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转让平台_买专利_卖专利_中国高校专利技术交易-买卖发明专利上知查网

全部分类
全部分类
一种能实现精确动力调节的油膜测试装置

一种能实现精确动力调节的油膜测试装置

IPC分类号 : F16D35/00I,F16H25/22I,G01N33/28I,G01M10/00I

申请号
CN201920377629.6
可选规格
  • 专利类型: 实用新型专利
  • 法律状态: 有权
  • 申请日: 2019-03-25
  • 公开号: 209839006U
  • 公开日: 2019-12-24
  • 主分类号: F16D35/00I
  • 专利权人: 盐城工学院

专利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能实现精确动力调节的油膜测试装置,包括支撑箱体、动力输入机构和动力输出机构;动力输入机构包括输入机壳、电主轴单元、工作油通道和主动片;电主轴单元包括转轴、转子和定子;定子固设在筒形壳体内壁面上,转轴前端与主动片相连接;工作油通道 用于将工作油从外部输送至主动片上;动力输出机构包括被动片和油膜厚度调节单元;被动片与主动片同轴相向设置,两者之间的间隙宽度即为油膜厚度;油膜调节单元包括滚珠丝杠、螺母座、联接板、导轨底座和电动机。本实用新型采用电主轴单元代替传统的输入轴,采用滚珠丝杠副代替传统的输出轴,从而能够实现“零传动”,提高动力输入的精度;同时,实现油膜厚度的精确微量调节。

权利要求

1.一种能实现精确动力调节的油膜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箱体、动力输入机构和动力输出机构;动力输入机构和动力输出机构均与支撑箱体相连接;

动力输入机构包括输入机壳、电主轴单元、工作油通道和主动片;

输入机壳包括筒形壳体和设置在筒形壳体两端的前盖和后盖;

电主轴单元位于筒形壳体内,包括从内至外依次同轴套设的转轴、转子和定子;定子固设在筒形壳体内壁面上,转轴前端从前盖中伸出,并与主动片相连接;

工作油通道位于输入机壳和转轴中,用于将工作油从外部输送至主动片上;

动力输出机构包括被动片和油膜厚度调节单元;

被动片与主动片同轴相向设置,两者之间的间隙宽度即为油膜厚度;

油膜调节单元包括滚珠丝杠、螺母座、联接板、导轨底座和电动机;

螺母座套装在滚珠丝杠外周,并与滚珠丝杠形成滚珠丝杠副连接;螺母座顶部与联接板固定连接,联接板一端与被动片固定连接;螺母座底部与导轨底座滑动连接,导轨底座固设在支撑箱体上;滚珠丝杠轴向位置固定,且与转轴相平行;滚珠丝杠一端与电动机相连接,并在电动机的带动下转动,带动螺母座、联接板和被动片进行轴向移动,从而调节油膜厚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实现精确动力调节的油膜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电动机驱动滚珠丝杠产生旋转运动,进而带动螺母座、联接板和被动片进行轴向直线运动,轴向直线运动所产生的直线位移量将反映油膜厚度的变化量;其中,油膜厚度的精确微量调节将通过控制电动机转速来实现,即:油膜厚度调节量△h =直线位移量L=电动机转速n×滚珠丝杠导程s×时间t。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实现精确动力调节的油膜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转轴内设置有轴向输油孔和径向输油孔;径向输油孔沿周向均布在转轴的后端,轴向输油孔的后端与每个径向输油孔相连通,前端与主动片和被动片之间的间隙相连通;

转轴后端通过后轴承座与圆筒形壳体的后端内壁面相连接;

后轴承座内设置有后轴承座输油孔,该后轴承座输油孔通过导套与设置在后盖上的工作油孔相连通;

后轴承座内设置有第一外隔垫、第一内隔垫和两个第一轴承;第一外隔垫和第一内隔垫位于两个第一轴承之间,第一内隔垫同轴固定套设在转轴外周,且沿周向均布与径向输油孔数量相等的内隔垫输油孔;第一外隔垫与后轴承座相连接,且同轴套设在第一内隔垫外周,第一外隔垫与第一内隔垫之间具有间隙,形成缓冲油腔;第一外隔垫内设有外隔垫输油孔,外隔垫输油孔一端与缓冲油腔相连通,另一端与后轴承座输油孔相连通;工作油孔、导套、后轴承座输油孔、外隔垫输油孔、缓冲油腔、内隔垫输油孔、径向输油孔和轴向输油孔,共同形成工作油通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能实现精确动力调节的油膜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第一轴承均为第一角接触轴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能实现精确动力调节的油膜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筒形壳体靠近后轴承座部位开有弹簧槽,压缩弹簧置于弹簧槽中,压缩弹簧一端与弹簧槽底部接触,另一端与后轴承座相接触,用于对两个第一角接触轴承施加径向预紧力。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实现精确动力调节的油膜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支撑箱体内设置冷却水通道,用于对电主轴单元进行冷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实现精确动力调节的油膜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动力输入机构位于支撑箱体内的部分通过第一支撑座与筒形壳体相连接,动力输出机构位于支撑箱体内的部分通过第二支撑座与筒形壳体相连接,联接板与第二支撑座之间滑动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实现精确动力调节的油膜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筒形壳体上设置有观测孔,用于对油膜厚度进行观测。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实现精确动力调节的油膜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筒形壳体上设置有出油孔,该出油孔与真空吸油装置相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实现精确动力调节的油膜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位于螺母座两侧的联接板底部各固设一个滑块,每个滑块底部均能与滚珠丝杠螺纹连接或滑动连接。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油膜测试装置,特别是一种能实现精确动力调节的油膜测试装置。

背景技术

风机和水泵是工业部门中用量最多,同时也是耗能最严重的通用机械,复杂的调速工况导致电能的大量浪费。具有无级调速特色的液粘传动技术满足了这些大功率机电设备的柔性传动要求,具有显著的节能降耗潜力,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市场。

作为流体传动与控制领域的一种新技术代表,液体粘性传动基于牛顿内摩擦定律,利用液体的粘性,即油膜的剪切力来传递动力。在液粘传动技术中,主、被动摩擦片构成的摩擦副之间充满工作油液。在工作过程中,通过改变摩擦副之间的间距即油膜厚度实现动力输出的可调,具有稳定性好、灵敏度高等显著优势。

液粘传动技术经过近30年的发展,在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在实验研究方面存在不足。在现有关于液粘传动的实验装置中,复杂的机械传动结构导致动力调节精度的下降,并且,油膜是反映液粘传动性能的关键介质。因而在满足基本调速功能的前提下,应尽量简化机械传动结构,以达到提高测试精度的目的。

中国矿业大学谢方伟于2010年12月在《温度场及变形界面对液粘传动特性影响规律的研究》一书的第109-110页,公开了一种液粘传动实验装置,该装置由输入和输出部分组成,输入部分包括主动片和输入轴等,轴向固定不动;输出部分包括被动片和输出轴等,可以轴向移动;主动片和被动片之间油膜厚度靠外部液压系统调节。然而,该实验装置在实验性能测试方面存在不稳定性,由于液压系统油压的波动导致油膜厚度不稳定,从而使实验结果产生较大的误差。

浙江大学黄家海于2011年4月在《液调速离合器流体剪切传动机理研究》一书的第106-108页,公开了一种手动调节式液粘调速离合器,依靠输入轴上的锁紧螺母和固定螺钉手动调节主、被动片间的距离,每次调整都必须拆开箱体,待调节完毕后再将箱体重新组装,该实验装置操作复杂且不方便,而且主、被动片之间的距离依靠手动进行调节,精度不高同时也难以实现调节上的微量进给。

CN102790998A公开了一种双片式液粘调速离合器,该装置中油路较为复杂,有关零件加工也较为困难,并且也不能起到精确调整油膜厚度大小的测试功能,因此会导致实验结果的不精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能实现精确动力调节的油膜测试装置,该能实现精确动力调节的油膜测试装置采用电主轴单元代替传统的输入轴,采用滚珠丝杠副代替传统的输出轴,从而能够实现“零传动”,提高动力输入的精度;同时,实现油膜厚度的精确微量调节。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能实现精确动力调节的油膜测试装置,包括支撑箱体、动力输入机构和动力输出机构;动力输入机构和动力输出机构均与支撑箱体相连接。

动力输入机构包括输入机壳、电主轴单元、工作油通道和主动片。

输入机壳包括筒形壳体和设置在筒形壳体两端的前盖和后盖。

电主轴单元位于筒形壳体内,包括从内至外依次同轴套设的转轴、转子和定子;定子固设在筒形壳体内壁面上,转轴前端从前盖中伸出,并与主动片相连接。

工作油通道位于输入机壳和转轴中,用于将工作油从外部输送至主动片上。

动力输出机构包括被动片和油膜厚度调节单元。

被动片与主动片同轴相向设置,两者之间的间隙宽度即为油膜厚度。

油膜调节单元包括滚珠丝杠、螺母座、联接板、导轨底座和电动机。

螺母座套装在滚珠丝杠外周,并与滚珠丝杠形成滚珠丝杠副连接;螺母座顶部与联接板固定连接,联接板一端与被动片固定连接;螺母座底部与导轨底座滑动连接,导轨底座固设在支撑箱体上;滚珠丝杠轴向位置固定,且与转轴相平行;滚珠丝杠一端与电动机相连接,并在电动机的带动下转动,带动螺母座、联接板和被动片进行轴向移动,从而调节油膜厚度。

电动机驱动滚珠丝杠产生旋转运动,进而带动螺母座、联接板和被动片进行轴向直线运动,轴向直线运动所产生的直线位移量将反映油膜厚度的变化量;其中,油膜厚度的精确微量调节将通过控制电动机转速来实现,即:油膜厚度调节量△h =直线位移量L=电动机转速n×滚珠丝杠导程s×时间t。

转轴内设置有轴向输油孔和径向输油孔;径向输油孔沿周向均布在转轴的后端,轴向输油孔的后端与每个径向输油孔相连通,前端与主动片和被动片之间的间隙相连通。

转轴后端通过后轴承座与圆筒形壳体的后端内壁面相连接。

后轴承座内设置有后轴承座输油孔,该后轴承座输油孔通过导套与设置在后盖上的工作油孔相连通。

后轴承座内设置有第一外隔垫、第一内隔垫和两个第一轴承;第一外隔垫和第一内隔垫位于两个第一轴承之间,第一内隔垫同轴固定套设在转轴外周,且沿周向均布与径向输油孔数量相等的内隔垫输油孔;第一外隔垫与后轴承座相连接,且同轴套设在第一内隔垫外周,第一外隔垫与第一内隔垫之间具有间隙,形成缓冲油腔;第一外隔垫内设有外隔垫输油孔,外隔垫输油孔一端与缓冲油腔相连通,另一端与后轴承座输油孔相连通;工作油孔、导套、后轴承座输油孔、外隔垫输油孔、缓冲油腔、内隔垫输油孔、径向输油孔和轴向输油孔,共同形成工作油通道。

两个第一轴承均为第一角接触轴承。

筒形壳体靠近后轴承座部位开有弹簧槽,压缩弹簧置于弹簧槽中,压缩弹簧一端与弹簧槽底部接触,另一端与后轴承座相接触,用于对两个第一角接触轴承施加径向预紧力。

支撑箱体内设置冷却水通道,用于对电主轴单元进行冷却。

动力输入机构位于支撑箱体内的部分通过第一支撑座与筒形壳体相连接,动力输出机构位于支撑箱体内的部分通过第二支撑座与筒形壳体相连接,联接板与第二支撑座之间滑动连接。

筒形壳体上设置有观测孔,用于对油膜厚度进行观测。

筒形壳体上设置有出油孔,该出油孔与真空吸油装置相连接。

位于螺母座两侧的联接板底部各固设一个滑块,每个滑块底部均能与滚珠丝杠螺纹连接或滑动连接。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将传统输入装置中的输入轴更换为电主轴,与普通主轴相比,电主轴将传动轴与主轴电机融为一体,结构更为紧凑,并且无中间传动环节,将主传动链的长度缩短为0,实现“零传动”,可实现动力输入的高精度。

2、后盖上开有工作油孔,电主轴单元内部的转轴上也开有输油孔,便于将工作油传送到主、被动片之间。

3、用滚珠丝杠代替被动轴作为进给装置,通过滚珠丝杠副的旋转运动带动联接板构成直线运动,从而调节主、被动片之间的距离,滚珠丝杠副可以实现油膜厚度的精确微量调节,同时,也能获得较高的定位精度,提高了油膜测试精度。

4、本实用新型结构紧凑、安全可靠、稳定性好、调节精度高、特别适用于液粘传动过程中油膜特性的实验研究。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了本实用新型一种能实现精确动力调节的油膜测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显示了本实用新型中动力输入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显示了本实用新型的动力输出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有:

1、底座;2、箱体机座;3、出油孔;4、出水孔;5、第一内隔垫;6、第一外隔垫;7、后防尘盖;8、导套;9、后盖;10、进水孔;11、后轴承座;12、工作油孔;13、后螺母;14、第一角接触轴承;15、后平衡环;16、外水套;17、前平衡环;18、前轴承座;19、第二外隔垫;20、第二内隔垫;21、前密封圈;22、前盖;23、前螺母;24、螺钉;25、第二角接触轴承;26、毛毡;27、转子;28、筒形壳体;29、定子;30、转轴;31、压缩弹簧;32、输入支撑套筒;33、挡块;34、固定螺栓;35、主动片支撑盘;36、主动片;37、观测孔;38、被动片;39、被动片支撑盘;40、第二圆螺母;41、第二圆锥滚子轴承;42、轴承座;43、油杯;44、固定滑块;45、联接板;46、螺母座;47、滑块;48、第一端盖;49、第一圆锥滚子轴承;50、联接座;51、第一圆垫圈;52、第一圆螺母;53、第一圆螺母止动垫圈;54、联结法兰盘;55、六角螺栓;56、导轨底座;57、输出支撑套筒;58、密封毡;59、滚珠丝杠副;60、第二端盖;61、第二圆垫圈;62、第二圆螺母止动垫圈;63、轴承端盖;64、封装箱盖;65、固定螺钉;66、第一支撑座;67、真空吸油装置;68、第二支撑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较佳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左侧”、“右侧”、“上部”、“下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第一”、“第二”等并不表示零部件的重要程度,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施例中采用的具体尺寸只是为了举例说明技术方案,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所示,一种能实现精确动力调节的油膜测试装置,包括底座1、支撑箱体、动力输入机构和动力输出机构。

支撑箱体优选包括封装箱盖64和箱体机座2,其中,箱体机座优选通过固定螺钉65与底座相连接。

如图2所示,动力输入机构包括输入支撑套筒32、输入机壳、电主轴单元、工作油通道主动片支撑盘35和主动片36。

输入机壳包括筒形壳体28和设置在筒形壳体两端的前盖22和后盖9。前盖与筒形壳体两之间优选设置有前密封圈21。

支撑箱体内设置冷却水通道,用于对电主轴单元进行冷却。优选,后盖上设置有分别与冷却水通道相连通的进水孔10和出水孔4。

筒形壳体的外周优选包覆有外水套16,筒形壳体与支撑箱体相接触的部分优选采用输入支撑套筒进行支撑,输入支撑套筒32固定在封装箱盖64和箱体机座2的壁面上。输入支撑套筒前端或后端的筒形壳体上优选设置有挡块33,该挡块优选通过固定螺栓34进行固定。

动力输入机构(也即筒形壳体)位于支撑箱体内的部分通过第一支撑座66与筒形壳体相连接。

电主轴单元位于筒形壳体内,包括从内至外依次同轴套设的转轴30、转子27和定子29;定子固设在筒形壳体内壁面上,转子固定套装在转轴上,定子与转子之间具有气隙。

转轴前端从前盖中伸出,其伸出端(也即位于支撑箱体内腔的轴端面)上设有主动片支撑盘35,主动片支撑盘35上固定有主动片36。

转轴后端通过后轴承座11与圆筒形壳体的后端内壁面相连接。后轴承座后端优选设置有能将转轴后端罩住的后防尘盖7。

后轴承座内设置有后轴承座输油孔,该后轴承座输油孔通过导套8与设置在后盖上的工作油孔12相连通。

筒形壳体靠近后轴承座部位开有弹簧槽,压缩弹簧31置于弹簧槽中,压缩弹簧一端与弹簧槽底部接触,另一端与后轴承座相接触,用于对两个第一角接触轴承施加径向预紧力。

后轴承座的内腔中设置有第一外隔垫6、第一内隔垫5和两个第一轴承。

两个第一轴承均优选为第一角接触轴承14,两个第一角接触轴承14的内侧通过套在转轴30上的第一内隔垫5来实现定位。靠近后盖9一侧的第一角接触轴承14的外端面通过套设在转轴后端的后螺母13来定位;另一个第一角接触轴承14的外端面通过后轴承座来定位。

第一外隔垫和第一内隔垫位于两个第一轴承之间,第一内隔垫同轴固定套设在转轴外周,且沿周向均布与径向输油孔数量相等的内隔垫输油孔;第一外隔垫与后轴承座相连接,且同轴套设在第一内隔垫外周,第一外隔垫与第一内隔垫之间具有间隙,形成缓冲油腔;第一外隔垫内设有外隔垫输油孔,外隔垫输油孔一端与缓冲油腔相连通,另一端与后轴承座输油孔相连通。

转轴前端通过前轴承座与圆筒形壳体的前端内壁面相连接。前轴承座与圆筒形壳体优选通过螺钉24连接,两者之间优选设置有毛毡26。

位于后轴承座与转子之间的转轴上优选设置有后平衡环15,位于前轴承座与转子的转轴上优选设置有前平衡环17。

后轴承座的内腔中设置有第二外隔垫19、第二内隔垫20和两个第二轴承。两个第二轴承均优选为第二角接触轴承25,两个第二角接触轴承25的内侧通过套在转轴30上的第二内隔垫20来实现定位,靠近主动片支撑盘35一侧的第二角接触轴承25的外端面通过前螺母23来定位;另一个第二角接触轴承25的外端面通过转轴30的轴肩来定位。

工作油通道位于输入机壳和转轴中,用于将工作油从外部输送至主动片上。

转轴内设置有轴向输油孔和径向输油孔;径向输油孔沿周向均布在转轴的后端,优选为四个,在转轴30的轴截面上呈“十”字形排列;轴向输油孔位于径向输油孔的中心位置,轴向输油孔的后端与每个径向输油孔相连通,前端与主动片和被动片之间的间隙相连通。

工作油孔、导套、后轴承座输油孔、外隔垫输油孔、缓冲油腔、内隔垫输油孔、径向输油孔和轴向输油孔,共同形成工作油通道。

进一步,筒形壳体上设置有观测孔37,用于对油膜厚度进行观测。

进一步,筒形壳体上设置有出油孔3,该出油孔与真空吸油装置67相连接。

如图3所示,动力输出机构包括输出支撑套筒57、被动片支撑盘39、被动片38和油膜厚度调节单元。

输出支撑套筒57位于封装箱盖64和箱体机座2的壁面上,优选通过联结法兰盘54和六角螺栓55进行固定。

被动片与主动片同轴相向设置,两者之间的间隙宽度即为油膜厚度。

油膜调节单元包括滚珠丝杠59、螺母座46、联接板45、导轨底座56和电动机。

滚珠丝杠59和导轨底座56位于输出支撑套筒57内。动力输出机构位于支撑箱体内的部分优选通过第二支撑座68与筒形壳体相连接,联接板与第二支撑座之间滑动连接。进一步,第二支撑座邻近联接板的一端优选设置有固定滑块44,固定滑块底部与联接板滑动连接。

螺母座套装在滚珠丝杠外周,并与滚珠丝杠形成滚珠丝杠副连接;螺母座顶部与联接板固定连接,联接板一端与被动片支撑盘固定连接,被动片安装在被动片支撑盘上。

位于螺母座两侧的联接板底部各固设一个滑块47,每个滑块底部均能与滚珠丝杠螺纹连接或滑动连接。

螺母座底部与导轨底座滑动连接,导轨底座固设在支撑箱体上,导轨底座56位于箱体内的部分由第二支撑座固定。

滚珠丝杠轴向位置固定,且与转轴相平行;滚珠丝杠一端与电动机相连接,并在电动机的带动下转动,带动螺母座、联接板和被动片进行轴向移动,从而调节油膜厚度。

进一步,滚珠丝杠59通过两个第一圆锥滚子轴承49和两个第二圆锥滚子轴承41安装在联接座50与轴承座42内,两个第一圆锥滚子轴承49的内侧通过套在滚珠丝杠59上的第一圆垫圈51定位,靠近联结法兰盘54的第一圆锥滚子轴承49外端面通过第一圆螺母52与第一圆螺母止动垫圈53定位;另一个第一圆锥滚子轴承49的外端面通过第一端盖48定位。第一端盖套装在与联接座相邻的滚珠丝杠上,两者之间设置有密封毡58。

两个第二圆锥滚子轴承41的内侧通过套在滚珠丝杠59上的第二圆垫圈61定位,靠近被动片支撑盘39的第二圆锥滚子轴承41的外端面通过第二圆螺母40与第二圆螺母止动垫圈62定位;另一个第二圆锥滚子轴承41的外端面通过第二端盖60定位,轴承座的外侧优选设置有轴承端盖63。

联接座50通过联结法兰盘54固定在输出支撑套筒57内,联结法兰盘54与输出支撑套筒57通过八个六角螺栓55进行固定,八个六角螺栓55周向均匀分布在联结法兰盘54上,联接板45与固定滑块44为燕尾槽结构,固定滑块44通过螺栓与第二支撑座68联接,在联接板45的左端面上安装有被动片支撑盘39,被动片支撑盘39上固定有被动片38,滚珠丝杠59位于箱体外部的轴端处可与电动机相连,联接有变频器的电动机可以带动滚珠丝杠59以规定的转速进行转动,滚珠丝杠59的转动能带动螺母座46与联接板45的轴向位移,从而调节主动片36与被动片38之间的距离。

油杯43一端设有外部螺纹,与滑块47实现螺纹联接,从而能够在滚珠丝杠副工作过程中,为其加注润滑油,减少机械磨损,提高装置的使用寿命及工作效率。

电动机驱动滚珠丝杠产生旋转运动,进而带动螺母座、联接板和被动片进行轴向直线运动,轴向直线运动所产生的直线位移量将反映油膜厚度的变化量;其中,油膜厚度的精确微量调节将通过控制电动机转速来实现,即:油膜厚度调节量△h =直线位移量L=电动机转速n×滚珠丝杠导程s×时间t。

工作时,工作油进入后盖9上的工作油孔12,通过导套8进入后轴承座输油孔,经过外隔垫输油孔、内隔垫输油孔和径向输油孔,沿着轴向输油孔进入主动片36和被动片38之间的间隙;通过滚珠丝杠59的旋转运动改变主动片36和被动片38之间的距离,可以改变液粘传动输出转速和转矩,在箱体机座2的下部设出油孔3,出油孔3与真空吸油装置联接,用于及时排放箱体内腔的油液。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等同变换,这些等同变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一种能实现精确动力调节的油膜测试装置专利购买费用说明

专利买卖交易资料

Q:办理专利转让的流程及所需资料

A:专利权人变更需要办理著录项目变更手续,有代理机构的,变更手续应当由代理机构办理。

1:专利变更应当使用专利局统一制作的“著录项目变更申报书”提出。

2:按规定缴纳著录项目变更手续费。

3:同时提交相关证明文件原件。

4:专利权转移的,变更后的专利权人委托新专利代理机构的,应当提交变更后的全体专利申请人签字或者盖章的委托书。

Q:专利著录项目变更费用如何缴交

A:(1)直接到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大厅收费窗口缴纳,(2)通过代办处缴纳,(3)通过邮局或者银行汇款,更多缴纳方式

Q:专利转让变更,多久能出结果

A:著录项目变更请求书递交后,一般1-2个月左右就会收到通知,国家知识产权局会下达《转让手续合格通知书》。

动态评分

0.0

没有评分数据
没有评价数据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复制
用户中心
我的足迹
我的收藏

您的购物车还是空的,您可以

  •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在线留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