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转让平台_买专利_卖专利_中国高校专利技术交易-买卖发明专利上知查网

全部分类
全部分类
一种用于分离乙烷和乙烯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及乙烯乙烷的分离方法

一种用于分离乙烷和乙烯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及乙烯乙烷的分离方法

IPC分类号 : B01J20/22,B01J20/28,B01J20/30,C07C37/00,C07C39/10

申请号
CN201610953705.4
可选规格
  • 专利类型: 发明专利
  • 法律状态: 有权
  • 申请日: 2016-11-03
  • 公开号: 108014752B
  • 公开日: 2018-05-11
  • 主分类号: B01J20/22
  • 专利权人: 浙江大学

专利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分离乙烷和乙烯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及乙烯乙烷的分离方法,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稳定性好、吸附容量高、吸附分离选择性好,且制备方法简单,制备成本低廉。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结构通式为M(C7O5H4)·2H2O,式子中M为金属离子,由过渡金属离子或碱土金属离子与没食子酸通过配位键或者分子间作用力形成的三维网络结构。制备方法:(1)将无机盐、没食子酸、碱、去离子水按比例混合,搅拌溶解后,投入反应釜中进行水热反应;所述无机盐为金属离子的氯化盐、硝酸盐、乙酸盐、碳酸盐、硫酸盐或高氯酸盐;(2)水热反应结束后,依次用去离子水、无水乙醇洗涤,然后真空干燥即得。以金属有机框架材料为吸附剂,对含乙烯和乙烷的混合气进行吸附分离。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分离乙烷和乙烯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其特征在于,结构通式为M(C7O5H4)·2H2O,式子中M为金属离子,由过渡金属离子或碱土金属离子与没食子酸通过配位键或者分子间作用力形成的三维网络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金属离子为锌、铁、钴、镍、铜、镁或锰离子。

3.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将无机盐、没食子酸、碱、去离子水按比例混合,搅拌溶解后,投入反应釜中进行水热反应;所述无机盐为金属离子的氯化盐、硝酸盐、乙酸盐、碳酸盐、硫酸盐或高氯酸盐

(2)水热反应结束后,依次用去离子水、无水乙醇洗涤,然后真空干燥即得。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碱为氢氧化钾或氢氧化钠。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离子为锌、铁、钴、镍、铜、镁或锰离子。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无机盐、没食子酸和碱的摩尔比为1:(1~5):(0.1~5)。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热反应的反应温度为60~150℃,反应时间为12~72小时。

8.一种分离乙烯和乙烷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以权利要求1所述金属有机框架材料为吸附剂,对含乙烯和乙烷的混合气进行吸附分离。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分离的温度为-5~50℃,混合气的总压为100~1000kPa。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形状为球形、柱状、颗粒或膜状。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用于烷烃和烯烃分离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属于吸附分离材料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乙烯是化工行业最重要的基础原料之一,其产能标志着一个国家石油化工的发展水平。目前,乙烯被广泛应用于润滑油、塑料、聚合物及其他化工材料的生产中。现阶段,乙烯主要通过乙烷或丙烷裂解得到,而我国则主要以石油脑为原料裂解得到。裂解工艺得到的产物往往组成复杂,经常含有不同碳数的烷烃、单烯烃、二烯烃、炔烃、二炔烃等,在工业生产中往往需要高纯度的聚合级乙烯,其中乙烷和乙烯由于具有相似的结构而存在着相近的沸点和溶解性能,并且含量较高,如何除去乙烯产物中的乙烷一直是聚合级乙烯制备过程中的一大难题。

目前,乙烯乙烷的分离手段主要包括:低温精馏、溶剂吸收、膜分离和吸附分离等,各种工艺对选择性分离乙烯乙烷都具有一定的效果,但都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低温精馏根据各组分挥发度的不同,在深冷条件下将各组分冷凝成为液体,再通过精馏将各组分在不同蒸发温度下逐一分离,该工艺分离收率高、产品纯度高,但是由于操作温度低,对设备要求高,能耗巨大,一般适用于大规模分离工艺。溶剂吸收法通过利用被分离组分在吸收剂中溶解度的不同而实现分离,用于乙烯乙烷分离的吸收溶剂有苯及其衍生物、乙腈、丙烯腈等。然而,一般吸收剂分离选择性低,难以高效地获得高含量的单一组分;同时,常规吸收剂以挥发性有机溶剂为主,对环境危害大。

膜分离法也是分离乙烯乙烷的重要方式之一。Koros等研究发现碳分子筛膜材料能很好的分离乙烯乙烷(J.Membr.Sci.,2011,380:138-147)。膜分离虽然具有低能耗、高效率、工艺简单等优点,但是膜的制作复杂、成本高,制约了其在乙烯乙烷分离中的应用。因此,亟需一种更加经济节能的分离手段来纯化分离乙烯乙烷。

吸附分离法具有操作简便、能耗小、成本低等特点,并且对乙烯乙烷具有良好的分离效果。常用的吸附剂有沸石分子筛、活性炭、树脂、氧化铝和硅胶等微孔材料。Ruthven等通过对不同的沸石分子筛的研究,发现其对烯烃和烷烃的分离具有一定的分离选择性(Microporous Mesoporous Mater.,2007,104:59-66)。Miltenburg等通过CuCl负载的NaX分子筛成功分离了乙烯乙烷(Chem.Eng.Res.Des.,2006,84:350-354),但亚铜盐的稳定性较差。吸附法实现乙烯乙烷分离的关键在于选择具有较高吸附量和较大吸附分离选择性的吸附剂。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具有极高的比表面积和孔容,并且通过改变金属离子和配体种类以及合成条件能够得到具有不同孔道形状和孔径大小的多孔结构,其在气体分离领域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Bloch等利用金属有机框架材料Fe-MOF-74有效地分离了乙烯乙烷(Science 2012,335,1606-1610),选择性达到了13~18,但该材料遇水后稳定性较差,在含水蒸气的湿气环境中结构容易坍塌而失去分离性能。

目前,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在乙烯乙烷分离方面的应用正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如何低成本制备得到稳定性好、高吸附容量和吸附分离选择性的新型金属有机框架材料是一个十分具有挑战性和工业化应用前景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分离乙烷和乙烯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及乙烯乙烷的分离方法,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稳定性好、吸附容量高、吸附分离选择性好,且制备方法简单,制备成本低廉。

一种用于分离乙烷和乙烯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结构通式为M(C7O5H4)·2H2O,式子中M为金属离子,由过渡金属离子或碱土金属离子与没食子酸通过配位键或者分子间作用力形成的三维网络结构。

优选地,所述的金属离子为锌、铁、钴、镍、铜、镁或锰离子。

该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制备过程中是以价廉易得的没食子酸为有机配体与一系列金属无机盐在纯水中进行反应,无需使用有毒、易挥发的有机溶剂,制备材料的原料价格低、合成条件温和、操作简单、后处理容易、材料合成成本低。本发明公开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对乙烯和乙烷有很高的吸附分离选择性,且材料结构和吸附性能稳定,在含水蒸气的环境中有良好的稳定性,具有良好的工业化应用前景。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如所述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无机盐、没食子酸、碱、去离子水按比例混合,搅拌溶解后,投入反应釜中进行水热反应;所述无机盐为金属离子的氯化盐、硝酸盐、乙酸盐、碳酸盐、硫酸盐或高氯酸盐

(2)水热反应结束后,依次用去离子水、无水乙醇洗涤,然后真空干燥即得。

本发明中将金属盐、有机配体、适量的碱和去离子水混合,搅拌均匀后,在一定温度下进行水热反应,再经纯化步骤得到纯化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

优选地,所述碱为但不仅限于氢氧化钾或氢氧化钠。

优选地,所述金属离子为锌、铁、钴、镍、铜、镁或锰离子。都具有原料廉价易得等优点。

进一步优选,所述金属盐为铁、镁、锰、镍、钴的氯化盐、硝酸盐、乙酸盐、硫酸盐或者高氯酸盐中的至少一种。

更进一步优选,所述金属盐为氯化镁、氯化锰、氯化镍和氯化钴中的至少一种。

优选地,所述无机盐、没食子酸和碱的摩尔比为1:(1~5):(0.1~5)。去离子水作为溶剂。进一步优选,所述无机盐、没食子酸和碱的摩尔比为1:(1.5~2.5):(0.5~3)。

进一步优选地,当金属盐为镁盐时,所述的金属盐、没食子酸、碱的摩尔比为1:(1.5~2.5):(2~3),最优选为1:2:2.5;当金属盐为铁盐、锰盐时,所述的金属盐、没食子酸、碱的摩尔比为1:(1.5~2.5):(1~1.5),最优选为1:2:1.2;当金属盐为钴盐、镍盐时,所述的金属盐、没食子酸、碱的摩尔比为1:(1.5~2.5):(0.5~1),最优选为1:2:0.8;当金属盐为锌盐、铜盐时,所述的金属盐、没食子酸、碱的摩尔比为1:(1.5~2.5):(0.5~1.5),最优选为1:2:1;改变金属盐,没食子酸和碱的配比会改变晶体的大小、晶型,规整度等,同时还会影响该材料对烃类气体的吸附量和选择性分离性能。

所述的搅拌步骤为:在500~1000转/分钟下搅拌适当时间将溶液混合均匀。混合不均匀会导致反应得到的晶体晶型不规整。

优选地,所述水热反应的反应温度为60~150℃,反应时间为12~72小时;进一步优选地,100~150℃反应20~25小时;最优选地,120℃反应20~25小时。反应温度影响晶体的生成,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无法生成晶体。

所述的纯化步骤为经水洗涤离心若干次,置换掉孔道内残留的碱溶液和残留的无机盐,再用无水乙醇洗涤离心若干次,置换掉孔道内残留的有机配体和水。

优选地,真空干燥的温度为30~120℃、时间为6~24小时。

本发明制备得到的吸附剂结构性能稳定,颗粒形状规则,对烃类吸附分离有着较高的选择性和吸附量。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分离乙烯和乙烷的方法,以所述金属有机框架材料为吸附剂,对含乙烯和乙烷的混合气进行吸附分离。

吸附分离过程;将一定压力下的混合气,通过装填有该吸附剂的吸附塔或者吸附柱即可,进一步地,吸附塔也可以由一个或多个组成,采用现有的变压吸附或者真空变压吸附或者变温吸附实现分离。

本发明制备得到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孔道为三角形,孔道尺寸在3.3~3.5埃,分子直径较小的乙烯能与材料孔表面的功能基团发生较强的氢键作用,而分子直径较大的乙烷则难以进入孔道。分子间相互作用以及分子排阻作用机理使得两个气体在材料表面的吸附量有显著差异,在混合气通过吸附塔时,乙烷的作用弱且吸附容量小,最先从塔出口流出,而乙烯的作用相对较强且吸附容量大,从塔出口流出所需的时间更长,从而实现乙烯乙烷的分离。

进一步地,所述吸附分离的温度为-5~50℃,混合气的总压为100~1000kPa。进一步优选地,吸附分离的温度为0~25℃,混合气的总压为100~400kPa;最优选地,吸附分离的温度为0℃,混合气的总压为100kPa。

待分离混合气中不仅限于含有乙烯和乙烷,也可以含有其它如二氧化碳、甲烷、氮气、乙炔、丙烯和丙烷等气体。优选的吸附分离操作条件为温度-5~50℃,混合气的总压为100~1000kPa,在此范围内吸附的选择性和吸附容量较为理想,超过绝大多数现有的吸附剂。

本发明所述的吸附剂吸附饱和后只需在真空或氦气及氮气等惰性氛条件下在常温或者加热至50~150℃,保持2~72小时即可实现再生。加热温度过高或者时间过长会导致吸附剂结构破坏;温度过低或者时间过短,吸附剂内残留的吸附质将无法全部脱除。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本发明所涉及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制备所用的没食子酸和金属盐均廉价易得,合成条件温和,纯化步骤简单,易于操作和放大。本发明所涉及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结构稳定,性能稳定,对乙烯具有较高的吸附量,同时对乙烯/乙烷具有非常高的吸附选择性,并且多次反复吸附-再生后,吸附性能仍然保持原有效果。在乙烯/乙烷的吸附分离方面,本发明制备的吸附剂远优于绝大多数固体吸附剂。

本发明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在含水蒸气的环境中有良好的稳定性,在水气环境环境中放置一周仍具有良好的吸附分离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7制备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SEM图。

图2为实施例1中的乙烯乙烷混合气体的穿透曲线图。

图3为实施例2中的乙烯乙烷混合气体的穿透曲线图。

图4为实施例3中的乙烯乙烷混合气体的穿透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的实施实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但本发明的内容完全不局限于这些实例

以下实施例中所用原料均为普通的市售产品。

实施例1

将2mmol无水氯化镁、4mmol没食子酸、5mmol氢氧化钾、10ml去离子水混合,放入25mL水热反应釜中,搅拌30分钟,然后加热至120℃下反应24小时。反应完成后,待反应釜冷却,反应所得固体依次用水洗涤和乙醇洗涤多次得到纯化后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将纯化后的吸附剂在120℃真空脱气24小时得到去溶剂的吸附剂,随后进行气体吸附。

为了测试上述合成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吸附分离性能,使用上述吸附剂进行了乙烯乙烷的单组份吸附等温线。取100mg吸附剂,设定吸附温度25度。经测试,在25℃和1bar时,乙烯的吸附量达到2.61mmol/g,乙烷的吸附量仅为0.21mmol/g,经IAST计算,乙烯/乙烷体积比为50:50时,1bar下该吸附剂对两种气体的吸附选择性达到55。

为了测试样品的稳定性,将样品暴露在相对湿度为60%的空气中7天后再进行乙烯乙烷单组份等温线的测定。乙烯的吸附量为2.60mmol/g,乙烷吸附量为0.21mmol/g。经IAST计算,乙烯/乙烷体积比为50:50时,1bar下该吸附剂对两种气体的吸附选择性达到55。

为了测试该类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对烃类分离的实际效果,使用上述合成的吸附剂进行了乙烯乙烷混合气体的穿透实验。本实施例中吸附分离的是乙烯乙烷混合气体,体积比为50:50,穿透温度为0℃,压强为0.1MPa。穿透曲线见附图2。经测试,乙烯/乙烷体积比为50:50时,乙烷在6分钟穿透,乙烯在30分钟才开始穿透,乙烯的动态吸附量为1.31mmol/g。两种混合气体得到了有效的分离。该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经5次吸附-再生循环,吸附性能仍然稳定。

实施例2

将2mmol六水氯化钴、4mmol没食子酸、1.6mmol氢氧化钾、10mL去离子水混合,放入25mL水热反应釜中,搅拌30分钟后于120℃下反应24小时。反应完成后,待其冷却,依次用水和乙醇洗涤3次得到纯化后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将纯化后的吸附剂在120℃真空脱气24小时得到去溶剂的吸附剂,随后进行气体吸附。

为了测试上述合成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吸附分离性能,使用上述吸附剂进行了乙烯乙烷的单组份吸附等温线。取100mg吸附剂,设定吸附温度25度。经测试,在25℃和1bar时,乙烯的吸附量达到2.87mmol/g,乙烷的吸附量仅为0.29mmol/g,经IAST计算,乙烯/乙烷体积比为50:50时,1bar下该吸附剂对两种气体的吸附选择性达到46。

为了测试样品的稳定性,将样品暴露在相对湿度为60%的空气中7天后再进行乙烯乙烷单组份等温线的测定。乙烯吸附量为2.85mmol/g,乙烷吸附量为0.29mmol/g。经IAST计算,乙烯/乙烷体积比为50:50时,1bar下该吸附剂对两种气体的吸附选择性达到46。

为了测试该类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对烃类分离的实际效果,使用上述合成的吸附剂进行了乙烯乙烷混合气体的穿透实验。本实施例中吸附分离的是乙烯乙烷混合气体,体积比为50:50,穿透温度为0℃,压强为0.1MPa。穿透曲线见附图3。经测试,乙烯/乙烷体积比为50:50时,乙烷在12分钟穿透,乙烯在40分钟才开始穿透,乙烯的动态吸附量为1.33mmol/g。两种混合气体得到了有效的分离。该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经5次吸附-再生循环,吸附性能仍然稳定。

实施例3

将2mmol六水氯化镍、4mmol没食子酸、1.6mmol氢氧化钾、10mL去离子水混合,放入25mL水热反应釜中,搅拌30分钟后于120℃下反应24小时。反应完成后,待反应釜冷却,依次用水和乙醇洗涤3次得到纯化后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将纯化后的吸附剂在120℃真空脱气24小时得到去溶剂的吸附剂,随后进行气体吸附。

为了测试上述合成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吸附分离性能,使用上述吸附剂进行了乙烯乙烷的单组份吸附等温线。取100mg吸附剂,设定吸附温度25度。经测试,在25℃和1bar时,乙烯的吸附量达到1.83mmol/g,乙烷的吸附量仅为0.42mmol/g,经IAST计算,乙烯/乙烷体积比为50:50时,1bar下该吸附剂对两种气体的吸附选择性达到38。

为了测试样品的稳定性,将样品暴露在湿度为60%的空气中7天后再进行乙烯乙烷单组份等温线的测定。乙烯吸附量为1.82mmol/g;乙烷吸附量为0.40mmol/g。经IAST计算,乙烯/乙烷体积比为50:50时,1bar下该吸附剂对两种气体的吸附选择性达到36。

为了测试该类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对烃类分离的实际效果,使用上述合成的吸附剂进行了乙烯乙烷混合气体的穿透实验。本实施例中吸附分离的是乙烯乙烷混合气体,体积比为50:50,穿透温度为0℃,压强为0.1MPa。穿透曲线见附图4。经测试,乙烯/乙烷体积比为50:50时,乙烷在10分钟穿透,乙烯在40分钟才开始穿透,乙烯的动态吸附量为0.81mmol/g。两种混合气体得到了有效的分离。该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经5次吸附-再生循环,吸附性能仍然稳定。

实施例4

将2mmol无水氯化锰、4mmol没食子酸、2.4mmol氢氧化钾、10ml去离子水混合,放入25mL水热反应釜中,搅拌30分钟后在120℃下反应24小时。反应完成后,待其冷却,依次用水洗涤一次,用乙醇洗涤3次得到纯化后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将纯化后的吸附剂在120℃真空脱气24小时得到去溶剂的吸附剂,随后进行气体吸附。

为了测试上述合成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吸附分离性能,使用上述吸附剂进行了乙烯乙烷的单组份吸附等温线。取100mg吸附剂,设定吸附温度25度。经测试,在25℃和1bar时,乙烯的吸附量达到2.37mmol/g,乙烷的吸附量仅为0.25mmol/g,经IAST计算,乙烯/乙烷体积比为50:50时,1bar下该吸附剂对两种气体的吸附选择性达到40。

为了测试样品的稳定性,将样品暴露在相对湿度为60%的空气中7天后再进行乙烯乙烷单组份等温线的测定。乙烯吸附量为2.35mmol/g,乙烷吸附量为0.25mmol/g。经IAST计算,乙烯/乙烷体积比为50:50时,1bar下该吸附剂对两种气体的吸附选择性达到38。

为了测试该类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对烃类分离的实际效果,使用上述合成的吸附剂进行了乙烯乙烷混合气体的穿透实验。本实施例中吸附分离的是乙烯乙烷混合气体,体积比为50:50,穿透温度为0℃,压强为0.1MPa。经测试,乙烯/乙烷体积比为50:50时,乙烷在10分钟穿透,乙烯在40分钟才开始穿透,乙烯的动态吸附量为1.41mmol/g。两种混合气体得到了有效的分离。该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经5次吸附-再生循环,吸附性能仍然稳定。

实施例5

将2mmol无水氯化亚铁、4mmol没食子酸、2.4mmol氢氧化钾,10mL去离子水混合,放入25mL水热反应釜中,搅拌30分钟后于120℃下反应24小时。反应完成后,待其冷却,依次用水、乙醇洗涤3次得到纯化后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将纯化后的吸附剂在120℃真空脱气24小时得到去溶剂的吸附剂,随后进行气体吸附。

为了测试上述合成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吸附分离性能,使用上述吸附剂进行了乙烯乙烷的单组份吸附等温线。取100mg吸附剂,设定吸附温度25度。经测试,在25℃和1bar时,乙烯的吸附量达到2.72mmol/g,乙烷的吸附量仅为0.28mmol/g,经IAST计算,乙烯/乙烷体积比为50:50时,1bar下该吸附剂对两种气体的吸附选择性达到49。

为了测试样品的稳定性,将样品暴露在湿度为60%的空气中7天后再进行乙烯乙烷单组份等温线的测定。乙烯吸附量为2.72mmol/g;乙烷吸附量为0.26mmol/g。经IAST计算,乙烯/乙烷体积比为50:50时,1bar下该吸附剂对两种气体的吸附选择性达到46。

为了测试该类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对烃类分离的实际效果,使用上述合成的吸附剂进行了乙烯乙烷混合气体的穿透实验。本实施例中吸附分离的是乙烯乙烷混合气体,体积比为50:50,穿透温度为0℃,压强为0.1MPa。经测试,乙烯/乙烷体积比为50:50时,乙烷在10分钟穿透,乙烯在40分钟才开始穿透,乙烯的动态吸附量为1.35mmol/g。两种混合气体得到了有效的分离。该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经5次吸附-再生循环,吸附性能仍然稳定。

实施例6

将2mmol无水氯化锌、4mmol没食子酸、2mmol氢氧化钾、10mL去离子水混合,放入25mL水热反应釜中,搅拌30分钟后于120℃下反应24小时。反应完成后,待反应釜冷却,依次用水和乙醇洗涤3次得到纯化后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将纯化后的吸附剂在120℃真空脱气24小时得到去溶剂的吸附剂,随后进行气体吸附。

为了测试上述合成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吸附分离性能,使用上述吸附剂进行了乙烯乙烷的单组份吸附等温线。取100mg吸附剂,设定吸附温度25度。经测试,在25℃和1bar时,乙烯的吸附量达到2.32mmol/g,乙烷的吸附量仅为0.25mmol/g,经IAST计算,乙烯/乙烷体积比为50:50时,1bar下该吸附剂对两种气体的吸附选择性达到35。

为了测试样品的稳定性,将样品暴露在相对湿度为60%的空气中7天后再进行乙烯乙烷单组份等温线的测定。乙烯吸附量为2.32mmol/g,乙烷吸附量为0.25mmol/g。经IAST计算,乙烯/乙烷体积比为50:50时,1bar下该吸附剂对两种气体的吸附选择性达到35。

为了测试该类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对烃类分离的实际效果,使用上述合成的吸附剂进行了乙烯乙烷混合气体的穿透实验。本实施例中吸附分离的是乙烯乙烷混合气体,体积比为50:50,穿透温度为0℃,压强为0.1MPa。经测试,乙烯/乙烷体积比为50:50时,乙烷在10分钟穿透,乙烯在45分钟才开始穿透,乙烯的动态吸附量为1.34mmol/g。两种混合气体得到了有效的分离。该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经5次吸附-再生循环,吸附性能仍然稳定。

实施例7

将2mmol二水氯化铜、4mmol没食子酸、2mmol氢氧化钾、10mL去离子水混合,放入25mL水热反应釜中,搅拌30分钟后于120℃下反应24小时。反应完成后,待反应釜冷却,依次用水和乙醇洗涤3次得到纯化后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将纯化后的吸附剂在120℃真空脱气24小时得到去溶剂的吸附剂,随后进行气体吸附。

为了测试上述合成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吸附分离性能,使用上述吸附剂进行了乙烯乙烷的单组份吸附等温线。取100mg吸附剂,设定吸附温度25度。经测试,在25℃和1bar时,乙烯的吸附量达到2.91mmol/g,乙烷的吸附量仅为0.31mmol/g,经IAST计算,乙烯/乙烷体积比为50:50时,1bar下该吸附剂对两种气体的吸附选择性达到43。

为了测试样品的稳定性,将样品暴露在湿度为60%的空气中7天后再进行乙烯乙烷单组份等温线的测定。乙烯吸附量为2.90mmol/g;乙烷吸附量为0.30mmol/g。经IAST计算,乙烯/乙烷体积比为50:50时,1bar下该吸附剂对两种气体的吸附选择性达到40。

为了测试该类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对烃类分离的实际效果,使用上述合成的吸附剂进行了乙烯乙烷混合气体的穿透实验。本实施例中吸附分离的是乙烯乙烷混合气体,体积比为50:50,穿透温度为0℃,压强为0.1MPa。经测试,乙烯/乙烷体积比为50:50时,乙烷在12分钟穿透,乙烯45分钟才开始穿透,乙烯的动态吸附量为1.52mmol/g。两种混合气体得到了有效的分离。该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经5次吸附-再生循环,吸附性能仍然稳定。

以上实施例中所制备的吸附剂的SEM图如图1所示。

一种用于分离乙烷和乙烯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及乙烯乙烷的分离方法专利购买费用说明

专利买卖交易资料

Q:办理专利转让的流程及所需资料

A:专利权人变更需要办理著录项目变更手续,有代理机构的,变更手续应当由代理机构办理。

1:专利变更应当使用专利局统一制作的“著录项目变更申报书”提出。

2:按规定缴纳著录项目变更手续费。

3:同时提交相关证明文件原件。

4:专利权转移的,变更后的专利权人委托新专利代理机构的,应当提交变更后的全体专利申请人签字或者盖章的委托书。

Q:专利著录项目变更费用如何缴交

A:(1)直接到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大厅收费窗口缴纳,(2)通过代办处缴纳,(3)通过邮局或者银行汇款,更多缴纳方式

Q:专利转让变更,多久能出结果

A:著录项目变更请求书递交后,一般1-2个月左右就会收到通知,国家知识产权局会下达《转让手续合格通知书》。

动态评分

0.0

没有评分数据
没有评价数据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复制
用户中心
我的足迹
我的收藏

您的购物车还是空的,您可以

  •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在线留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