳定轮及其它辅助设备构成。走行轮与导向轮布置在转向架左侧和右侧。如本文所用,术语“左侧”是指车辆前进方向的左侧,对应图 2中稳定轮5e所在一侧;术语“右侧”是指车辆行驶方向的右侧,对应图2中稳定轮5b所在一侧;术语“稳定臂”是指安装在转向架主框架上、安装稳定轮所用到的构件;术语“着力点”是指稳定轮或导向轮与轨道梁的接触点;术语“转向架主框架”是指转向架的主要受力结构,在其上安装所有的转向架的稳定臂、导向臂等构件与装置,如图2所示的转向架主框架1。术语“同轴”是指跨座式单轨交通车辆同一个转向架上同侧导向轮与稳定轮的轮心在一条轴线上,如图1 所示,稳定轮5a与导向轮3a属于同轴关系。

现有的跨座式单轨交通车辆转向架在其左侧和右侧多采用单稳定臂的结构,如专利号JP2000204503A公开的一种单轨转向架,单稳定臂位于相邻两导向轮之间的中心位置,使用这种转向架的车辆,在正常行驶时受力稳定。但是当车辆通过相邻轨道梁的接缝板处时,在单稳定臂上的稳定轮会发生脱空现象。

另外,该种在左侧和右侧采用单稳定臂结构的转向架,两侧的单稳定臂在车辆正常行驶过程中容易触发“弦效应”。更确切的说,当所述单轨列车行进通过轨道的弯曲处时,所述上部导向轮位于弯曲处的弦部的旁边,同时下部稳定轮处于该弦部的中点,从而导致车体的偏移和横向晃动,影响车辆行驶时的的平顺性。该专利所提出的结构无法解决上述提到的问题。

中国专利申请号CN102076545A公开了一种转向架组件,提出了使用与导向轮同轴的两个稳定轮,但是该专利使用与导向轮同轴的稳定轮,在经过轨道梁接缝处时前方的同轴导向轮与稳定轮出现脱空。该专利无法解决本发明所提出的车辆扭转晃动过大的问题,而且没有涉及对稳定轮位于其他位置的描述。

中国专利申请号CN103889811A公开了一种转向架辅助装置,提出了其唯一的稳定轮可以位于导向轮间的任意位置,但是其提出的转向架结构既无法达到最优的车体受力状态,唯一的稳定轮在通过相邻轨道梁的接缝处时同样会发生脱空现象,无法解决本发明提出的脱空扭转导致的车辆晃动过大的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跨座式单轨交通车辆易发生较大晃动的实际情况,发明人经过分析,根据现有理论和实际经验,从转向架作用原理出发,进行研究、开发,最终提出本专利。

实用新型内容

本专利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三对稳定轮的跨座式单轨交通车辆转向架,就是通过在转向架主框架两侧各布置三个稳定轮;其中,同侧的两个稳定轮与导向轮上下同轴,另外一个稳定轮布置在同侧稳定轮之间,在车辆运行的任意时刻,转向架两侧的稳定轮、导向轮与轨道梁表面至少有三个着力点,使转向架主框架上的导向轮、稳定轮共同构成一个稳定的受力体系,减小跨座式单轨交通车辆的晃动,弥补现阶段车辆行驶过程中易发生脱空扭转造成晃动较大的不足。

本专利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三对稳定轮的跨座式单轨交通车辆转向架,其特征在于:转向架的左侧和右侧导向轮之间各布置三个稳定轮;同侧的两个稳定轮与导向轮上下同轴,另外一个稳定轮布置在同侧的两个稳定轮之间。

所述的一种三对稳定轮的跨座式单轨交通车辆转向架,其特征在于:列车在稳定轮经过轨道梁接缝板而发生脱空这段时间t1内走过的路程为D2,转向架同侧的稳定轮与相邻稳定轮的中心距为D1,D1满足限制条件:D1>D2

所述的一种三对稳定轮的跨座式单轨交通车辆转向架,其特征在于:列车在导向轮经过接缝板而发生脱空这段时间t1内走过的路程为D2,取D2=v×t1;其中 v是列车行驶速度。

所述的一种三对稳定轮的跨座式单轨交通车辆转向架,其特征在于:转向架设置单轴走行轮,转向架主框架每侧均设置两个导向轮和三个稳定轮;其中,一个稳定轮布置在两个导向轮之间的中心部位,另外两个稳定轮对称布置在其两侧,并与同侧导向轮同轴。

所述的一种三对稳定轮的跨座式单轨交通车辆转向架,其特征在于:转向架设置双轴走行轮,转向架主框架每侧均设置两个导向轮和三个稳定轮;其中,一个稳定轮布置在两个导向轮之间的中心部位,另外两个稳定轮对称布置在其两侧,并与同侧导向轮同轴。

所述的一种三对稳定轮的跨座式单轨交通车辆转向架,其特征在于:转向架设置三轴走行轮,转向架主框架每侧均设置两个导向轮和三个稳定轮;其中,一个稳定轮布置在两个导向轮之间的中心部位,另外两个稳定轮对称布置在其两侧,并与同侧导向轮同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的有益效果是:

本专利在转向架主框架两侧各布置了三个带有稳定轮的稳定臂,跨座式单轨交通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经过两相邻轨道梁的接缝板处时,前方第一个稳定轮因经过接缝板而出现脱空现象,其余稳定轮仍然与轨道梁相接触;随后,前方第一个稳定轮与轨道梁重新接触,其余稳定轮经过接缝板而出现脱空现象,从而保证同侧稳定轮与轨道梁表面至少有两个着力点。本专利不仅解决了既有转向架因只有一对稳定轮,在经过两相邻轨道梁接缝处时,车辆易于发生脱空晃动的问题。还解决了既有转向架因一侧只有两个稳定轮,且同侧的稳定轮分别与对应的导向轮同轴,在经过两相邻轨道梁接缝处时,车辆易于发生扭转晃动的问题。

本专利在转向架主框架两侧各布置了三个带有稳定轮的稳定臂,跨座式单轨交通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经过两相邻轨道梁的接缝板处时,前方第一个导向轮因经过接缝板而出现脱空现象,其余一个导向轮和多个稳定轮仍然与轨道梁相接触;随后,前方第一个导向轮与轨道梁重新接触,其余稳定轮经过接缝板而出现脱空现象,从而保证转向架两侧面与轨道梁表面至少有三个着力点。解决了既有转向架在经过两相邻轨道梁接缝处时,车辆易于发生脱空晃动的问题。

本专利在转向架主框架两侧各布置了三个带有稳定轮的稳定臂,增加了跨座式单轨交通车辆转向架稳定轮与轨道梁的接触点,避免了既有转向架因两侧各对称布置一个带有稳定轮的稳定臂而产生的“弦效应”,增加了车辆行驶过程中的稳定性,使转向架的受力更加合理。

本专利在转向架主框架两侧各布置了三个带有稳定轮的稳定臂,增加了跨座式单轨交通车辆行驶过程中的安全性。既有转向架因两侧各只有一个稳定轮,一旦发生爆胎,稳定轮立刻失去作用,车体立即失去平衡。而本专利的转向架每一侧都有多个稳定轮,即使一个稳定轮发生爆胎,其余稳定轮也可继续工作,使车体继续保持稳定行驶。

附图说明

图1稳定轮和导向轮同轴的单轴走行轮三对稳定轮转向架示意图。

图2稳定轮和导向轮同轴的单轴走行轮三对稳定轮转向架俯视图。

图3稳定轮和导向轮同轴的单轴走行轮三对稳定轮转向架主视图。

图4稳定轮和导向轮同轴的单轴走行轮三对稳定轮转向架侧视图。

图5稳定轮和导向轮同轴的两轴走行轮三对稳定轮转向架示意图。

图6稳定轮和导向轮同轴的两轴走行轮三对稳定轮转向架俯视图。

图7稳定轮和导向轮同轴的两轴走行轮三对稳定轮转向架主视图。

图8稳定轮和导向轮同轴的两轴走行轮三对稳定轮转向架侧视图。

图9稳定轮和导向轮同轴的三轴走行轮三对稳定轮转向架示意图。

图10稳定轮和导向轮同轴的三轴走行轮三对稳定轮转向架俯视图。

图11稳定轮和导向轮同轴的三轴走行轮三对稳定轮转向架主视图。

图12稳定轮和导向轮同轴的三轴走行轮三对稳定轮转向架侧视图。

本领域技术人员结合以下实施例不难明白图中编号所示的特征,因此不再赘述。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稳定轮和导向轮同轴的单轴走行轮转向架

结合图1~图4对基于本专利的稳定轮和导向轮同轴的单轴走行轮转向架进行示范说明。所述的一种单轴走行轮转向架包括转向架主框架1;一个走行轮轴,包括走行轮2;和四个导向轮,包括导向轮3a、导向轮3b、导向轮3c、导向轮3d;和6个稳定臂,包括稳定臂4a、稳定臂4b、稳定臂4c、稳定臂4d、稳定臂4e和稳定臂4f;以及安装在稳定臂端部的六个稳定轮,包括稳定轮5a、稳定轮5b、稳定轮5c、稳定轮5d、稳定轮5e和稳定轮5f。

转向架主框架1作为主要结构,走行轮安装在转向架主框架1上。其中,走行轮2的轴承两侧与转向架主框架1相连接。导向轮3a、导向轮3b、导向轮3c、导向轮3d分别安装在转向架主框架1每侧端部伸出的导向臂上,具有车辆导向作用。稳定臂4a、稳定臂4b和稳定臂4c布置在转向架主框架1的一侧,沿轨道梁6纵向布置,稳定臂4b布置在导向轮3a和导向轮3b之间的中心部位,另外两个稳定臂4a和稳定臂4c布置在稳定臂4b两侧。另一侧稳定臂4d、稳定臂 4e、稳定臂4f的布置与稳定臂4a、稳定臂4b和稳定臂4d可对称布置,布置完成后如图2~图4所示。不难看出安装在稳定臂上的稳定轮5a、稳定轮5b、稳定轮5c、稳定轮5d、稳定轮5e和稳定轮5f这六个稳定轮都布置在导向臂上,其中稳定轮5a、稳定轮5c、稳定轮5d和稳定轮5f分别与导向轮3a、导向轮3b、导向轮3c和导向轮3d上下同轴布置。稳定轮5b与稳定轮5e分别布置在同侧导向轮之间,并且稳定轮5a、稳定轮5b和稳定轮5c之间的轴心距D1要大于列车在稳定轮经过接缝板而发生脱空这段时间t1内走过的路程为D2,取D2=v×t1;其中v是列车行驶速度。同理,稳定轮5d、稳定轮5e和稳定轮5f之间的轴心距D1也要大于列车在稳定轮经过接缝板而发生脱空这段时间t1内走过的路程为 D2。通过布置间距的设置,能够保证单轨车辆在行驶时任一时间段内都不会发生因个别稳定轮、导向轮脱空而导致的脱空扭转晃动问题,即时刻会有三个以上的着力点与轨道梁接触,形成稳定的受力体系。

这样布置稳定臂和稳定轮,既可以保证车辆在经过接缝板处时,不会发生两个稳定轮同时脱空的现象,保证跨座式单轨交通车辆运行时在任意时刻至少三个着力点产生抗扭力矩,形成一个平衡的受力体,跨座式单轨交通车辆不会产生较大的脱空晃动;又可以增大车体结构的扭转力矩,减少车辆的扭转晃动;还可以解决既有转向架因两侧各对称布置一个带有稳定轮的稳定臂而产生的“弦效应”问题。

实施例2:稳定轮和导向轮同轴的两轴走行轮转向架

结合图5~图8对基于本专利的稳定轮和导向轮同轴的两轴走行轮转向架进行示范说明。所述的一种两轴走行轮转向架包括转向架主框架7;两个走行轮轴,包括走行轮8a和走行轮8b;和四个导向轮,包括导向轮9a、导向轮9b、导向轮9c、导向轮9d;和6个稳定臂,包括稳定臂10a、稳定臂10b、稳定臂 10c、稳定臂10d、稳定臂10e和稳定臂10f;以及安装在稳定臂端部的六个稳定轮,包括稳定轮11a、稳定轮11b、稳定轮11c、稳定轮11d、稳定轮11e和稳定轮11f。

转向架主框架7作为主要结构,走行轮安装在转向架主框架7上。其中,走行轮8a的轴承一侧与转向架主框架7相连接,走行轮8b的轴承一侧与转向架主框架7相连接。应当指出,走行轮具体连接位置可视驱动装置的布置形式与位置调整,轴承与转向架主框架7可以单侧连接,也可以双侧连接,也可以是这两种连接方式的组合,视具体转弯情况综合考虑。导向轮9a、导向轮9b、导向轮9c、导向轮9d分别安装在转向架主框架7每侧端部伸出的导向臂上,具有车辆导向作用。稳定臂10a、稳定臂10b和稳定臂10c布置在转向架主框架7的一侧,沿轨道梁12纵向布置。稳定臂10b布置在导向轮9a和导向轮9b之间的中心部位,另外两个稳定臂10a和稳定臂10c布置在稳定臂10b两侧。另一侧稳定臂10d、稳定臂10e、稳定臂10f的布置与稳定臂10a、稳定臂10b和稳定臂 10d可对称布置,布置完成后如图6~图8所示。不难看出安装在稳定臂上的稳定轮11a、稳定轮11b、稳定轮11c、稳定轮11d、稳定轮11e和稳定轮11f这六个稳定轮都布置在导向臂上,其中稳定轮11a、稳定轮11c、稳定轮11d和稳定轮11f分别与导向轮9a、导向轮9b、导向轮9c和导向轮9d上下同轴布置。稳定轮11b与稳定轮11e分别布置在同侧导向轮之间,并且稳定轮11a、稳定轮11b 和稳定轮11c之间的轴心距D1要大于列车在稳定轮经过接缝板而发生脱空这段时间t1内走过的路程为D2,取D2=v×t1;其中v是列车行驶速度。同理,稳定轮11d、稳定轮11e和稳定轮11f之间的轴心距D1也要大于列车在稳定轮经过接缝板而发生脱空这段时间t1内走过的路程为D2。通过布置间距的设置,能够保证单轨车辆在行驶时任一时间段内都不会发生因个别稳定轮与导向轮与轨道梁12脱空而导致的脱空扭转晃动问题,即时刻会有三个以上的着力点与轨道梁接触,形成稳定的受力体系。

这样布置稳定臂和稳定轮,既可以保证车辆在经过接缝板处时,不会发生两个稳定轮同时脱空的现象,保证跨座式单轨交通车辆运行时在任意时刻至少三个着力点产生抗扭力矩,形成一个平衡的受力体,跨座式单轨交通车辆不会产生较大的脱空晃动;又可以增大车体结构的扭转力矩,减少车辆的扭转晃动;还可以解决既有转向架因两侧各对称布置一个带有稳定轮的稳定臂而产生的“弦效应”问题。

实施例3:稳定轮和导向轮同轴的三轴走行轮转向架

结合图9~图12对基于本专利的稳定轮和导向轮同轴的三轴走行轮转向架进行示范说明。所述的一种三轴走行轮转向架包括转向架主框架13;三个走行轮轴,包括走行轮14a、走行轮14b和走行轮14c;和四个导向轮,包括导向轮 15a、导向轮15b、导向轮15c、导向轮15d;和6个稳定臂,包括稳定臂16a、稳定臂16b、稳定臂16c、稳定臂16d、稳定臂16e和稳定臂16f;以及安装在稳定臂端部的六个稳定轮,包括稳定轮17a、稳定轮17b、稳定轮17c、稳定轮17d b、稳定轮17e和稳定轮17f。

转向架主框架13作为主要结构,走行轮安装在转向架主框架13上。其中,走行轮14a和走行轮14c的轴承一侧与转向架主框架13相连接,走行轮14b的轴承两侧与转向架主框架13相连接。应当指出,走行轮具体连接位置可视驱动装置的布置形式与位置调整,轴承与转向架主框架13可以单侧连接,也可以双侧连接,也可以是这两种连接方式的组合,视具体转弯情况综合考虑。导向轮 15a、导向轮15b、导向轮15c、导向轮15d分别安装在转向架主框架13每侧端部伸出的导向臂上,具有车辆导向作用。稳定臂16a、稳定臂16b和稳定臂16c布置在转向架主框架13的一侧,沿轨道梁18纵向布置,稳定臂16b布置在导向轮15a和导向轮15b之间的中心部位,另外两个稳定臂16a和稳定臂16c布置在稳定臂16b两侧。另一侧稳定臂16d、稳定臂16e、稳定臂16f的布置与稳定臂16a、稳定臂16b和稳定臂16d可对称布置,布置完成后如图10~图12所示。不难看出安装在稳定臂上的稳定轮17a、稳定轮17b、稳定轮17c、稳定轮 17d、稳定轮17e和稳定轮17f这六个稳定轮都布置在导向臂上,其中稳定轮17a、稳定轮17c、稳定轮17d和稳定轮17f分别与导向轮15a、导向轮15b、导向轮 15c和导向轮15d上下同轴布置。稳定轮17b与稳定轮17e分别布置在同侧导向轮之间,并且稳定轮17a、稳定轮17b和稳定轮17c之间的轴心距D1要大于列车在稳定轮经过接缝板而发生脱空这段时间t1内走过的路程D2,取D2=v×t1;其中 v是列车行驶速度。同理,稳定轮17d、稳定轮17e和稳定轮17f之间的轴心距 D1也要大于列车在稳定轮经过接缝板而发生脱空这段时间t1内走过的路程D2。通过布置间距的设置,能够保证单轨车辆在行驶时任一时间段内都不会发生因个别稳定轮与导向轮与轨道梁18脱空而导致的脱空扭转晃动问题,即时刻会有三个以上的着力点与轨道梁接触,形成稳定的受力体系。

这样布置稳定臂和稳定轮,既可以保证车辆在经过接缝板处时,不会发生两个稳定轮同时脱空的现象,保证跨座式单轨交通车辆运行时在任意时刻至少三个着力点产生抗扭力矩,形成一个平衡的受力体,跨座式单轨交通车辆不会产生较大的脱空晃动;又可以增大车体结构的扭转力矩,减少车辆的扭转晃动;还可以解决既有转向架因两侧各对称布置一个带有稳定轮的稳定臂而产生的“弦效应”问题。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法,对本专利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说明。所应强调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能用于限制本专利的范围。凡在本专利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专利的保护范围之内。

一种三对稳定轮的跨座式单轨交通车辆转向架专利购买费用说明

专利买卖交易资料

Q:办理专利转让的流程及所需资料

A:专利权人变更需要办理著录项目变更手续,有代理机构的,变更手续应当由代理机构办理。

1:专利变更应当使用专利局统一制作的“著录项目变更申报书”提出。

2:按规定缴纳著录项目变更手续费。

3:同时提交相关证明文件原件。

4:专利权转移的,变更后的专利权人委托新专利代理机构的,应当提交变更后的全体专利申请人签字或者盖章的委托书。

Q:专利著录项目变更费用如何缴交

A:(1)直接到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大厅收费窗口缴纳,(2)通过代办处缴纳,(3)通过邮局或者银行汇款,更多缴纳方式

Q:专利转让变更,多久能出结果

A:著录项目变更请求书递交后,一般1-2个月左右就会收到通知,国家知识产权局会下达《转让手续合格通知书》。

动态评分

0.0

没有评分数据
没有评价数据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复制
用户中心
我的足迹
我的收藏

您的购物车还是空的,您可以

  •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在线留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