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转让平台_买专利_卖专利_中国高校专利技术交易-买卖发明专利上知查网

全部分类
全部分类
吸氢环及吸氢管路

吸氢环及吸氢管路

IPC分类号 : F16L15/00,F16L21/00,C01B3/00,C22C21/00

申请号
CN201911399736.X
可选规格
  • 专利类型: 发明专利
  • 法律状态: 有权
  • 申请日: 2019-12-30
  • 公开号: 111043412B
  • 公开日: 2020-04-21
  • 主分类号: F16L15/00
  • 专利权人: 清华大学

专利摘要

本申请涉及一种吸氢环及吸氢管路。所述吸氢环用于套设于直径较小的所述第一输气管靠近所述第二输气管或所述连接件的外表面。所述第一输气管与所述第二输气管或所述连接件的连接处发生氢气泄漏,氢气沿所述第一输气管的内壁流出。所述储氢材料将所述氢气吸附于所述储氢材料的分子内,减小了氢气在空气中的浓度,提高了所述吸氢管路的安全性。

权利要求

1.一种吸氢环,用于吸收吸氢管路(100)泄漏的氢气,所述吸氢管路(100)包括第一输气管(30)和与所述第一输气管(30)连接的第二输气管(40)或连接件(50),所述第一输气管(30)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输气管(40)或所述连接件(50)的直径,其特征在于,包括:

环体(20),用于套设于所述第一输气管(30)的外表面,且所述环体(20)用于贴合于所述第二输气管(40)的端面或所述连接件(50)的外端面,所述环体(20)由储氢材料制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氢环,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氢材料为稀土铝合金或钛铁系合金。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氢环,其特征在于,所述稀土铝合金包括Ln-Ni-Al合金。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氢环,其特征在于,所述环体(20)为筒体结构,所述筒体结构包括第一表面(210),所述第一表面(210)开设凹槽(220)。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吸氢环,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结构包含中心轴(230),所述第一表面(210)垂直于所述中心轴(230),所述凹槽(220)为环形结构,所述环形结构关于所述中心轴(230)轴对称。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吸氢环,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220)为多个,多个所述凹槽(220)的最大直径不同。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吸氢环,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中心轴(230)的延伸方向,且远离所述第一表面(210)的方向,所述凹槽(220)的最大直径减小。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吸氢环,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220)的截面形状为圆形。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吸氢环,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220)为多个,且多个所述凹槽(220)圆形矩阵分布。

10.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吸氢环,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结构包括第二表面(240),所述第二表面(240)与所述第一表面(210)相对设置,所述环体(20)开设开口(250),所述开口(250)从所述第一表面(210)贯穿至所述第二表面(240)。

11.一种包括权利要求1-10任意一项所述的吸氢环(10)的吸氢管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氢管路包括第一输气管(30)和与所述第一输气管(30)连接的第二输气管(40)或连接件(50),所述第一输气管(30)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输气管(40)或所述连接件(50)的直径,所述环体(20)套设于所述第一输气管(30)的外表面,且所述环体(20)用于贴合于所述第二输气管(40)的端面或所述连接件(50)的外端面。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新能源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吸氢环及吸氢管路。

背景技术

化石能源消耗带来的能源枯竭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和利用势在必行。尽管可再生能源储量丰富,分布广泛,但存在着波动剧烈,尤其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呈现周期性的变化。氢气是一种有效的储能方式:在可再生能源发电高峰期将电能转换为化学能储存在氢气当中,在用电高峰期将氢气携带的能量通过燃料电池重新转换为电能以供使用。因此氢气的制备、储存、运输等技术受到了相关研究人员的重视。

氢气是一种极易燃易爆的气体,当氢气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超过4%-75%时,遇到火源,即可引起爆炸。因此,如何才能提高吸氢管路的安全性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怎样才能简便的检测出薄膜应力的大小的问题,提供一种吸氢环及吸氢管路。

一种吸氢环,用于吸收所述吸氢管路泄漏的氢气。所述吸氢管路包括第一输气管和与所述第一输气管连接的第二输气管或连接件。所述第一输气管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输气管或所述连接件的直径。所述吸氢环包括环体。所述环体用于套设于所述第一输气管靠近所述第二输气管或所述连接件的外表面。所述环体由储氢材料制成。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储氢材料为稀土铝合金或钛铁系合金。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稀土铝合金包括Ln-Ni-Al合金。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环体为筒体结构,所述筒体结构包括第一表面,所述第一表面开设凹槽。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筒体结构包含中心轴,所述第一表面垂直于所述中心轴,所述凹槽为环形结构,所述环形结构关于所述中心轴轴对称。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凹槽为多个,多个所述凹槽的最大直径不同。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中心轴的延伸方向,且远离所述第一表面的方向,所述凹槽的最大直径减小。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凹槽的截面形状为圆形。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凹槽为多个,且多个所述凹槽圆形矩阵分布。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筒体结构包括第二表面。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设置。所述环体开设开口。所述开口从所述第一表面贯穿至所述第二表面。

一种包括上述任意一项实施例所述的吸氢环的吸氢管路。所述吸氢管路包括第一输气管和与所述第一输气管连接的第二输气管或连接件。所述第一输气管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输气管或所述连接件的直径。所述吸氢环套设于所述第一输气管靠近所述第二输气管或所述连接件的外表面。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所述吸氢环用于套设于直径较小的所述第一输气管靠近所述第二输气管或所述连接件的外表面。所述第一输气管与所述第二输气管或所述连接件的连接处发生氢气泄漏,氢气沿所述第一输气管的内壁流出。所述储氢材料将所述氢气吸附于所述储氢材料的分子内,减小了氢气在空气中的浓度,提高了所述吸氢管路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提供的所述吸氢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中提供的所述吸氢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提供的所述吸氢环的A-A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中提供的所述吸氢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中提供的所述吸氢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中提供的所述吸氢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中提供的所述吸氢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提供的所述吸氢管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中提供的所述吸氢管路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

吸氢环10

环体20

第一表面210

凹槽220

中心轴230

第二表面240

开口250

吸氢管路100

第一输气管30

第二输气管40

连接件5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

本文中为部件所编序号本身,例如“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分所描述的对象,不具有任何顺序或技术含义。而本申请所说“连接”、“联接”,如无特别说明,均包括直接和间接连接(联接)。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请参见图1,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吸氢环10,用于吸收所述吸氢管路100泄漏的氢气。所述吸氢管路100包括第一输气管30和与所述第一输气管30连接的第二输气管40或连接件50。所述第一输气管30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输气管40或所述连接件50的直径。所述吸氢环10包括环体20。所述环体20用于套设于所述第一输气管30靠近所述第二输气管40或所述连接件50的外表面。所述环体20由储氢材料制成。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所述吸氢环10用于套设于直径较小的所述第一输气管30靠近所述第二输气管40或所述连接件50的外表面。所述第一输气管30与所述第二输气管40或所述连接件50的连接处发生氢气泄漏,氢气沿所述第一输气管30的内壁流出。所述储氢材料将所述氢气吸附于所述储氢材料的分子内,减小了氢气在空气中的浓度,提高了所述吸氢管路100的安全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储氢材料为稀土铝合金或钛铁系合金。泄漏的氢气与稀土铝合金或钛铁系合金接触。泄漏的氢气在稀土铝合金或钛铁系合金的表面分解为氢原子。然后氢原子扩散进入稀土铝合金或钛铁系合金内部,直至氢原子与稀土铝合金或钛铁系合金发生反应生成金属氢化物。此时,氢以原子态储存在稀土铝合金或钛铁系合金结晶点内。所述储氢材料将所述氢气吸附于所述储氢材料的四面体与八面体间隙内,减小了空气中氢气的浓度,提高了所述吸氢管路100的安全性。

所述储氢材料还可以为其他纳米孔吸附材料等。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稀土铝合金包括Ln-Ni-Al合金。Ln-Ni-Al合金内部存在四面体与八面体间隙。当氢气在Ln-Ni-Al合金的表面被分解氢原子,氢以原子态储存在四面体或八面体间隙内。

所述吸氢管路100的管路接头的形式包括内外螺纹连接或卡套连接等。

当所述管路接头的形式为内外螺纹连接时,所述第一输气管30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输气管40的直径。所述第一输气管30的一端设置外螺纹,所述第二输气管40设置内螺纹。所述第一输气管30和所述第二输气管40通过内外螺纹连接。所述吸氢环10套设于所述第一输气管30的外表面,且所述吸氢环10贴合于所述第二输气管40的端口。

当所述管路接头的形式为卡套连接时,所述第一输气管30和所述第二输气管40通过所述连接件50连接。所述第一输气管30的直径和所述第二输气管40的直径均小于所述连接件50的内径。所述连接件50套设于所述第一输气管30和所述第二输气管40的端口。所述吸氢环10套设于所述第一输气管30的外表面,且所述吸氢环10贴合于所述连接件50的一端。所述吸氢环10还用于套设于所述第二输气管40的外表面,且所述吸氢环10贴合于所述连接件50的另一端。

请一并参见图2,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环体20为筒体结构。所述筒体结构包括第一表面210。所述第一表面210开设凹槽220。所述凹槽220用于增大接触面积,提高氢气被所述环体20吸收的速度。

当所述管路接头的形式为内外螺纹连接时,所述第一表面210贴合于所述第二输气管40靠近所述第一输气管40的端口。

当所述管路接头的形式为卡套连接时,一个所述吸氢环10的所述第一表面210贴合于所述连接件50的一端。另一个所述吸氢环10的所述第一表面210贴合于所述连接件50的另一端。

请一并参见图3,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筒体结构包含中心轴230。所述第一表面210垂直于所述中心轴230。所述凹槽220为环形结构。所述环形结构关于所述中心轴230轴对称。在不改变所述筒体结构的内外壁直径的情况下,氢气进入所述环形结构,增大了所述氢气与所述储氢材料的接触面积,提高了所述吸氢环10吸收效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凹槽220为多个。多个所述凹槽220的最大直径不同,进一步加大所述氢气与所述储氢材料的接触面积。

请一并参见图4,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中心轴230的延伸方向,且远离所述第一表面210的方向,所述凹槽220的最大直径减小。越远离所述第一表面210,所述凹槽220的最大直径越小。在氢气流量一定的情况下,越远离所述第一表面210,所述凹槽220的截面积越小,氢气压强越大。氢气压强增大,提高了氢气被所述环体20吸收的速率。

请一并参见图5,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凹槽220的截面形状为圆形。所述凹槽220为圆柱结构。同等体积下,圆柱的表面积大于其他形状的表面积。所述圆柱结构提高了所述环体20的表面。同一时间内,氢气与所述圆柱结构的接触面积增大。参与吸附反应的所述氢气的量增多,增大了所述氢气与所述储氢材料的接触面积,提高了所述吸氢环10吸收效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凹槽220为多个,且多个所述凹槽220圆形矩阵分布,在增大氢气与所述吸氢环10接触的表面积的同时,使所述吸氢环10受力均匀,提高所述吸氢环10的强度。

一般情况下,所述氢气环10的安装过程为:先将所述氢气环10安装所述第一输气管30的外表面。再将所述第一输气管30与所述第二输气管40或所述连接件50连接。

请一并参见图6,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筒体结构包括第二表面240。所述第二表面240与所述第一表面210相对设置。所述环体20开设开口250。所述开口250从所述第一表面210贯穿至所述第二表面240。所述开口250的宽度不易太大,保证环形区域360度吸附。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开口250的宽度为所述环体20内径的1/5。

所述开口250使得所述吸氢环10在所述第一输气管30与所述第二输气管40或所述连接件50连接完成后,再安装在所述第一输气管30的外表面。

请一并参见图7,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筒体结构的内壁也开设所述凹槽220。所述凹槽220沿所述中心轴230的表面。所述第一输气管30和与所述第一输气管30连接的第二输气管40或连接件50的连接处发生氢气泄漏,氢气沿所述第一输气管30的内壁流出。氢气沿所述第一输气管30的外表面流入筒体结构的内壁开设的所述凹槽220。

所述吸氢环10主要应用于所述吸氢管路100中的接头部位。

请一并参见图8和图9,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包括上述任意一项实施例所述的吸氢环10的吸氢管路100。所述吸氢管路100包括第一输气管30和与所述第一输气管30连接的第二输气管40或连接件50。所述第一输气管30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输气管40或所述连接件50的直径。所述吸氢环10套设于所述第一输气管30靠近所述第二输气管40或所述连接件50的外表面。

所述吸氢管路100的管路接头的形式包括内外螺纹连接或卡套连接等。

当所述管路接头的形式为内外螺纹连接时,所述第一输气管30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输气管40的直径。所述第一输气管30的一端设置外螺纹,所述第二输气管40设置内螺纹。所述第一输气管30和所述第二输气管40通过内外螺纹连接。所述吸氢环10套设于所述第一输气管30的外表面,且所述吸氢环10贴合于所述第二输气管40的端口。

当所述第一输气管30和所述第二输气管40的连接部位存在制造缺陷、老化、震动破裂或松动时,氢气从内外螺纹连接处泄漏。所述吸氢环10由储氢材料制成。泄漏的氢气在所述储氢材料的表面分解为氢原子。然后氢原子扩散进入所述储氢材料内部,直至氢原子与所述储氢材料生反应生成金属氢化物。此时,氢以原子态储存在所述储氢材料的结晶内。所述储氢材料将所述氢气吸附于所述储氢材料的四面体与八面体间隙内,避免泄漏的氢气进入外部空间中,提高了所述吸氢管路100的安全性。

当所述管路接头的形式为卡套连接时,所述第一输气管30和所述第二输气管40通过所述连接件50连接。所述第一输气管30的直径和所述第二输气管40的直径均小于所述连接件50的内径。所述连接件50套设于所述第一输气管30和所述第二输气管40的端口。所述吸氢环10套设于所述第一输气管30的外表面,且所述吸氢环10贴合于所述连接件50的一端。所述吸氢环10还用于套设于所述第二输气管40的外表面,且所述吸氢环10贴合于所述连接件50的另一端。

当所述第一输气管30、所述第二输气管40或所述连接件50的连接部位存在制造缺陷、老化、震动破裂或松动时,氢气从所述连接件50的内壁泄漏。所述吸氢环10由储氢材料制成。泄漏的氢气在所述储氢材料的表面分解为氢原子。然后氢原子扩散进入所述储氢材料内部,直至氢原子与所述储氢材料生反应生成金属氢化物。此时,氢以原子态储存在所述储氢材料的结晶内。所述储氢材料将所述氢气吸附于所述储氢材料的四面体与八面体间隙内,避免泄漏的氢气进入外部空间中,提高了所述吸氢管路100的安全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吸氢管路100还包括其他密封部。所述吸氢环10可以配合密封部件设置。在密封部件失控的情况下,所述吸氢环10主动吸附泄漏的氢气,降低所述吸氢管路10的危险系数。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吸氢环及吸氢管路专利购买费用说明

专利买卖交易资料

Q:办理专利转让的流程及所需资料

A:专利权人变更需要办理著录项目变更手续,有代理机构的,变更手续应当由代理机构办理。

1:专利变更应当使用专利局统一制作的“著录项目变更申报书”提出。

2:按规定缴纳著录项目变更手续费。

3:同时提交相关证明文件原件。

4:专利权转移的,变更后的专利权人委托新专利代理机构的,应当提交变更后的全体专利申请人签字或者盖章的委托书。

Q:专利著录项目变更费用如何缴交

A:(1)直接到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大厅收费窗口缴纳,(2)通过代办处缴纳,(3)通过邮局或者银行汇款,更多缴纳方式

Q:专利转让变更,多久能出结果

A:著录项目变更请求书递交后,一般1-2个月左右就会收到通知,国家知识产权局会下达《转让手续合格通知书》。

动态评分

0.0

没有评分数据
没有评价数据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复制
用户中心
我的足迹
我的收藏

您的购物车还是空的,您可以

  •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在线留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