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转让平台_买专利_卖专利_中国高校专利技术交易-买卖发明专利上知查网

全部分类
全部分类
大跨预应力梁采用有粘结与无粘结混合配筋设计方法

大跨预应力梁采用有粘结与无粘结混合配筋设计方法

IPC分类号 : E04C3/26,E04C5/00

申请号
CN200710037204.2
可选规格
  • 专利类型: 发明专利
  • 法律状态: 有权
  • 申请日: 2007-02-06
  • 公开号: 101016790A
  • 公开日: 2007-08-15
  • 主分类号: E04C3/26
  • 专利权人: 同济大学 ; 上海同吉建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专利摘要

本发明属于建筑结构设计方法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大跨预应力梁采用有粘结与无粘结混合配筋设计方法。具体步骤为:确定截面尺寸,预估有粘结筋的总面积Ap,确定有粘结设计的非预应力筋的总面积As1,有粘结预应力损失的计算σln1,有粘结设计正常使用状态验算,有粘结设计承载力验算,确定无粘结筋的面积Apn2,确定混合配筋的非预应力筋的总面积As2,无粘结筋的预应力损失σln2的计算,混合配筋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混合配筋的承载力极限状态验算。本发明对于采用有粘结设计的大跨预应力梁,在满足正常使用、抗震以及构造要求的情况下,承载力往往大量富余,将部分有粘结筋改用无粘结筋,在提高正常使用性能的情况下,减小承载力超强给结构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给施工带来便利。

权利要求

1、一种大跨预应力梁采用有粘结与无粘结混合配筋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步骤如下:

(1)确定截面尺寸b,h

对于预应力梁构件的截面尺寸宽度b,高度h,考虑结构的高跨比h/l、所受荷载因素,选定的截面尺寸符合建筑的要求;

(2)预估有粘结筋的总面积Ap

先按照有粘结设计,根据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要求,按裂缝控制确定预应力筋总面积,预应力混凝土按均质未开裂混凝土计算,设计荷载和预应力共同作用下,按最大受拉纤维混凝土拉应力或名义拉应力的限值确定预应力,然后根据有效预应力算出所需的预应力筋的总面积Ap

根据结构类型和正截面裂缝控制验算要求,预应力筋的有效预加力Npe,按下式进行估算,并取其结果的较大值,

N pe = β M k W - [ σ ctk , lim ] 1 A + e p W N pe = β M q W - [ σ ctq , li m ] 1 A + e p W

其中:Mk、Mq分别为按均布荷载的标准组合或准永久组合计算的弯矩设计值;[σctk,lim]、[σctq,lim]分别为荷载标准组合、准永久组合下的混凝土拉应力限值,参考相关规范取用;W为构件截面受拉边缘的弹性抵抗矩;A为构件截面面积;ep为预应力筋的重心对构件截面重心的偏心距;β为梁结构系数;

预应力筋的总面积Ap,按下式进行估算:

A p = N pe σ con - σ l , tot ,

其中:σcon为预应力筋的张拉控制应力,σl,tot为预应力筋的总损失估计值,Npe为预应力筋的有效预加力;

(3)确定有粘结设计的非预应力筋的总面积As1

由有粘结预应力筋的总面积Ap,根据预应力度λ、最小配筋率ρmin以及构造要求确定非预应力筋的总面积As1;预应力度λ根据构件的抗震等级加以确定;

即有:As1≥ρminbh,且 A sl 1 - λ λ · f py A p h p f y h s

其中:λ为预应力度;fpy为预应力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hp为纵向预应力钢筋合力点至梁截面受压边缘的有效距离;fy为普通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hs为纵向受拉非预应力钢筋合力点至梁截面受压边缘的有效距离;

(4)有粘结预应力损失的计算σln1

全部预应力损失由瞬时损失和长期损失组成,瞬时损失包括锚固损失σl1、摩擦损失σl2弹性压缩损失σl3,长期损失包括预应力钢材的松弛损失σl4和混凝土收缩徐变损失σl5

(5)有粘结设计正常使用状态验算

有粘结预应力钢筋的有效预应力σpe

σpe1=σconln1

预应力钢筋及非预应力钢筋的合力Np

Np=σpe1Appe’Ap’-σl5Asn1l5’As

净截面重心至预应力筋与非预应力筋合力点的距离epn

e pn = σ pe A p y pm - σ pe A p y ps - σ l 5 A s y sn + σ l 5 A s y sn σ pe A p + σ pe A p - σ l 5 A s - σ l 5 A s

扣除全部预应力损失后在抗裂验算边缘混凝土的预压应力σpc

σ pc = N p + N 2 A n + N p e pn - M 2 I n / y n

其中:σpe1为扣除全部预应力损失后,受拉区预应力筋中的有粘结筋的有效预应力;σpe’为为扣除全部预应力损失后,受压区预应力筋中的有粘结筋的有效预应力;Ap’为受压区预应力筋的面积;σl5’为受压区预应力筋由于混凝土收缩徐变引起的预应力损失;As’为受压区非预应力筋的面积;ypn,ypn′分别为受拉区、受压区预应力筋合力点到净截曲重心的距离;ysn,ysn′分别为非预应力筋合力点到净截面重心的距离;σpc为扣除全部预应力损失后在抗裂验算边缘混凝土的预压应力;M2、N2为由预加力在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超静定结构中产生的次弯矩、次轴力设计值;Np为预应力钢筋及非预应力钢筋的合力;结构构件的裂缝控制等级以及最大裂缝控制宽度限值ωlim按常规方法计算,若按裂缝控制等级按二级I类计算,控制条件为:

荷载效应标准组合下      σckpc≤ftk

荷载效应准永久组合下    σcqpc≤0

其中:σck、σcq分别为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准永久组合下抗裂验算边缘的混凝土法向应力;ftk为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

若满足正常使用要求,即可确定预应力筋的总面积Ap

(6)有粘结设计承载力验算

竖向荷载作用包括恒载和活载,水平荷载包括风荷载和地震作用,对各种荷载进行不同组合,进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

混凝土构件相对受压区高度x:

x = f y A s - f y A s + f py A p + ( σ p 0 - f py ) A p + N 2 α 1 f c b ξ b h 0

混凝土构件受弯极限承载力Mu

其中:ξb为界限受压区高度,σp0′为受压区预应力钢筋的应力值,α1为混凝土受压区等效矩形应力图系数;fc为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fy′为受压区非预应力筋强度设计值;As′受压区非预应力筋的面积;M为外荷载产生的弯矩设计值;h0为混凝土构件的有效高度;αp′为纵向受压预应力钢筋合力点至截面近边的距离;fpy′为受压区预应力钢筋强度设计值;M2、N2为由预加力在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超静定结构中产生的次弯矩、次轴力设计值;α为预应力筋与非预应力筋合力点至受拉边缘的距离;

若满足承载力极限状态,则完成有粘结配筋设计,否则从步骤(2)开始调整有粘结预应力筋的面积,再进行验算;

(7)确定无粘结筋的面积Apn2

由于在极限承载力计算中,有粘结筋的应力fpy大于无粘结筋的应力σpu,根据总的预应力筋面积,满足极限承载力要求的条件下,将部分有粘结筋用等量的无粘结筋Apn2替换,剩下的有粘结筋面积为APn1,则有:

Ap=APn1+Apn2

(8)确定混合配筋的非预应力筋的总面积As2

由预应力筋的总面积Ap,根据预应力度λ、最小配筋率ρmin以及构造要求确定非预应力筋的面积As2

As2≥ρminbh,且 A s 2 1 - λ λ · f py A pn 1 h p + σ pu A pn 2 h p f y h s

其中:fpy为预应力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hp为纵向预应力钢筋合力点至梁截面受压边缘的有效距离;Apn1为有粘结筋的面积;σpu无粘结预应力筋的极限应力;Apn2为无粘结筋的面积;fy为普通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hs为纵向受拉非预应力钢筋合力点至梁截面受压边缘的有效距离;

(9)无粘结筋的预应力损失σln2的计算

无粘结筋的预应力损失计算同有粘结筋损失计算不同在于摩擦系数取值不同,无粘结筋的摩擦损失小于有粘结筋,所以无粘结筋的有效预应力一般大于有粘结筋,采用部分无粘结筋代替有粘结筋;

(10)混合配筋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

预应力钢筋的有效预应力σpe

σpe=σconl

预应力钢筋及非预应力钢筋的合力Np

Np=σpe1Apn1pe2Apn2pe’Ap’-σl5Asl5’As

净截面重心至预应力筋与非预应力筋合力点的距离epn

e pn = σ pe 1 A pn 1 y pn + σ pe 2 A pn 2 y pn - σ pe A p y ps - σ 15 A s y sn + σ 15 A s y sn σ pe 1 A pn 1 + σ pe 2 A pn 2 y pn + σ pe A P - σ 15 A s - σ 15 A s

扣除全部预应力损失后在抗裂验算边缘混凝土的预压应力σpc

σ pc N p + N 2 A n + N p e pn - M 2 I n / y n

其中:σpe1为扣除全部预应力损失后,预应力筋中的有粘结筋的有效预应力;σpe2为扣除全部预应力损失后,预应力筋中的无粘结筋的有效预应力;Apn1为有粘结筋的面积;Apn2为无粘结筋的面积;σpe’为受压区预应力筋的有效预应力;Ap’为受压区预应力筋的面积;σl5’为受压区预应力筋由于混凝土收缩徐变引起的预应力损失;As’为受压区非预应力筋的面积;ypn’ypn′分别为受拉区、受压区预应力筋合力点到净截面重心的距离;ysn,ysn′分别为非预应力筋合力点到净截面重心的距离;σpc为扣除全部预应力损失后在抗裂验算边缘混凝土的预压应力;M2、N2为由预加力在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超静定结构中产生的次弯矩、次轴力设计值,M2的方向和M相同时为正,否则为负,N2与Np相同时为正,否则为负;Np为预应力钢筋及非预应力钢筋的合力;

若满足正常使用要求,即可确定预应力筋的总面积Ap

(11)混合配筋的承载力极限状态验算

竖向荷载作用包括恒载和活载,水平荷载包括风荷载和地震作用,对各种荷载进行不同组合,进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将有粘结筋和无粘结筋带入公式进行承载力极限状态验算,无粘结筋的应力采用有效预应力σpe进行验算,忽略应力增量部分,使得在满足承载力极限状态条件下的结构偏于安全;

混凝土构件相对受压区高度x:

x = f y A s - f y A s + f py A pn 1 + σ pe 2 A pn 2 + ( σ p 0 - f py ) A p + N 2 α 1 f c b ξ b h 0

混凝土构件受弯极限承载力Mu

其中:ξb为界限受压区高度,参考混凝土设计规范取值。x为混凝土构件相对受压区高度;σp0为受压区预应力钢筋的应力值,α1为混凝土受压区等效矩形应力图系数;fc为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fy′为受压区非预应力筋强度设计值;As′受压区非预应力筋的面积;h0为混凝土构件的有效高度;αp′为纵向受压预应力钢筋合力点至截面近边的距离;fpy′为受压区预应力钢筋强度设计值;σpe2为扣除全部预应力损失后,预应力筋中的无粘结筋的有效预应力;Apn1为有粘结筋的面积;Apn2为无粘结筋的面积;M为外荷载产生的弯矩设计值;M2、N2为由预加力在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超静定结构中产生的次弯矩、次轴力设计值;α为预应力筋与非预应力筋合力点至受拉边缘的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跨预应力梁采用有粘结与无粘结混合配筋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5)、步骤(6)和步骤(11)中,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M2=0,N2=0,在对截面进行受弯及受剪承载力计算时,当参与组合的次内力对结构不利时,预应力分项系数取1.2,有利时取1.0,M2的方向和M相同时为正,否则为负。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结构设计方法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大跨预应力梁采用有粘结与无粘结混合配筋设计方法。

技术背景

背景技术

大跨预应力框架结构在楼层平面内由于预应力双向交叉,不同方向的预应力筋(或波纹管)在梁系交叉点处交错叠放,甚至可能相交,这是设计与施工中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设计人员在初步设计阶段就必须对此作详尽的考虑。同样,对于大跨预应力梁单向的有粘结配筋设计,由于预留孔道比较大,对矢高的影响比较大,使得预应力效应大大减小。

在大跨预应力梁框架结构中,一般要求采用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尤其是在地震区),有粘结预应力束由多根预应力筋集中布置于孔道中,因此孔道直径较大,很容易发生各向预应力束相交的问题。而无粘结预应力筋是单根独立成束,即使发生相交,也容易调整,同时由于无粘结配筋设计无需预留孔道,使得矢高的调整比较方便,可以得到较好的预应力效应。所以,在保证承载力以及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条件下,可以将一部分有粘结预应力束改为无粘结预应力筋,由于无粘结预应力筋可以单独成束,在保持预应力束的形心线线形方程不变的条件下,非常便利的调整预应力束矢高,由于无粘结筋可以单独成束、单根锚固,有利于减小混凝土的局部承压。由此提出大跨预应力梁有粘结与无粘结混合配筋的方法。对于采用有粘结配筋设计的大跨预应力梁,满足正常使用、抗震以及构造的配筋情况下,承载力往往大量富余,将一部分有粘结筋改用无粘结预应力筋可以在不减少正常使用性能要求下,缓解承载力超强对结构的不利影响,改善构件截面的延性,从而也改善结构的抗震性能要求。

发明内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大跨预应力梁采用有粘结与无粘结混合配筋设计方法。

本发明提出的大跨预应力梁采用有粘结与无粘结混合配筋设计方法,其具体步骤如下:

1、确定截面尺寸b,h

对于预应力梁构件的截面尺寸宽度b,高度h,应考虑结构的高跨比h/l(l为梁的跨度)、所受荷载等因素,选定的截面尺寸应符合建筑的要求。

2、预估有粘结筋的总面积Ap

先按照有粘结设计,根据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要求,按裂缝控制确定预应力筋总面积,预应力混凝土可按均质未开裂混凝土计算,设计荷载和预应力共同作用下,按最大受拉纤维混凝土拉应力(或名义拉应力)的限值确定预应力,然后根据有效预应力算出所需的预应力筋的总面积Ap。

根据结构类型和正截面裂缝控制验算要求,预应力筋的有效预加力Npe,可按下式进行估算,并取其结果的较大值,

N pe = β M k W - [ σ ctk , lim ] 1 A + e p W ]]> N pe = β M q W - [ σ ctq , lim ] 1 A + e p W ]]>

其中:Mk、Mq分别为按均布荷载的标准组合或准永久组合计算的弯矩设计值;[σctk,lim]、[σctq,lim]分别为荷载标准组合、准永久组合下的混凝土拉应力限值,参考相关规范取用;W为构件截面受拉边缘的弹性抵抗矩;A为构件截面面积;ep为预应力筋的重心对构件截面重心的偏心距;β为梁结构系数,如对简支结构,取β=1.0,对连续结构的负弯矩截面,取β=0.9,对连续结构的正弯矩截面,取β=1.2;

根据预应力筋的有效预加力Npe估算预应力筋的总面积Ap,可按下式进行估算:

A p = N pe σ con - σ l , tot , ]]>

其中:σcon为预应力筋的张拉控制应力,σl,tot为预应力筋的总损失估计值,对梁一般取0.3σcon,Npe为预应力筋的有效预加力。

3、确定按有粘结设计的非预应力筋的总面积As1

由有粘结预应力筋的面积Ap,根据预应力度λ、最小配筋率ρmin以及构造要求确定非预应力筋的面积As1

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中受拉区非预应力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表1的规定,以及预应力度λ的要求,预应力度λ根据构件的抗震等级加以确定,同时非预应力筋的配置应满足构造要求。

表1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非预应力筋最小配筋率

  钢筋种类    HPB235级    HRB335级    HRB400级  最小配筋率ρmin    0.367%    0.257%    0.213%

即有:As1≥ρminbh,且 A s 1 1 - λ λ · f py A p h p f y h s ]]>

其中:λ为预应力度;fpy预应力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hp为纵向预应力钢筋合力点至梁截面受压边缘的有效距离;fy为普通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hs为纵向受拉非预应力钢筋合力点至梁截面受压边缘的有效距离。

4、有粘结预应力损失σln1的计算

全部预应力损失由两部分组成,瞬时损失和长期损失。瞬时损失主要包括锚固损失σl1、摩擦损失σl2、弹性压缩损失σl3,长期损失主要包括预应力钢材的松弛损失σl4和混凝土收缩徐变损失σl5

5、按有粘结设计正常使用状态验算

有粘结预应力钢筋的有效预应力σpe

σpe1=σconln1

预应力钢筋及非预应力钢筋的合力Np

Np=σpe1Appe’Ap’-σl5Asn1l5’As

净截面重心至预应力筋与非预应力筋合力点的距离epn

e pn = σ pe A p y pn - σ pe A p y ps - σ l 5 A s y sn + σ l 5 A s y sn σ pe A p + σ pe A p - σ l 5 A s - σ l 5 A s ]]>

扣除全部预应力损失后在抗裂验算边缘混凝土的预压应力σpc

σ pc = N p + N 2 A n + N p e pn - M 2 I n / y n ]]>

其中:σpe1为扣除全部预应力损失后,受拉区预应力筋中的有粘结筋的有效预应力;σpe’为为扣除全部预应力损失后,受压区预应力筋中的有粘结筋的有效预应力;Ap’为受压区预应力筋的面积;σl5’为受压区预应力筋由于混凝土收缩徐变引起的预应力损失;As’为受压区非预应力筋的面积;ypn,ypn’分别为受拉区、受压区预应力筋合力点到净截面重心的距离;ysn,ysn’分别为非预应力筋合力点到净截面重心的距离;σpc为扣除全部预应力损失后在抗裂验算边缘混凝土的预压应力;M2、N2为由预加力在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超静定结构中产生的次弯矩、次轴力设计值,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M2=0,N2=0,在对截面进行受弯及受剪承载力计算时,当参与组合的次内力对结构不利时,预应力分项系数应取1.2,有利时应取1.0,M2的方向和M相同时为正,否则为负,N2与Np方向相同时为正,否则为负;Np为预应力钢筋及非预应力钢筋的合力。

结构构件的裂缝控制等级以及最大裂缝控制宽度限值ωlim如下表所示:

表2结构构件的裂缝控制等级及最大裂缝宽度限值ωlim

    裂缝控制等级    ωlim(mm)    三级    0.2    二级II类    0.1    二级I类    一般要求不出现裂缝    一级    不允许出现裂缝

注:若次内力(次轴力、次弯矩)的影响不能忽略时,裂缝宽度的计算时,应考虑其影响,可参考相关规范计算。

若按裂缝控制等级按二级I类计算,控制条件为:

荷载效应标准组合下      σckpc≤ftk

荷载效应准永久组合下    σcqpc≤0

其中:σck、σcq分别为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准永久组合下抗裂验算边缘的混凝土法向应力;ftk为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

若满足正常使用要求,即可确定有粘结预应力筋的总面积Ap

6、按有粘结设计承载力验算

竖向荷载作用包括恒载和活载,水平荷载包括风荷载和地震作用。对各种荷载进行不同组合,进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

x = f y A s - f y A s + f py A p + ( σ p 0 - f py ) A p + N 2 α 1 f c b ξ b h 0 ]]>

其中:ξb为界限受压区高度,参考混凝土设计规范取值。x为混凝土构件相对受压区高度;σp0’为受压区预应力钢筋的应力值,α1为混凝土受压区等效矩形应力图系数;fc为混凝上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fy’为受压区非预应力筋强度设计值;As’受压区非预应力筋的面积;Mu为混凝土构件受弯极限承载力;M为外荷载产生的弯矩设计值;h0为混凝土构件的有效高度;ap’为纵向受压预应力钢筋合力点至截面近边的距离;fpy’为受压区预应力钢筋强度设计值;M2、N2为由预加力在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超静定结构中产生的次弯矩、次轴力设计值,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M2=0,N2=0,在对截面进行受弯及受剪承载力计算时,当参与组合的次内力对结构不利时,预应力分项系数应取1.2,有利时应取1.0,M2的方向和M相同时为正,否则为负,N2为拉力时产生的弯矩为正,否则为负;a为预应力筋与非预应力筋合力点至受拉边缘的距离。

若满足承载力极限状态,则完成有粘结配筋设计,否则从步骤2开始调整有粘结预应力筋的面积,再进行验算。

7、确定无粘结筋的面积Apn2

由于在极限承载力计算中,有粘结筋的应力fpy大于无粘结筋的应力σpu,根据总的预应力筋面积,满足极限承载力要求的条件下,将部分有粘结筋用等量的无粘结筋Apn2替换,剩下的有粘结筋面积为Apn1。则有:

Ap=Apn1+Apn2

8、确定混合配筋的非预应力筋的总面积As2

由预应力筋的总面积Ap,根据预应力度λ、最小配筋率ρmin以及构造要求确定非预应力筋的面积As2

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中受拉区非预应力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表1的规定,以及预应力度λ的要求,非预应力筋的配置应满足构造要求。

即有:As2≥ρminbh,且 A s 2 1 - λ λ · f py A pn 1 h p + σ pu A pn 2 h p f y h s ]]>

其中:fpy为预应力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hp为纵向预应力钢筋合力点至梁截面受压边缘的有效距离;Apn1为有粘结筋的面积;σpu无粘结预应力筋的极限应力;Apn2为无粘结筋的面积;fy为普通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hs为纵向受拉非预应力钢筋合力点至梁截面受压边缘的有效距离。

9、无粘结筋的预应力损失σln2的计算

无粘结筋的预应力损失计算同有粘结筋损失计算不同在于摩擦损失的计算,主要是摩擦系数的取值不同。通常情况下,无粘结筋的摩擦损失小于有粘结筋,所以无粘结筋的有效预应力一般大于有粘结筋,采用部分无粘结筋代替有粘结筋在同样的条件下,对抗裂也是有利的。

10、混合配筋设计的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

预应力钢筋的有效预应力σpe

σpe=σconi

预应力钢筋及非预应力钢筋的合力Np

Np=σpe1Apn1pe2Apn2pe’Ap’-σl5Asl5’As

净截面重心至预应筋与预应力筋合力点的距离epn

e pn = σ pe 1 A pn 1 y pn + σ pe 2 A pn 2 y pn - σ pe A p y ps - σ l 5 A s y sn + σ l 5 A s y sn σ pe 1 A pn 1 + σ pe 2 A pn 2 y pn + σ pe A p 大跨预应力梁采用有粘结与无粘结混合配筋设计方法专利购买费用说明

专利买卖交易资料

Q:办理专利转让的流程及所需资料

A:专利权人变更需要办理著录项目变更手续,有代理机构的,变更手续应当由代理机构办理。

1:专利变更应当使用专利局统一制作的“著录项目变更申报书”提出。

2:按规定缴纳著录项目变更手续费。

3:同时提交相关证明文件原件。

4:专利权转移的,变更后的专利权人委托新专利代理机构的,应当提交变更后的全体专利申请人签字或者盖章的委托书。

Q:专利著录项目变更费用如何缴交

A:(1)直接到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大厅收费窗口缴纳,(2)通过代办处缴纳,(3)通过邮局或者银行汇款,更多缴纳方式

Q:专利转让变更,多久能出结果

A:著录项目变更请求书递交后,一般1-2个月左右就会收到通知,国家知识产权局会下达《转让手续合格通知书》。

动态评分

0.0

没有评分数据
没有评价数据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复制
用户中心
我的足迹
我的收藏

您的购物车还是空的,您可以

  •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在线留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