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建筑结构,属于建筑领域。包括建筑本体、第一围体和第一屋顶。建筑本体内部形成容纳室,建筑本体具有南墙。第一围体设于南墙的外侧。第一屋顶设于第一围体的顶部,南墙、第一围体和第一屋顶共同限定第一阳光室。第一屋顶包括第一透光体,阳光能够通过透光体进入第一阳光室。这种建筑结构具有温度自调节能力和改善室内热环境的能力,无需采用高耗能的方式为室内供暖。
权利要求
1.一种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建筑本体,所述建筑本体内部形成容纳室,所述建筑本体具有南墙;
第一围体,所述第一围体设于所述南墙的外侧;
第一屋顶,所述第一屋顶设于所述第一围体的顶部,所述南墙、所述第一围体和所述第 一屋顶共同限定第一阳光室;
所述第一屋顶包括第一透光体,阳光能够通过所述第一透光体进入所述第一阳光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南墙包括基层和相变层,所述相 变层面向所述第一阳光室,所述基层面向所述容纳室。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南墙还包括保温层,所述保温层 设于所述基层与所述相变层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相变层包括保护体和相变材料;
所述保护体内部形成容纳腔,所述相变材料填充于所述容纳腔内。
5.根据权利要求2-4任一项所述的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屋顶还包括第一遮 挡体,所述第一遮挡体上设有第一透光通道,所述第一透光体设于所述第一透光通道内;
所述建筑结构还包括保温体,所述保温体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一透光通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结构还包括驱动装置;
所述保温体与所述第一遮挡体转动连接,所述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保温体相对所述 第一遮挡体转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一透光通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体上设有反光体,所述保温 体相对所述第一遮挡体转动并打开所述第一透光通道时,所述反光体能够面向所述相变 层。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体包括接触部和封堵部,所 述接触部具有用于与所述第一遮挡体接触的接触面,所述封堵部设于所述接触面上;
所述保温体相对所述第一遮挡体转动时,所述封堵部能够封堵于所述第一透光通道 内,以将所述第一透光通道关闭。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结构还包括第二围体和第二 屋顶;
所述建筑本体具有东墙,所述第二围体设于所述东墙外侧,所述第二屋顶设于所述第 二围体的顶部,所述东墙、所述第二围体和所述第二屋顶共同限定第二阳光室;
所述第二屋顶包括第二透光体,阳光能够通过所述第二透光体进入所述第二阳光室。
10.一种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建筑本体,所述建筑本体内部形成容纳室,所述建筑本体具有东墙;
第二围体,所述第二围体设于所述东墙的外侧;
第二屋顶,所述第二屋顶设于所述第二围体的顶部,所述东墙、所述第二围体和所述第 二屋顶共同限定第二阳光室;
所述第二屋顶包括第二透光体,阳光能够通过所述第二透光体进入所述第二阳光室。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建筑结构。
背景技术
对于高海拔寒冷地区建筑,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如太阳辐射充足且 昼夜室外空气温差大),目前一直使用的砖墙结构等普通建筑无法适应高寒地区特殊的气 候特征,保温隔热性较差,难以进行自身调节,从而导致室内热环境难无法满足人们的正常 工作和生活需求,因此,需用其他高耗能方式进行采暖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结构,以改善需要通过高耗能的方式进行采暖的 问题。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基于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建筑结构,包括:
建筑本体,建筑本体内部形成容纳室,建筑本体具有南墙;
第一围体,第一围体设于南墙的外侧;
第一屋顶,第一屋顶设于第一围体的顶部,南墙、第一围体和第一屋顶共同限定第 一阳光室;
第一屋顶包括第一透光体,阳光能够通过第一透光体进入第一阳光室。
进一步地,南墙包括基层和相变层,相变层面向第一阳光室,基层面向容纳室。
进一步地,南墙还包括保温层,保温层设于基层与相变层之间。
进一步地,相变层包括保护体和相变材料;
保护体内部形成容纳腔,相变材料填充于容纳腔内。
进一步地,第一屋顶还包括第一遮挡体,第一遮挡体上设有第一透光通道,第一透 光体设于第一透光通道内;
建筑结构还包括保温体,保温体用于打开或关闭第一透光通道。
进一步地,建筑结构还包括驱动装置;
保温体与第一遮挡体转动连接,驱动装置用于驱动保温体相对第一遮挡体转动, 以打开或关闭第一透光通道。
进一步地,保温体上设有反光体,保温体相对第一遮挡体转动并打开第一透光通 道时,反光体能够面向相变层。
进一步地,保温体包括接触部和封堵部,接触部具有用于与第一遮挡体接触的接 触面,封堵部设于接触面上;
保温体相对第一遮挡体转动时,封堵部能够封堵于第一透光通道内,以将第一透 光通道关闭。
进一步地,建筑结构还包括第二围体和第二屋顶;
建筑本体具有东墙,第二围体设于东墙外侧,第二屋顶设于第二围体的顶部,东 墙、第二围体和第二屋顶共同限定第二阳光室;
第二屋顶包括第二透光体,阳光能够通过第二透光体进入第二阳光室。
基于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建筑结构,包括:
建筑本体,建筑本体内部形成容纳室,建筑本体具有东墙;
第二围体,第二围体设于东墙的外侧;
第二屋顶,第二屋顶设于第二围体的顶部,东墙、第二围体和第二屋顶共同限定第 二阳光室;
第二屋顶包括第二透光体,阳光能够通过第二透光体进入第二阳光室。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提供一种建筑结构,在容纳室(房间)的外侧设有阳光室。白天,阳光从透光 体进入到阳光室内,太阳能在阳光室内蓄积;夜间,一方面阳光室可作为一个缓冲区,减少 容纳室的热量损失,另一方面,阳光室内所蓄积的热量可提供给容纳室,从而将容纳室内的 温度保持在一定范围内。这种建筑结构具有温度自调节能力和改善室内热环境的能力,无 需采用高耗能的方式为室内供暖。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 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 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 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建筑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II-II剖视图;
图3为图2所示的南墙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所示的房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建筑结构的局部视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2提供第一透光通道处于关闭状态时的建筑结构的局部视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2提供第一透光通道处于打开状态时的建筑结构的局部视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3提供的建筑结构的示意图;
图9为图8所示的IX-IX剖视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3提供的建筑结构的局部视图。
图标:100-建筑结构;10-建筑本体;11-围墙;111-南墙;1111-基层;1112-保温层; 1113-相变层;1114-保护体;1115-相变材料;112-北墙;113-东墙;114-西墙;115-第一采光 窗;116-第二采光窗;12-房顶;121-防水层;13-容纳室;20-第一围体;21-第一保温墙;22- 第二保温墙;23-第三保温墙;24-第一阳光室;30-第一屋顶;31-第一遮挡体;311-第一透光 通道;32-第一透光体;40-保温体;41-接触部;411-接触面;42-封堵部;43-反光体;50-转 轴;60-第二围体;61-第四保温墙;62-第五保温墙;63-第六保温墙;64-第二阳光室;70-第 二屋顶;71-第二遮挡体;711-第二透光通道;72-第二透光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 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 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发明实施 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 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 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 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 互组合。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 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 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发明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 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发明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 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 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 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 “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 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 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建筑结构100,包括建筑本体10、第一围体20和 第一屋顶30。
其中,建筑本体10包括围墙11和房顶12,房顶12设于围墙11的顶部。围墙11包括南 墙111、北墙112、东墙113和西墙114,南墙111、北墙112、东墙113和西墙114首尾依次连接。 南墙111上设有第一采光窗115。房顶12、南墙111、北墙112、东墙113和西墙114共同限定一 个容纳室13,容纳室13即为房间。
如图3所示,南墙111、北墙112、东墙113和西墙114的结构相同,均包括基层1111、 保温层1112和相变层1113,保温层1112设于基层1111与相变层1113之间。相变层1113位于 外层,基层1111位于内侧,基层1111面向于容纳室13。
其中,基层1111为砖砌结构。保温层1112为保温材质,比如硬泡聚氨酯保温板。相 变层1113包括保护体1114和相变材料1115,保护体1114内部形成容纳腔,相变材料1115填 充在容纳腔内。保护体1114可对相变材料1115起到保护作用,保证相变材料1115发生相变 后不会流失。相变材料1115可以是无机PCM、无机PCM或复合PCM。本实施例中,保护体1114为 塑料材质
如图4所示,房顶12为多层结构,房顶12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防水层121、相变 层1113、保温层1112和基层1111。房顶12中的相变层1113、保温层1112和基层1111与围墙11 中的相同。防水层121位于最外层,起到防水的作用,提高整个房顶12的防渗透能力。
如图1、图2所示,第一围体20包括第一保温墙21、第二保温墙22、第三保温墙23,第 一保温墙21、第二保温墙22、第三保温墙23和南墙111首尾依次连接。第一屋顶30设置在第 一围体20的顶部,第一保温墙21、第二保温墙22、第三保温墙23、南墙111和第一屋顶30共同 限定第一阳光室24,南墙111中的相变层1113面向第一阳光室24。通过南墙111上的第一采 光窗115既可实现容纳室13的正常采光,又可通过第一采光窗115实现第一阳光室24与容纳 室13的热量交换。
如图5所示,第一屋顶30包括第一遮挡体31和第一透光体32。第一遮挡体31为保温 材料制成。第一遮挡体31上设有贯通其上下表面的第一透光通道311,第一透光通道311为 方形孔状。第一透光体32固定在第一透光通道311内。本实施例中,第一透光体32为高透光 低反射玻璃。第一屋顶30倾斜布置在第一围体20的顶部,第一保温墙21、第二保温墙22、第 三保温墙23和南墙111均与第一屋顶30的第一遮挡体31连接。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白天,阳光照射在第一透光体32上,第一透光体32采用高透光 低反射玻璃,少部分光线被反射,绝大部分光线透过第一透光体32进入到第一阳光室24内, 太阳能在第一阳光室24内蓄积;夜间,一方面阳光室可作为一个缓冲区,减少容纳室13的热 量损失,另一方面,第一阳光室24内所蓄积的热量可提供给容纳室13,从而保证容纳室13内 的温度始终维持在一定范围内。此外,由于南墙111的外层为面向第一阳光室24的相变层 1113,白天阳光照射在第一阳光室24内时,相变层1113可吸收大量的热量并进行储存。当夜 间第一阳光室24向容纳室13提供热量而温度降低到一定值时,相变层1113中的相变材料 1115发生相变,并将所储存的热量释放到第一阳光室24内,第一阳光室24可继续为容纳室 13提供热量,从而使容纳室13内的温度长时间的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这种建筑结构100利用 相变材料1115与建筑围护结构(第一阳光室24)相结合,制成相变蓄能围护结构,可大大增 加围护结构的蓄热作用,使建筑物室内和室外之间的热流波动幅度被减弱、作用时间被延 迟,从而提高建筑物的温度调节能力和改善室内热环境能力,无需采用高耗能的方式为室 内供暖。
本实施例提供的建筑结构100,可修建于高海拔寒冷地区,可充分利用高海拔寒冷 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的。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一屋顶30包括第一遮挡体31和第一透光体32,第一 透光体32为第一屋顶30的局部。在其他具体实施例中,也可将第一屋顶30全部设置为第一 透光体32,即第一透光体32为第一屋顶30。
此外,上述所指的南墙111即为位于建筑物南侧的墙;所指的北墙112即为位于建 筑物北侧的墙;所指的东墙113即为位于建筑物南侧的墙;所指的西墙114即为位于建筑物 南侧的墙。
实施例2
如图6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建筑结构100,与上述实施例的区别在于,还包括保温体 40和驱动装置(图未示出),保温体40与第一遮挡体31转动连接,驱动装置用于驱动保温体 40相对第一遮挡体31转动。
保温体40为保温材质制成。保温体40包括接触部41和封堵部42,封堵部42具有一 定的变形能力,接触部41与封堵部42均为矩形结构,接触部41大于封堵部42,封堵部42的外 轮廓与第一透光通道311的内轮廓相匹配,接触部41具有接触面411,封堵部42设于接触面 411的中间位置。此外,封堵部42远离接触部41的一侧设有反光体43,本实施例中,反光体43 为反光镜。
保温体40位于第一遮挡体31的内侧,保温体40的接触部41通过转轴50与第一遮挡 体31连接,接触部41与转轴50固定连接,转轴50与第一遮挡体31转动连接,保温体40可绕转 轴50的轴线相对第一遮挡体31转动。本实施例中,驱动装置为电机,电机固定于第一遮挡体 31,电机的输出轴与转轴50连接。当电机正向转动时,保温体40将向靠近第一遮挡体31的方 向转动,最终使得接触部41的接触面411与第一遮挡体31接触,且封堵部42封堵于第一透光 通道311内并形成紧密配合,从而将第一透光通道311关闭;如图7所示,当电机反向转动时, 保温体40将向远离第一遮挡体31的方向转动,第一透光通道311将被打开,保温体40转动至 竖直位置时,保温体40上的反光体43将面向南墙111的相变层1113。
白天,通过驱动装置使保温体40转动,打开第一透光通道311,并使反光体43面向 南墙111的相变层1113,阳光透过第一透光体32进入到第一阳光室24内,太阳能在第一阳光 室24内蓄积。进入第一阳光室24内的光线可照射在反光体43上,最终通过反光体43反射在 南墙111的相变层1113上,从而保证相变层1113能够对热量进行充分吸收,提高相变层1113 对热量的吸收率。夜间,第一阳光室24内所蓄积的热量需要提供给容纳室13,此时,可通过 驱动装置使保温体40转动,最终关闭第一透光通道311,保温体40起到阻隔热量散失的作 用,避免第一阳光室24内的热量通过第一透光体32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散失。
本实施例的其余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3
如图8、图9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建筑结构100,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还包括 第二围体60和第二屋顶70。
第二围体60包括第四保温墙61、第五保温墙62、第六保温墙63,第四保温墙61、第 五保温墙62、第六保温墙63和东墙113首尾依次连接。东墙113上设有第二采光窗116。第二 屋顶70设置在第二围体60的顶部,第四保温墙61、第五保温墙62、第六保温墙63、东墙113和 第二屋顶70共同限定第二阳光室64,东墙113中的相变层1113面向第二阳光室64。通过东墙 113上的第二采光窗116既可实现容纳室13的正常采光,又可通过第二采光窗116实现第二 阳光室64与容纳室13的热量交换。
如图10所示,第二屋顶70包括第二遮挡体71和第二透光体72。第二遮挡体71为保 温材料制成。第二遮挡体71上设有贯通其上下表面的第二透光通道711,第二透光通道711 为方形孔状。第二透光体72固定在第二透光通道711内。本实施例中,第二透光体72也为高 透光低反射玻璃。如图9所示,第二屋顶70倾斜布置在第二围体60的顶部,第四保温墙61、第 五保温墙62、第六保温墙63和东墙113均与第二屋顶70的第二遮挡体71连接。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建筑结构100,容纳室13的南侧、东侧分别设置有第一阳光室 24、第二阳光室64,东、南两侧的阳光室均可很好的利用充足的太阳能资源,增大了建筑结 构100的储能能力,增长了容纳室13温度的保持时长。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也可在第二屋顶70上设置保温体40和驱动装置,以提升第二 阳光室64的保温能力。
本实施例中,建筑本体10的南侧设有第一围体20,第一围体20的顶部设有第一屋 顶30,建筑本体10的东侧设有第二围体60,第二围体60的顶部设有第二屋顶70,即在容纳室 13的南侧设有第一阳光室24,在容纳室13的东侧设有第二阳光室64。在其他具体实施例中, 建筑本体10的南侧也可不设置第一围体20和第一屋顶30,即只在容纳室13的东侧设置第二 阳光室64,而不在容纳室13的南侧设置第一阳光室24。
本实施例的其余结构与实施例2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 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 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一种建筑结构专利购买费用说明
Q:办理专利转让的流程及所需资料
A:专利权人变更需要办理著录项目变更手续,有代理机构的,变更手续应当由代理机构办理。
1:专利变更应当使用专利局统一制作的“著录项目变更申报书”提出。
2:按规定缴纳著录项目变更手续费。
3:同时提交相关证明文件原件。
4:专利权转移的,变更后的专利权人委托新专利代理机构的,应当提交变更后的全体专利申请人签字或者盖章的委托书。
Q:专利著录项目变更费用如何缴交
A:(1)直接到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大厅收费窗口缴纳,(2)通过代办处缴纳,(3)通过邮局或者银行汇款,更多缴纳方式
Q:专利转让变更,多久能出结果
A:著录项目变更请求书递交后,一般1-2个月左右就会收到通知,国家知识产权局会下达《转让手续合格通知书》。
动态评分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