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转让平台_买专利_卖专利_中国高校专利技术交易-买卖发明专利上知查网

全部分类
全部分类
一种风柱尖端呈锥形的无叶片风力发电装置

一种风柱尖端呈锥形的无叶片风力发电装置

IPC分类号 : F03D5/00,F03D80/00,F03D9/25,H02K7/18,H02K35/02

申请号
CN202020195011.0
可选规格
  • 专利类型: 实用新型专利
  • 法律状态: 有权
  • 申请日: 2020-02-22
  • 公开号: 211648363U
  • 公开日: 2020-10-09
  • 主分类号: F03D5/00
  • 专利权人: 四川农业大学

专利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风柱尖端呈锥形的无叶片风力发电装置,包括风柱、连接杆、基座、永磁体和电磁感应线圈,风柱是由一端开放的中空圆柱体和底面开放的中空锥体组成的中空结构,锥体的开放端与圆柱体的开放端衔接,圆柱体的轴线与椎体的高在同一直线上,所述锥体为圆锥体、外凸圆锥体或内凹圆锥体;风柱直立安装于连接杆的一端端部使风柱的锥体在上、圆柱体在下,连接杆的另一端端部固定于基座上,连接杆外部套设有随连接杆同步摆动的永磁体,永磁体外部设有若干闭合的电磁感应线圈;当永磁体随连接杆同步摆动时,永磁体的磁感线交替切割电磁感应线圈产生电流。本实用新型通过对风柱结构进行改进提高了无叶片风力发电机的涡激振动效率。

权利要求

1.一种风柱尖端呈锥形的无叶片风力发电装置,包括风柱(1)、连接杆(2)、基座(3)、永磁体(4)和电磁感应线圈(5),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柱(1)是由一端开放的中空圆柱体(1-1)和底面开放的中空锥体(1-2)组成的中空结构,锥体(1-2)的开放端与圆柱体(1-1)的开放端衔接,圆柱体(1-1)的轴线与锥体(1-2)的高在同一直线上,所述锥体(1-2)为圆锥体、外凸圆锥体或内凹圆锥体,所述外凸圆锥体是在圆锥体的基础上使圆锥体的侧面平滑向外凸出形成,所述内凹圆锥体是在圆锥体的基础上使圆锥体的侧面平滑向内凹陷形成;

风柱(1)直立安装于连接杆(2)的一端端部使风柱(1)的锥体(1-2)在上、圆柱体(1-1)在下,连接杆(2)的另一端端部固定于基座(3)上,连接杆(2)外部套设有随连接杆(2)同步摆动的永磁体(4),永磁体(4)外部设有若干闭合的电磁感应线圈(5);

当永磁体(4)随连接杆(2)同步摆动时,永磁体(4)的磁感线交替切割电磁感应线圈(5)产生电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风柱尖端呈锥形的无叶片风力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锥体(1-2)的高与圆柱体(1-1)的高之比为1:(2~4),锥体(1-2)的底面半径与圆柱体(1-1)的底面半径相等。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风柱尖端呈锥形的无叶片风力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圆柱体(1-1)的底面半径与圆柱体(1-1)的高之比为1:(2~4)。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风柱尖端呈锥形的无叶片风力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以圆柱体轴线所在的任一平面作为基准面,以圆柱体上底面的圆心为坐标原点,以基准面与圆柱体的上底面的交线作为x轴,以圆柱体的轴线为y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所述外凸圆锥体是该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表达式为y=ax2+b的抛物线在x轴以上的部分绕y轴旋转180°形成的锥体,表达式y=ax2+b中,h为圆柱体的高,R为圆柱体的半径,M为圆柱体的高与锥体的高之比。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风柱尖端呈锥形的无叶片风力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以圆柱体轴线所在的任一平面作为基准面,以圆柱体下底面的圆心为坐标原点,以基准面与圆柱体的下底面的交线作为x轴,以圆柱体的轴线为y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所述内凹圆锥体是该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表达式为y=ax2+bx+c的抛物线位于y轴与直线x=R之间的部分绕y轴旋转360°形成的锥体,表达式y=ax2+bx+c中,h为圆柱体的高,R为圆柱体的半径,M为圆柱体的高与锥体的高之比。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风柱尖端呈锥形的无叶片风力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连接杆(2)与圆柱体(1-1)同轴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风柱尖端呈锥形的无叶片风力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圆柱体(1-1)的封闭端上设有螺栓孔,圆柱体的封闭端与连接杆(2)的一端端部通过螺栓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风柱尖端呈锥形的无叶片风力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电磁感应线圈(5)同轴设置于一个中空的圆筒(6)内壁,圆筒(6)同轴套设于永磁体(4)外,且圆筒(6)内壁与永磁体(4)的外壁之间设有供永磁体(4)摆动的空间。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风柱尖端呈锥形的无叶片风力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圆筒(6)的底部固定于基座(3)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风柱尖端呈锥形的无叶片风力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电磁感应线圈(5)连接外部蓄电装置。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风力发电领域,涉及一种风柱尖端呈锥形的无叶片风力发电装置。

背景技术

能源是世界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最基本的驱动力,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源。随着人类对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的能源的大肆开发,导致不可再生能源不断枯竭,各国开始大力发展太阳能、水能、风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的应用。风能是最为常见的可再生能源之一,具有蕴量巨大、容易收集、环保以及成本较低等优点。

利用涡激振动的原理收集能量成为了各国研究的热点,利用涡激振动收集能量可在较低的流速下获得较大的驱动力以及振幅,较好地解决了流体速度慢,能量不易收集的难题,也为高效提取低流速中蕴含的能量提供了保障。涡激振动是流体与固体间相互作用产生的一种流固耦合现象,在一定的雷诺系数范围内,当稳定流绕过一个非流线型的钝体时,会在钝体两侧的后面产生交替的漩涡脱落,形成卡门涡街,同时在钝体上产生交替的压力,当钝体是弹性体时,就会在横向发生振动,同时钝体的振动又会改变尾流的漩涡发放。无叶片的风力发电技术是以涡激振动原理作为理论支撑的一种技术。相较于传统的带叶片的风力涡轮发动机,无叶片风力发电机不会对鸟类造成伤害,制造成本不到同等功率的风力涡轮的一半,无需使用对环境有害的润滑油,更加环保,同时,无叶片风机的发电机靠近地面,便于组装和维护,维护费用更低。

现有技术中,对于无叶片的风力发电装置的钝体,有采用圆柱形的,也有采用倒圆台形的,但目前学术界上没有关于钝体结构形式对风力发电效率的影响的研究。倒圆台钝体上大下小,上部轻、下部重,结构稳定性有待进一步提升,圆柱钝体的升力系数有待进一步提升,有碍于发电量的有效提高。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无叶片风力发电装置的钝体结构进行改进,增加钝体的稳定性并提高无叶片风力发电装置的涡激振动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风柱尖端呈锥形的无叶片风力发电装置,以通过对钝体结构形式的优化来提高无叶片风力发电机的涡激振动效率,同时提高钝体结构的稳定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风柱尖端呈锥形的无叶片风力发电装置,包括风柱、连接杆、基座、永磁体和电磁感应线圈,

所述风柱是由一端开放的中空圆柱体和底面开放的中空锥体组成的中空结构,锥体的开放端与圆柱体的开放端衔接,圆柱体的轴线与锥体的高在同一直线上,所述锥体为圆锥体、外凸圆锥体或内凹圆锥体,所述外凸圆锥体是在圆锥体的基础上使圆锥体的侧面平滑向外凸出形成,所述内凹圆锥体是在圆锥体的基础上使圆锥体的侧面平滑向内凹陷形成;

风柱直立安装于连接杆的一端端部使风柱的锥体在上、圆柱体在下,连接杆的另一端端部固定于基座上,连接杆外部套设有随连接杆同步摆动的永磁体,永磁体外部设有若干闭合的电磁感应线圈;

当永磁体随连接杆同步摆动时,永磁体的磁感线交替切割电磁感应线圈产生电流。

上述风柱尖端呈锥形的无叶片风力发电装置的技术方案中,所述锥体的高与圆柱体的高之比为1:(2~4),锥体的底面半径与圆柱体的底面半径相等。进一步地,圆柱体的底面半径与圆柱体的高之比为1:(2~4)。

上述风柱尖端呈锥形的无叶片风力发电装置的技术方案中,以圆柱体轴线所在的任一平面作为基准面,以圆柱体上底面的圆心为坐标原点,以基准面与圆柱体的上底面的交线作为x轴,以圆柱体的轴线为y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所述外凸圆锥体是该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表达式为y=ax2+b的抛物线在x轴以上的部分绕y轴旋转180°形成的锥体,表达式y=ax2+b中, h为圆柱体的高,R为圆柱体的半径,M为圆柱体的高与锥体的高之比。

上述风柱尖端呈锥形的无叶片风力发电装置的技术方案中,以圆柱体轴线所在的任一平面作为基准面,以圆柱体下底面的圆心为坐标原点,以基准面与圆柱体的下底面的交线作为 x轴,以圆柱体的轴线为y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所述内凹圆锥体是该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表达式为y=ax2+bx+c的抛物线位于y轴与直线x=R之间的部分绕y轴旋转360°形成的锥体,表达式y=ax2+bx+c中, h为圆柱体的高,R为圆柱体的半径,M为圆柱体的高与锥体的高之比。

上述风柱尖端呈锥形的无叶片风力发电装置的技术方案中,连接杆与圆柱体同轴设置。进一步地,圆柱体的封闭端上设有螺栓孔,圆柱体的封闭端与连接杆的一端端部通过螺栓连接。更进一步地,为了方便连接杆与圆柱体的封闭端的螺栓连接,在连接杆与圆柱体的封闭端连接的一端端部设有带螺栓孔的连接盘。

上述风柱尖端呈锥形的无叶片风力发电装置的技术方案中,电磁感应线圈同轴设置于一个中空的圆筒内壁,圆筒同轴套设于永磁体外,且圆筒内壁与永磁体的外壁之间设有供永磁体摆动的空间。进一步地,所述圆筒的底部固定于基座上。

上述风柱尖端呈锥形的无叶片风力发电装置的技术方案中,电磁感应线圈连接外部蓄电装置。

上述风柱尖端呈锥形的无叶片风力发电装置的技术方案中,为了提高涡激振动效率进而提高风能发电效率,该风力发电装置中在发电时产生摆动的部件应该在具备足够强度的基础上保持较轻的质量,因此,风柱和连接杆最好是采用轻质高强材料制作。风柱可采用玻璃纤维增强塑料(GFRP)与基体树脂复合制造,利用玻璃纤维(GF)受力为主的受力原理,可将主要的GF布置在风柱的纵向,这样就可使风柱轻量化。连接杆可采用碳纤维材料制作,碳纤维耐摩擦、耐高温、导热导电并且比重小、强度高,很适合用于连接杆的制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产生了以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风柱尖端呈锥形的无叶片风力发电装置,该装置对现有无叶片风力发电机的风柱的结构形式进行了改进,将现有的圆柱或倒圆锥形式风柱改进为顶部带圆锥体、外凸圆锥体或内凹圆锥体的圆柱体,该结构改进能有效地提高风柱振动时的升力系数,进而有效提升无叶片风力发电机的涡激振动效率,有效提升发电组的效率和发电量。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风柱尖端呈锥形的无叶片风力发电装置的风柱采用了锥式圆柱的结构,风柱上轻下重,相对于现有的倒圆锥结构的风柱,其在安装和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更好。

3.与传统的风力发电装置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无叶片风力发电装置依靠振动带动永磁体随连接杆同步摆动时,永磁体的磁感线交替切割电磁感应线圈产生电流,成本较低、使用寿命长、后期维修也较为方便,并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无叶片风力发电装置的结构简单,在生产制造和推广应用方面也更具优势。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中三种风柱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1中对第二种结构的风柱建立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1中对第三种结构的风柱建立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2中的数值模拟结果,图4中各图的横坐标的单位为秒。

图5是实施例3中的风柱尖端呈锥形的无叶片风力发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风柱、1-1—圆柱体、1-2—锥体、2—连接杆、3—基座、4—永磁体、5—电磁感应线圈、6—圆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针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风柱尖端呈锥形的无叶片风力发电装置作进一步说明。有必要指出的是,以下实施方法只用于对本实用新型操作使用做进一步的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所属领域技术熟悉人员根据上述实用新型内容,对本实用新型做出一些非本质的改进和调整是非常容易做到的,因此,这样的改进与调整应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

本实施例中,提供结构如图1所示的三种风柱的结构。

(1)第一种风柱的结构

第一种风柱的结构如图1的(A)图所示,风柱1是由一端开放的中空圆柱体1-1和底面开放的中空锥体1-2组成的中空结构,锥体1-2的开放端与圆柱体1-1的开放端衔接,圆柱体 1-1的轴线与锥体1-2的高在同一直线上,所述锥体1-2为圆锥体。

所述锥体1-2的高与圆柱体1-1的高之比为1:2,锥体1-2的底面半径与圆柱体1-1的底面半径相等,圆柱体1-1的底面半径与圆柱体1-1的高之比为1:4。

(2)第二种风柱的结构

第二种风柱的结构如图1的(B)图所示,风柱1是由一端开放的中空圆柱体1-1和底面开放的中空锥体1-2组成的中空结构,锥体1-2的开放端与圆柱体1-1的开放端衔接,圆柱体 1-1的轴线与锥体1-2的高在同一直线上,所述锥体1-2为外凸圆锥体,所述外凸圆锥体是在圆锥体的基础上使圆锥体的侧面平滑向外凸出形成。

所述锥体1-2的高与圆柱体1-1的高之比为1:2,锥体1-2的底面半径与圆柱体1-1的底面半径相等,圆柱体1-1的底面半径与圆柱体1-1的高之比为1:4。外凸圆锥体的具体结构如下:

以圆柱体轴线所在的任一平面作为基准面,以圆柱体上底面的圆心为坐标原点,以基准面与圆柱体的上底面的交线作为x轴,以圆柱体的轴线为y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如图2 所示。所述外凸圆锥体是该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表达式为y=ax2+b的抛物线在x轴以上的部分绕y轴旋转180°形成的锥体,表达式y=ax2+b中, h为圆柱体的高,R为圆柱体的半径,M为圆柱体的高与锥体的高之比。

(3)第三种风柱的结构

第三种风柱的结构如图1的(C)图所示,风柱1是由一端开放的中空圆柱体1-1和底面开放的中空锥体1-2组成的中空结构,锥体1-2的开放端与圆柱体1-1的开放端衔接,圆柱体 1-1的轴线与锥体1-2的高在同一直线上,所述锥体1-2为外凸圆锥体,所述外凸圆锥体是在圆锥体的基础上使圆锥体的侧面平滑向外凸出形成。

所述锥体1-2的高与圆柱体1-1的高之比为1:2,锥体1-2的底面半径与圆柱体1-1的底面半径相等,圆柱体1-1的底面半径与圆柱体1-1的高之比为1:4。内凹圆锥体的具体结构如下:

以圆柱体轴线所在的任一平面作为基准面,以圆柱体下底面的圆心为坐标原点,以基准面与圆柱体的下底面的交线作为x轴,以圆柱体的轴线为y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如图3 所示。所述内凹圆锥体是该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表达式为y=ax2+bx+c的抛物线位于y轴与直线 x=R=25之间的部分绕y轴旋转360°形成的锥体,表达式y=ax2+bx+c中, h为圆柱体的高,R为圆柱体的半径,M为圆柱体的高与锥体的高之比。

对比例1

本对比例中,提供圆柱形的风柱,圆柱形的风柱是两端封闭的中空结构的圆柱体,该圆柱形风柱与实施例1中的风柱等高,并且底面半径与实施例1中的风柱的圆柱体的底面半径相等,该圆柱形风柱的底面半径与圆柱体1-1的高之比为1:4。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中,利用Fluent软件模拟实施例1中三种结构的风柱和对比例1中的圆柱形风柱在相同风速下的均匀流中横向受迫振动。

(1)网格化分:利用ICMECFD进行网格化分,对比例1中的圆柱形风柱的上下底面采用O型网格划分,实施例1中三种结构的风柱的锥体表面划分为全六面体网格,设置网格最大为1,最小为0.5。

(2)运用Fluent软件进行数值模拟。选取Viscous-Laminar模型—设置介质为fluid—设置边界条件(圆柱体的左边界为velocity-inlet=5m/s,圆柱体的右边界为pressure-outlet)—设置Monitor,监管风柱振动时的升力系数—初始化—设置迭代数为200—开始计算。

(3)数值模拟结果如图4所示,实施例1中的第一种风柱、第二种风柱以及第三种风柱的数值模拟结果分别如图4的(A)(B)(C)图所示,对比例1中的风柱的数值模拟结果如图4的(D)图所示。

由图4可知,在风速为5m/s的条件下,对比例1中的圆柱形风柱在振动时的升力系数迅速上升到峰值然后迅速迅速下降,再缓慢上升后趋于平稳,圆柱形风柱在振动时的升力系数的最大值接近0。同样在风速为5m/s的条件下,实施例1中的第一种风柱、第二种风柱以及第三种风柱在振动时的升力系数迅速达到峰值,然后缓慢下降趋于平稳,这三种结构形式的风柱在振动时的升力系数都远远大于对比例1的圆柱形风柱在振动时的升力系数,实施例 1中的第一种风柱、第二种风柱以及第三种风柱在振动时的升力系数的最大值分别为0.55、 0.58和0.50,并且对来流风反应迅速,这能够有效地提升无叶片风力发电机的涡激振动效率,有效提升发电组的效率和发电量。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中,提供风柱尖端呈锥形的无叶片风力发电装置,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 所示,包括风柱1、连接杆2、基座3、永磁体4和电磁感应线圈5。

所述风柱为实施例1中的第一种风柱,风柱1的圆柱体1-1的封闭端上设有螺栓孔,连接杆与圆柱体的封闭端连接的一端端部设有带螺栓孔的连接盘,连接盘呈圆环状并且与连接杆同轴设置,圆柱体的封闭端与连接杆2的一端端部上的连接盘通过螺栓与螺母的配合将风柱1直立安装于连接杆2的一端端部,使风柱1的锥体1-2在上、圆柱体1-1在下,连接杆2 与圆柱体1-1同轴设置,连接杆2的另一端端部固定于基座3上。连接杆2外部套设有随连接杆2同步摆动的永磁体4,永磁体4外部设有若干闭合的电磁感应线圈5,电磁感应线圈5同轴设置于一个中空的圆筒6内壁,圆筒6同轴套设于永磁体4外,且圆筒6内壁与永磁体 4的外壁之间设有供永磁体4摆动的空间,圆筒6的底部固定于基座3上,电磁感应线圈5 连接外部蓄电装置;当永磁体4随连接杆2同步摆动时,永磁体4的磁感线交替切割电磁感应线圈5产生电流。

风柱和连接杆采用轻质高强材料制作,风柱采用玻璃纤维增强塑料(GFRP)与基体树脂复合制造,利用玻璃纤维(GF)受力为主的受力原理,可将主要的GF布置在风柱的纵向,这样就可使风柱轻量化,连接杆采用碳纤维材料制作。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中,提供风柱尖端呈锥形的无叶片风力发电装置,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 所示,包括风柱1、连接杆2、基座3、永磁体4和电磁感应线圈5。

所述风柱1是由一端开放的中空圆柱体1-1和底面开放的中空锥体1-2组成的中空结构,锥体1-2的开放端与圆柱体1-1的开放端衔接,圆柱体1-1的轴线与锥体1-2的高在同一直线上,所述锥体1-2为外凸圆锥体,所述外凸圆锥体是在圆锥体的基础上使圆锥体的侧面平滑向外凸出形成。

所述锥体1-2的高与圆柱体1-1的高之比为1:4,锥体1-2的底面半径与圆柱体1-1的底面半径相等,圆柱体1-1的底面半径与圆柱体1-1的高之比为1:4。外凸圆锥体的具体结构如下:

以圆柱体轴线所在的任一平面作为基准面,以圆柱体上底面的圆心为坐标原点,以基准面与圆柱体的上底面的交线作为x轴,以圆柱体的轴线为y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如图2 所示。所述外凸圆锥体是该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表达式为y=ax2+b的抛物线在x轴以上的部分绕y轴旋转180°形成的锥体,表达式y=ax2+b中, h为圆柱体的高,R为圆柱体的半径,M为圆柱体的高与锥体的高之比。

风柱1的圆柱体1-1的封闭端上设有螺栓孔,连接杆与圆柱体的封闭端连接的一端端部设有带螺栓孔的连接盘,连接盘呈圆环状并且与连接杆同轴设置,圆柱体的封闭端与连接杆 2的一端端部上的连接盘通过螺栓与螺母的配合将风柱1直立安装于连接杆2的一端端部,使风柱1的锥体1-2在上、圆柱体1-1在下,连接杆2与圆柱体1-1同轴设置,连接杆2的另一端端部固定于基座3上。连接杆2外部套设有随连接杆2同步摆动的永磁体4,永磁体4外部设有若干闭合的电磁感应线圈5,电磁感应线圈5同轴设置于一个中空的圆筒6内壁,圆筒6同轴套设于永磁体4外,且圆筒6内壁与永磁体4的外壁之间设有供永磁体4摆动的空间,圆筒6的底部固定于基座3上,电磁感应线圈5连接外部蓄电装置;当永磁体4随连接杆2同步摆动时,永磁体4的磁感线交替切割电磁感应线圈5产生电流。

风柱和连接杆采用轻质高强材料制作,风柱采用玻璃纤维增强塑料(GFRP)制作,连接杆采用碳纤维材料制作。

实施例5

本实施例中,提供风柱尖端呈锥形的无叶片风力发电装置,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 所示,包括风柱1、连接杆2、基座3、永磁体4和电磁感应线圈5。

风柱1是由一端开放的中空圆柱体1-1和底面开放的中空锥体1-2组成的中空结构,锥体1-2的开放端与圆柱体1-1的开放端衔接,圆柱体1-1的轴线与锥体1-2的高在同一直线上,所述锥体1-2为外凸圆锥体,所述外凸圆锥体是在圆锥体的基础上使圆锥体的侧面平滑向外凸出形成。

所述锥体1-2的高与圆柱体1-1的高之比为1:3,锥体1-2的底面半径与圆柱体1-1的底面半径相等,圆柱体1-1的底面半径与圆柱体1-1的高之比为1:3。内凹圆锥体的具体结构如下:

以圆柱体轴线所在的任一平面作为基准面,以圆柱体下底面的圆心为坐标原点,以基准面与圆柱体的下底面的交线作为x轴,以圆柱体的轴线为y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如图3 所示。所述内凹圆锥体是该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表达式为y=ax2+bx+c的抛物线位于y轴与直线 x=R=60之间的部分绕y轴旋转360°形成的锥体,表达式y=ax2+bx+c中, h为圆柱体的高,R为圆柱体的半径,M为圆柱体的高与锥体的高之比。

风柱1的圆柱体1-1的封闭端上设有螺栓孔,连接杆与圆柱体的封闭端连接的一端端部设有带螺栓孔的连接盘,连接盘呈圆环状并且与连接杆同轴设置,圆柱体的封闭端与连接杆 2的一端端部上的连接盘通过螺栓与螺母的配合将风柱1直立安装于连接杆2的一端端部,使风柱1的锥体1-2在上、圆柱体1-1在下,连接杆2与圆柱体1-1同轴设置,连接杆2的另一端端部固定于基座3上。连接杆2外部套设有随连接杆2同步摆动的永磁体4,永磁体4外部设有若干闭合的电磁感应线圈5,电磁感应线圈5同轴设置于一个中空的圆筒6内壁,圆筒6同轴套设于永磁体4外,且圆筒6内壁与永磁体4的外壁之间设有供永磁体4摆动的空间,圆筒6的底部固定于基座3上,电磁感应线圈5连接外部蓄电装置;当永磁体4随连接杆2同步摆动时,永磁体4的磁感线交替切割电磁感应线圈5产生电流。

风柱和连接杆采用轻质高强材料制作,风柱采用玻璃纤维增强塑料(GFRP)制作,连接杆采用碳纤维材料制作。

一种风柱尖端呈锥形的无叶片风力发电装置专利购买费用说明

专利买卖交易资料

Q:办理专利转让的流程及所需资料

A:专利权人变更需要办理著录项目变更手续,有代理机构的,变更手续应当由代理机构办理。

1:专利变更应当使用专利局统一制作的“著录项目变更申报书”提出。

2:按规定缴纳著录项目变更手续费。

3:同时提交相关证明文件原件。

4:专利权转移的,变更后的专利权人委托新专利代理机构的,应当提交变更后的全体专利申请人签字或者盖章的委托书。

Q:专利著录项目变更费用如何缴交

A:(1)直接到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大厅收费窗口缴纳,(2)通过代办处缴纳,(3)通过邮局或者银行汇款,更多缴纳方式

Q:专利转让变更,多久能出结果

A:著录项目变更请求书递交后,一般1-2个月左右就会收到通知,国家知识产权局会下达《转让手续合格通知书》。

动态评分

0.0

没有评分数据
没有评价数据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复制
用户中心
我的足迹
我的收藏

您的购物车还是空的,您可以

  •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在线留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