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转让平台_买专利_卖专利_中国高校专利技术交易-买卖发明专利上知查网

全部分类
全部分类
一种铁催化醇和醚的脱氢交叉偶联反应合成醚的方法

一种铁催化醇和醚的脱氢交叉偶联反应合成醚的方法

IPC分类号 : C07D307/20,C07D417/12,C07D405/12,C07J17/00,C07D319/12,C07D317/34,C07D333/32,C07D323/00,C07D303/22,C07D301/00,C07D309/12,C07D335/02,C07D409/12,C07C43/205,C07C43/174,C07C41/09,C07C205/34,C07C201/12,C07C323/12,C07C319/20,C07B41/04

申请号
CN201710310651.4
可选规格
  • 专利类型: 发明专利
  • 法律状态: 有权
  • 申请日: 2017-05-05
  • 公开号: 107056732B
  • 公开日: 2017-08-18
  • 主分类号: C07D307/20
  • 专利权人: 南京师范大学

专利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铁催化醇和醚的脱氢交叉偶联反应合成醚的方法,属于催化合成技术领域,反应通式如下:本发明在用廉价无毒的铁作催化剂,硅试剂作为促进剂,在氧化剂的作用下完成醇和醚的脱氢交叉偶联反应合成醚。本发明使用环境友好的铁催化剂,安全无污染的硅试剂做促进剂,在进行醇和醚的脱氢交叉偶联反应,具有良好的官能团兼容性,底物适用范围广。

权利要求

1.一种铁催化醇和醚的脱氢交叉偶联反应合成醚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氧化剂和促进剂的作用下,铁催化剂催化醇和醚的α-C-H键直接发生脱氢交叉偶联反应合成醚,反应温度为20~200℃,反应时间为0.5~60小时,反应通式如下:

式中R-OH表示链状烃基或环状烃基的醇、芳香醇以及甾醇,式中的醚为链状或环状的氧醚或者硫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铁催化醇和醚的脱氢交叉偶联反应合成醚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R-OH表示链状烃基醇时,其中R表示的链状烃基包括直链的或带有支链的2~30个碳的链状烃基结构;

R-OH表示环状烃基醇,其中R表示的环状烃基包括3~30个碳的带有侧链的或不带有侧链的环状烃基结构;

R-OH表示芳香醇时,其中R表示的芳基包括带取代或非取代的芳基和杂芳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铁催化醇和醚的脱氢交叉偶联反应合成醚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芳基包括苯基、联苯基、萘基、蒽基、菲基或芘基,所述的杂芳基包括呋喃基、苯并呋喃基、噻吩基、吡咯基、吲哚基、咔唑基、吡啶基、异恶唑基、吡唑基、咪唑基、恶唑基或噻唑基。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铁催化醇和醚的脱氢交叉偶联反应合成醚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芳基或杂芳基上的取代基包括单取代或多取代芳环上的氢,所述的取代基任意选自氢、C1~C12直链或支链的烃基、C1~C12直链或支链的烷氧基、C1~C12直链或支链的氟取代烷基、苯基、氟、氯、溴、羟基、酯基、氰基、硝基或甲酰基。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铁催化醇和醚的脱氢交叉偶联反应合成醚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醚为链状醚时,包括C2~C12直链或者带支链的氧醚和硫醚;所述醚为环状醚时,包括C2-C20的氧醚和硫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铁催化醇和醚的脱氢交叉偶联反应合成醚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醇、氧化剂、促进剂、催化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10):(1~10):(0.005~0.5);原料醇和醚的质量比为1:(5~100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铁催化醇和醚的脱氢交叉偶联反应合成醚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铁催化剂包括氯化亚铁、溴化亚铁、醋酸亚铁、草酸亚铁、乙酰丙酮亚铁、酞菁亚铁、二茂铁、氯化铁、乙酰丙酮铁、三氟甲磺酸铁、磷酸亚铁、氟化铁、四氟硼酸铁、对甲苯磺酸铁、丙烯酸铁、异丙氧基铁、2-乙基乙酸铁、十二羰基三铁、碘化亚铁、溴化铁、氟化亚铁、氧化铁、氧化亚铁、乙醇铁、福美铁或三(三氟-2,4-戊二酮)铁。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铁催化醇和醚的脱氢交叉偶联反应合成醚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促进剂为氢硅烷类促进剂。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铁催化醇和醚的脱氢交叉偶联反应合成醚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促进剂为三乙基硅烷、三乙氧基硅烷、聚甲基氢硅氧烷、三异丙基硅烷、二甲基苯基硅烷、一苯基硅烷、二苯基硅烷、三苯基硅烷、双三甲基硅氧基甲基硅烷、三氯硅烷、N,O-双(二乙基硅氢基)三氟乙酰胺或1,1,3,3-四甲基二硅氧烷。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铁催化醇和醚的脱氢交叉偶联反应合成醚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氧化剂包括空气、氧气、过氧化苯甲酰、过氧硫酸钾、叔丁基过氧化氢、过氧化二叔丁基、过氧化氢、过氧单磺酸钾、过氧焦磷酸钾或3-氯过氧苯甲酸、过硫酸铵。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催化合成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铁催化醇和醚的脱氢交叉偶联反应,是铁催化直接合成醚以及进行羟基保护的方法。

背景技术

醇和醚的脱氢交叉偶联反应既可以用来直接生成C-O键从而合成含有环醚结构的生物活性分子和天然产物,也可用来对羟基进行保护。环醚结构广泛存在于功能分子和天然产物之中,开发一种高效的在有机分子中引入环醚合成高附加值产物的方法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羟基作为一种有机合成中的活性官能团广泛存在于生物活性分子以及功能分子结构当中,在进行进一步的氧化、卤化、酰基化以及脱水的过程中通常需要使用保护基团对羟基进行保护。

现有已经报道的方法通常需要使用具有腐蚀性和有毒的化学物质参与反应,亦或是需要化学计量的过渡金属促进反应的进行。例如Van der Gen课题组于1978年报道的方法用的磺酰氯毒性大、对水和温度极其敏感,限制了其广泛应用(C.G.Kruse,F.L.Jonkers,V.Dert,Recl.Trav.Chim.Pays-Bas,1979,98:371-424)。又例如Das课题组在2007年报道的方法要是有剂量的VCl3和CCl4,对环境污染较大(B.Das,et al,Helvetica Chimica Acta,2007,90:2163-2166)。

从环境因素和经济因素的角度出发,发明一种轻污染、低排放、经济适用的高效的绿色金属催化、条件温和的醇和醚的脱氢交叉偶联反应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的醇和醚的脱氢交叉偶联反应存在需要使用高毒性、强腐蚀性化学品的问题,本发明设计了一种使用简单铁催化剂,条件温和的方法进行醇和醚的脱氢交叉偶联反应。

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铁催化醇和醚的脱氢交叉偶联反应,在氧化剂和促进剂剂的作用下催化醇和醚发生脱氢交叉偶联反应合成醚,反应温度为20~200℃,反应时间为0.5~60小时,反应通式表示如下:

本发明所合成的产物的结构通式为:

式中R-OH表示链状烃基或环状烃基的醇、芳香醇以及甾醇,式中的醚为链状或环状的氧醚或者硫醚。

优选:

R-OH表示链状烃基醇时,其中R表示的链状烃基包括直链的或带有支链的2~30个碳的链状烃基结构;

R-OH表示环状烃基醇,其中R表示的环状烃基包括3~30个碳的带有侧链的或不带有侧链的环状烃基结构;

R-OH表示芳香醇时,其中R表示的芳基包括带取代或非取代的芳基和杂芳基。

进一步地,所述的芳基包括苯基、联苯基、萘基、蒽基、菲基或芘基,所述的杂芳基包括呋喃基、苯并呋喃基、噻吩基、吡咯基、吲哚基、咔唑基、吡啶基、异恶唑基、吡唑基、咪唑基、恶唑基或噻唑基。

进一步地,所述的芳基和杂芳基上的取代基包括单取代或多取代芳环上的氢,所述的取代基任意选自氢、C1~C12直链或支链的烃基、C1~C12直链或支链的烷氧基、C1~C12直链或支链的氟取代烷基、苯基、氟、氯、溴、酯基、氰基、硝基或甲酰基。

进一步地,所述醚为链状醚时,包括C2~C12直链或者支链的氧醚和硫醚,所述醚为环状醚时,包括C2-C20的氧醚和硫醚。

进一步地,醇、促进剂、氧化剂、催化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10):(1~10):(0.005~0.5)。醇和醚的质量比为1:(5~1000)。

进一步地,所述的铁催化剂包括氯化亚铁、溴化亚铁、醋酸亚铁、草酸亚铁、乙酰丙酮亚铁、酞菁亚铁、二茂铁、氯化铁、乙酰丙酮铁、三氟甲磺酸铁、磷酸亚铁、氟化铁、四氟硼酸铁、对甲苯磺酸铁、丙烯酸铁、异丙氧基铁、2-乙基乙酸铁、十二羰基三铁、碘化亚铁、溴化铁、氟化亚铁、氧化铁、氧化亚铁、乙醇铁、福美铁、三(三氟-2,4-戊二酮)铁。

进一步地,所述的促进剂为氢硅烷类促进剂,包括三乙基硅烷、三乙氧基硅烷、聚甲基氢硅氧烷、三异丙基硅烷、二甲基苯基硅烷、一苯基硅烷、二苯基硅烷、三苯基硅烷、双三甲基硅氧基甲基硅烷、三氯硅烷、N,O-双(二乙基硅氢基)三氟乙酰胺和1,1,3,3-四甲基二硅氧烷。

进一步地,所述的氧化剂包括氧气、过氧化苯甲酰、过氧硫酸钾、叔丁基过氧化氢、过氧化二叔丁基、过氧化氢、过氧单磺酸钾、过氧焦磷酸钾、3-氯过氧苯甲酸、过硫酸铵。

技术效果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以下技术优势:

(1)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使用环境友好、廉价易得的铁作为催化剂的醇和醚的脱氢交叉偶联反应方法,本方法使用低毒低污染的硅试剂作为促进剂。

(2)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官能团兼容性好,底物适用范围广,适用于醇与链醚、环醚、氧醚以及硫醚的脱氢交叉偶联反应。同时,本发明所述的方法可以兼容天然产物大分子,具有很好的实际使用价值。本发明是一种高效通用、环境友好的实现醇和醚脱氢交叉偶联合成醚的方法。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进行描述。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发明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对依据本发明提出的技术方案具体实施方式、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下。

实施例1

化合物1:在25mL两口瓶中依次加入溴化亚铁(5.5mg,0.025mmol),肉桂醇(32.9mg,0.25mmol),聚甲基氢硅氧烷(170μL,0.75mmol),过氧化二叔丁基(94μL,0.5mmol),使用干燥N2进行气体置换3次,最后在N2保护下加入干燥过的四氢呋喃(2.0mL)。室温下搅拌均匀后加热至80℃进行反应,直至薄层层析监测原料反应完毕。反应结束后室温下加入2.0mL浓度为1mol/L NaOH溶液搅拌1h除去剩余的聚甲基氢硅氧烷,过滤后加入15.0mL NaCl溶液,使用乙醚15.0mL萃取三次,合并有机相减压旋蒸,柱层析提纯产物,产率85%。

实施例2

化合物2:在25mL两口瓶中依次加入溴化亚铁(5.5mg,0.025mmol),4-甲氧基苯乙醇(44.8mg,0.25mmol),聚甲基氢硅氧烷(170μL,0.75mmol),过氧化二叔丁基(94μL,0.5mmol),使用干燥N2进行气体置换3次,最后在N2保护下加入干燥过的四氢呋喃(2.0mL)。室温下搅拌均匀后加热至80℃进行反应,直至薄层层析监测原料反应完毕。反应结束后室温下加入2.0mL浓度为1mol/L NaOH溶液搅拌1h除去剩余的聚甲基氢硅氧烷,过滤后加入15.0mL NaCl溶液,使用乙醚15.0mL萃取三次,合并有机相减压旋蒸,柱层析提纯产物,产率90%。

实施例3

化合物3:在25mL两口瓶中依次加入溴化亚铁(5.5mg,0.025mmol),4-氟苯乙醇(41.2mg,0.25mmol),聚甲基氢硅氧烷(170μL,0.75mmol),过氧化二叔丁基(94μL,0.5mmol),使用干燥N2进行气体置换3次,最后在N2保护下加入干燥过的四氢呋喃(2.0mL)。室温下搅拌均匀后加热至80℃进行反应,直至薄层层析监测原料反应完毕。反应结束后室温下加入2.0mL浓度为1mol/L NaOH溶液搅拌1h除去剩余的聚甲基氢硅氧烷,过滤后加入15.0mL NaCl溶液,使用乙醚15.0mL萃取三次,合并有机相减压旋蒸,柱层析提纯产物,产率80%。

实施例4

化合物4:在25mL两口瓶中依次加入溴化亚铁(5.5mg,0.025mmol),4-硝基苯乙醇(49.1mg,0.25mmol),聚甲基氢硅氧烷(170μL,0.75mmol),过氧化二叔丁基(94μL,0.5mmol),使用干燥N2进行气体置换3次,最后在N2保护下加入干燥过的四氢呋喃(2.0mL)。室温下搅拌均匀后加热至80℃进行反应,直至薄层层析监测原料反应完毕。反应结束后室温下加入2.0mL浓度为1mol/L NaOH溶液搅拌1h除去剩余的聚甲基氢硅氧烷,过滤后加入15.0mL NaCl溶液,使用乙醚15.0mL萃取三次,合并有机相减压旋蒸,柱层析提纯产物,产率69%。

实施例5

化合物5:在25mL两口瓶中依次加入氯化亚铁(3.2mg,0.025mmol),4-苯基-1-丁醇(44.1mg,0.25mmol),聚甲基氢硅氧烷(170μL,0.75mmol),过氧化二叔丁基(94μL,0.5mmol),使用干燥N2进行气体置换3次,最后在N2保护下加入干燥过的四氢呋喃(2.0mL)。室温下搅拌均匀后加热至80℃进行反应,直至薄层层析监测原料反应完毕。反应结束后室温下加入2.0mL浓度为1mol/L NaOH溶液搅拌1h除去剩余的聚甲基氢硅氧烷,过滤后加入15.0mL NaCl溶液,使用乙醚15.0mL萃取三次,合并有机相减压旋蒸,柱层析提纯产物,产率90%。

实施例6

化合物6:在25mL两口瓶中依次加入溴化亚铁(5.5mg,0.025mmol),4-甲基-5-(beta-羟乙基)噻唑(42.1mg,0.25mmol),聚甲基氢硅氧烷(170μL,0.75mmol),过氧化二叔丁基(94μL,0.5mmol),使用干燥N2进行气体置换3次,最后在N2保护下加入干燥过的四氢呋喃(2.0mL)。室温下搅拌均匀后加热至80℃进行反应,直至薄层层析监测原料反应完毕。反应结束后室温下加入2.0mL浓度为1mol/L NaOH溶液搅拌1h除去剩余的聚甲基氢硅氧烷,过滤后加入15.0mL NaCl溶液,使用乙醚15.0mL萃取三次,合并有机相减压旋蒸,柱层析提纯产物,产率69%。

实施例7

化合物7:在25mL两口瓶中依次加入氯化亚铁(3.2mg,0.025mmol),2-羟乙基吡啶(36.2mg,0.25mmol),聚甲基氢硅氧烷(170μL,0.75mmol),过氧化二叔丁基(94μL,0.5mmol),使用干燥N2进行气体置换3次,最后在N2保护下加入干燥过的四氢呋喃(2.0mL)。室温下搅拌均匀后加热至80℃进行反应,直至薄层层析监测原料反应完毕。反应结束后室温下加入2.0mL浓度为1mol/L NaOH溶液搅拌1h除去剩余的聚甲基氢硅氧烷,过滤后加入15.0mL NaCl溶液,使用乙醚15.0mL萃取三次,合并有机相减压旋蒸,柱层析提纯产物,产率50%。

实施例8

化合物8:在25mL两口瓶中依次加入氯化亚铁(3.2mg,0.025mmol),顺-3-庚烯-1-醇(33.5mg,0.25mmol),聚甲基氢硅氧烷(170μL,0.75mmol),过氧化二叔丁基(94μL,0.5mmol),使用干燥N2进行气体置换3次,最后在N2保护下加入干燥过的四氢呋喃(2.0mL)。室温下搅拌均匀后加热至80℃进行反应,直至薄层层析监测原料反应完毕。反应结束后室温下加入2.0mL浓度为1mol/L NaOH溶液搅拌1h除去剩余的聚甲基氢硅氧烷,过滤后加入15.0mL NaCl溶液,使用乙醚15.0mL萃取三次,合并有机相减压旋蒸,柱层析提纯产物,产率85%。

实施例9

化合物9:在25mL两口瓶中依次加入氯化亚铁(3.2mg,0.025mmol),胆固醇(113.5mg,0.25mmol),聚甲基氢硅氧烷(170μL,0.75mmol),过氧化二叔丁基(94μL,0.5mmol),使用干燥N2进行气体置换3次,最后在N2保护下加入干燥过的四氢呋喃(2.0mL)。室温下搅拌均匀后加热至80℃进行反应,直至薄层层析监测原料反应完毕。反应结束后室温下加入2.0mL浓度为1mol/L NaOH溶液搅拌1h除去剩余的聚甲基氢硅氧烷,过滤后加入15.0mL NaCl溶液,使用乙醚15.0mL萃取三次,合并有机相减压旋蒸,柱层析提纯产物,产率80%。

实施例10

化合物10:在25mL两口瓶中依次加入氯化亚铁(3.2mg,0.025mmol),肉桂醇(32.9mg,0.25mmol),聚甲基氢硅氧烷(170μL,0.75mmol),过氧化二叔丁基(94μL,0.5mmol),使用干燥N2进行气体置换3次,最后在N2保护下加入干燥过的1,4-二氧六环(2.0mL)。室温下搅拌均匀后加热至120℃进行反应,直至薄层层析监测原料反应完毕。反应结束后室温下加入2.0mL浓度为1mol/L NaOH溶液搅拌1h除去剩余的聚甲基氢硅氧烷,过滤后加入15.0mL NaCl溶液,使用乙醚15.0mL萃取三次,合并有机相减压旋蒸,柱层析提纯产物,产率69%。

实施例11

化合物11:在25mL两口瓶中依次加入氯化亚铁(3.2mg,0.025mmol),4-甲氧基苯乙醇(44.8mg,0.25mmol),聚甲基氢硅氧烷(170μL,0.75mmol),过氧化二叔丁基(94μL,0.5mmol),使用干燥N2进行气体置换3次,最后在N2保护下加入干燥过的1,4-二氧六环(2.0mL)。室温下搅拌均匀后加热至100℃进行反应,直至薄层层析监测原料反应完毕。反应结束后室温下加入2.0mL浓度为1mol/L NaOH溶液搅拌1h除去剩余的聚甲基氢硅氧烷,过滤后加入15.0mL NaCl溶液,使用乙醚15.0mL萃取三次,合并有机相减压旋蒸,柱层析提纯产物,产率60%。

实施例12

化合物12:在25mL两口瓶中依次加入氯化亚铁(3.2mg,0.025mmol),4-硝基苯乙醇(49.1mg,0.25mmol),聚甲基氢硅氧烷(170μL,0.75mmol),过氧化二叔丁基(94μL,0.5mmol),使用干燥N2进行气体置换3次,最后在N2保护下加入干燥过的1,4-二氧六环(2.0mL)。室温下搅拌均匀后加热至100℃进行反应,直至薄层层析监测原料反应完毕。反应结束后室温下加入2.0mL浓度为1mol/L NaOH溶液搅拌1h除去剩余的聚甲基氢硅氧烷,过滤后加入15.0mL NaCl溶液,使用乙醚15.0mL萃取三次,合并有机相减压旋蒸,柱层析提纯产物,产率50%。

实施例13

化合物13:在25mL两口瓶中依次加入氯化亚铁(3.2mg,0.025mmol),4-苯基-1-丁醇(44.1mg,0.25mmol),聚甲基氢硅氧烷(170μL,0.75mmol),过氧化二叔丁基(94μL,0.5mmol),使用干燥N2进行气体置换3次,最后在N2保护下加入干燥过的1,4-二氧六环(2.0mL)。室温下搅拌均匀后加热至100℃进行反应,直至薄层层析监测原料反应完毕。反应结束后室温下加入2.0mL浓度为1mol/L NaOH溶液搅拌1h除去剩余的聚甲基氢硅氧烷,过滤后加入15.0mL NaCl溶液,使用乙醚15.0mL萃取三次,合并有机相减压旋蒸,柱层析提纯产物,产率75%。

实施例14

化合物14:在25mL两口瓶中依次加入氯化亚铁(3.2mg,0.025mmol),4-甲氧基苯乙醇(44.8mg,0.25mmol),聚甲基氢硅氧烷(170μL,0.75mmol),过氧化二叔丁基(94μL,0.5mmol),使用干燥N2进行气体置换3次,最后在N2保护下加入干燥过的叔丁基甲基醚(2.0mL)。室温下搅拌均匀后加热至80℃进行反应,直至薄层层析监测原料反应完毕。反应结束后室温下加入2.0mL浓度为1mol/L NaOH溶液搅拌1h除去剩余的聚甲基氢硅氧烷,过滤后加入15.0mL NaCl溶液,使用乙醚15.0mL萃取三次,合并有机相减压旋蒸,柱层析提纯产物,产率76%。

实施例15

化合物15:在25mL两口瓶中依次加入氯化亚铁(3.2mg,0.025mmol),4-氟苯乙醇(41.2mg,0.25mmol),聚甲基氢硅氧烷(170μL,0.75mmol),过氧化二叔丁基(94μL,0.5mmol),使用干燥N2进行气体置换3次,最后在N2保护下加入干燥过的叔丁基甲基醚(2.0mL)。室温下搅拌均匀后加热至80℃进行反应,直至薄层层析监测原料反应完毕。反应结束后室温下加入2.0mL浓度为1mol/L NaOH溶液搅拌1h除去剩余的聚甲基氢硅氧烷,过滤后加入15.0mL NaCl溶液,使用乙醚15.0mL萃取三次,合并有机相减压旋蒸,柱层析提纯产物,产率50%。

实施例16

化合物16:在25mL两口瓶中依次加入氯化亚铁(6.4mg,0.050mmol),4-硝基苯乙醇(49.1mg,0.25mmol),聚甲基氢硅氧烷(170μL,0.75mmol),过氧化二叔丁基(94μL,0.5mmol),使用干燥N2进行气体置换3次,最后在N2保护下加入干燥过的叔丁基甲基醚(2.0mL)。室温下搅拌均匀后加热至80℃进行反应,直至薄层层析监测原料反应完毕。反应结束后室温下加入2.0mL浓度为1mol/L NaOH溶液搅拌1h除去剩余的聚甲基氢硅氧烷,过滤后加入15.0mL NaCl溶液,使用乙醚15.0mL萃取三次,合并有机相减压旋蒸,柱层析提纯产物,产率75%。

实施例17

化合物17:在25mL两口瓶中依次加入氯化亚铁(3.2mg,0.025mmol),肉桂醇(32.9mg,0.25mmol),聚甲基氢硅氧烷(170μL,0.75mmol),过氧化二叔丁基(94μL,0.5mmol),使用干燥N2进行气体置换3次,最后在N2保护下加入干燥过的1,3-二氧戊环(2.0mL)。室温下搅拌均匀后加热至80℃进行反应,直至薄层层析监测原料反应完毕。反应结束后室温下加入2.0mL浓度为1mol/L NaOH溶液搅拌1h除去剩余的聚甲基氢硅氧烷,过滤后加入15.0mL NaCl溶液,使用乙醚15.0mL萃取三次,合并有机相减压旋蒸,柱层析提纯产物,产率65%。

实施例18

化合物18:在25mL两口瓶中依次加入氯化亚铁(3.2mg,0.025mmol),4-苯基-1-丁醇(44.1mg,0.25mmol),聚甲基氢硅氧烷(170μL,0.75mmol),过氧化二叔丁基(94μL,0.5mmol),使用干燥N2进行气体置换3次,最后在N2保护下加入干燥过的四氢噻吩(2.0mL)。室温下搅拌均匀后加热至80℃进行反应,直至薄层层析监测原料反应完毕。反应结束后室温下加入2.0mL浓度为1mol/L NaOH溶液搅拌1h除去剩余的聚甲基氢硅氧烷,过滤后加入15.0mL NaCl溶液,使用乙醚15.0mL萃取三次,合并有机相减压旋蒸,柱层析提纯产物,产率70%。

实施例19

化合物19:在25mL两口瓶中依次加入Fe(acac)2(6.4mg,0.025mmol),环己醇(31μL,0.25mmol),三乙基硅烷(121μL,0.75mmol),过氧化二叔丁基(94μL,0.5mmol),使用干燥N2进行气体置换3次,最后在N2保护下加入干燥过的15-冠-5(2.0mL)。室温下搅拌均匀后加热至80℃进行反应,直至薄层层析监测原料反应完毕。反应结束后室温下加入15.0mL NaCl溶液,使用乙醚15.0mL萃取三次,合并有机相减压旋蒸,柱层析提纯产物,产率80%。

实施例20

化合物20:在25mL两口瓶中依次加入Fe(acac)2(12.8mg,0.050mmol),4-三氟甲基苯乙醇(55.8mg,0.25mmol),三乙基硅烷(121μL,0.75mmol),H2O2(94μL,0.5mmol),使用干燥N2进行气体置换3次,最后在N2保护下加入干燥过的甲基环氧乙烷(2.0mL)。室温下搅拌均匀后加热至80℃进行反应,直至薄层层析监测原料反应完毕。反应结束后室温下加入15.0mL NaCl溶液,使用乙醚15.0mL萃取三次,合并有机相减压旋蒸,柱层析提纯产物,产率70%。

实施例21

化合物21:在25mL两口瓶中依次加入二茂铁(5.5mg,0.025mmol),4-氯苯乙醇(46.5mg,0.25mmol),苯基硅烷(109μL,0.75mmol),叔丁基过氧化氢(88μL,0.75mmol),使用干燥N2进行气体置换3次,最后在N2保护下加入干燥过的四氢吡喃(2.0mL)。室温下搅拌均匀后加热至80℃进行反应,直至薄层层析监测原料反应完毕。反应结束后室温下加入15.0mL NaCl溶液,使用乙醚15.0mL萃取三次,合并有机相减压旋蒸,柱层析提纯产物,产率85%。

实施例22

化合物22:在25mL两口瓶中依次加入二茂铁(11.0mg,0.050mmol),4-氰基苯乙醇(43.2mg,0.25mmol),苯基硅烷(109μL,0.75mmol),叔丁基过氧化氢(88μL,0.75mmol),使用干燥N2进行气体置换3次,最后在N2保护下加入干燥过的四氢吡喃(2.0mL)。室温下搅拌均匀后加热至80℃进行反应,直至薄层层析监测原料反应完毕。反应结束后室温下加入15.0mL NaCl溶液,使用乙醚15.0mL萃取三次,合并有机相减压旋蒸,柱层析提纯产物,产率65%。

实施例23

化合物23:在25mL两口瓶中依次加入二茂铁(5.5mg,0.025mmol),4-甲酰基乙醇(44.1mg,0.25mmol),苯基硅烷(109μL,0.75mmol),叔丁基过氧化氢(88μL,0.75mmol),使用干燥N2进行气体置换3次,最后在N2保护下加入干燥过的四氢吡喃(2.0mL)。室温下搅拌均匀后加热至80℃进行反应,直至薄层层析监测原料反应完毕。反应结束后室温下加入15.0mL NaCl溶液,使用乙醚15.0mL萃取三次,合并有机相减压旋蒸,柱层析提纯产物,产率60%。

实施例24

化合物24:在25mL两口瓶中依次加入二茂铁(5.5mg,0.025mmol),3-(4-乙酰氧基苯基)-1-戊醇(65.3mg,0.25mmol),苯基硅烷(109μL,0.75mmol),叔丁基过氧化氢(88μL,0.75mmol),使用干燥N2进行气体置换3次,最后在N2保护下加入干燥过的四氢吡喃(2.0mL)。室温下搅拌均匀后加热至80℃进行反应,直至薄层层析监测原料反应完毕。反应结束后室温下加入15.0mL NaCl溶液,使用乙醚15.0mL萃取三次,合并有机相减压旋蒸,柱层析提纯产物,产率87%。

实施例25

化合物25:在25mL两口瓶中依次加入二茂铁(11.0mg,0.050mmol),2-萘丙醇(54.7mg,0.25mmol),苯基硅烷(109μL,0.75mmol),过硫酸钾(204.9mg,0.75mmol),使用干燥N2进行气体置换3次,最后在N2保护下加入干燥过的四氢吡喃(2.0mL)。室温下搅拌均匀后加热至100℃进行反应,直至薄层层析监测原料反应完毕。反应结束后室温下加入15.0mL NaCl溶液,使用乙醚15.0mL萃取三次,合并有机相减压旋蒸,柱层析提纯产物,产率80%。

实施例26

化合物26:在25mL两口瓶中依次加入氯化亚铁(3.2mg,0.025mmol),3-丙基己醇(47μL,0.25mmol),聚甲基氢硅氧烷(170μL,0.75mmol),H2O2(94μL,0.5mmol),使用干燥N2进行气体置换3次,最后在N2保护下加入干燥过的四氢吡喃(2.0mL)。室温下搅拌均匀后加热至80℃进行反应,直至薄层层析监测原料反应完毕。反应结束后室温下加入2.0mL浓度为1mol/L NaOH溶液搅拌1h除去剩余的聚甲基氢硅氧烷,过滤后加入15.0mL NaCl溶液,使用乙醚15.0mL萃取三次,合并有机相减压旋蒸,柱层析提纯产物,产率90%。

实施例27

化合物27:在25mL两口瓶中依次加入Fe(OAc)2(1.9mg,0.01mmol),正十五醇(54.7mg,0.25mmol),三乙氧基硅烷(46μL,0.25mmol),过氧化苯甲酰(6050.0mg,2.5mmol),使用干燥N2进行气体置换3次,最后在N2保护下加入干燥过的四氢噻喃(10.0mL)。室温下搅拌均匀后加热至100℃进行反应,直至薄层层析监测原料反应完毕。反应结束后室温下加入15.0mL NaCl溶液,使用乙醚15.0mL萃取三次,合并有机相减压旋蒸,柱层析提纯产物,产率75%。

实施例28

化合物28:在25mL两口瓶中依次加入草酸亚铁(1.4mg,0.02mmol),1-丙醇(18μL,0.25mmol),三氯硅烷(56μL,0.50mmol),过硫酸铵(57.0mg,0.25mmol),使用干燥N2进行气体置换3次,最后在N2保护下加入干燥过的四氢噻喃(3.0mL)。室温下搅拌均匀后加热至100℃进行反应,直至薄层层析监测原料反应完毕。反应结束后室温下加入15.0mL NaCl溶液,使用乙醚15.0mL萃取三次,合并有机相减压旋蒸,柱层析提纯产物,产率86%。

实施例29

化合物29:在25mL两口瓶中依次加入酞菁亚铁(28.4mg,0.05mmol),7-环己基庚醇(49.5mg,0.25mmol),二苯基硅烷(138μL,0.75mmol),3-氯过氧苯甲酸(86.0mg,0.50mmol),使用干燥N2进行气体置换3次,最后在N2保护下加入干燥过的四氢噻喃(4.0mL)。室温下搅拌均匀后加热至120℃进行反应,直至薄层层析监测原料反应完毕。反应结束后室温下加入15.0mL NaCl溶液,使用乙醚15.0mL萃取三次,合并有机相减压旋蒸,柱层析提纯产物,产率80%。

实施例30

化合物30:在25mL两口瓶中依次加入丙烯酸(13.5mg,0.05mmol),2-联苯基乙醇(49.5mg,0.25mmol),N,O-双(二乙基硅氢基)三氟乙酰胺(213.6mg,0.75mmol),过氧单磺酸钾(307.0mg,0.50mmol),使用干燥N2进行气体置换3次,最后在N2保护下加入干燥过的四氢噻喃(0.5mL)。室温下搅拌均匀后加热至50℃进行反应,直至薄层层析监测原料反应完毕。反应结束后室温下加入15.0mL NaCl溶液,使用乙醚15.0mL萃取三次,合并有机相减压旋蒸,柱层析提纯产物,产率65%。

实施例31

化合物31:在25mL两口瓶中依次加入乙酰丙酮铁(35.3mg,0.10mmol),5-(2-菲基)戊醇(69.5mg,0.25mmol),三异丙基硅烷(79.6μL,0.50mmol),过氧焦磷酸钾(519.0mg,1.50mmol),使用干燥N2进行气体置换3次,最后在N2保护下加入干燥过的四氢噻喃(5.0mL)。室温下搅拌均匀后加热至50℃进行反应,直至薄层层析监测原料反应完毕。反应结束后室温下加入15.0mL NaCl溶液,使用乙醚15.0mL萃取三次,合并有机相减压旋蒸,柱层析提纯产物,产率67%。

实施例32

化合物32:在25mL两口瓶中依次加入十二羰基三铁(37.7mg,0.075mmol),1-(3-蒽基)丁-2-醇(62.5mg,0.25mmol),二甲基苯基硅烷(340μL,2.50mmol),使用干燥O2进行气体置换3次,最后在O2氛围下加入干燥过的四氢噻喃(10.0mL)。室温下搅拌均匀后加热至180℃进行反应,直至薄层层析监测原料反应完毕。反应结束后室温下加入15.0mL NaCl溶液,使用乙醚15.0mL萃取三次,合并有机相减压旋蒸,柱层析提纯产物,产率55%。

实施例33

化合物33:在25mL两口瓶中依次加入2-乙基乙酸铁(35.3mg,0.10mmol),8-(4-芘基)辛醇(82.5mg,0.25mmol),1,1,3,3-四甲基二硅氧烷(388μL,2.0mmol),过氧焦磷酸钾(519.0mg,1.50mmol),使用干燥N2进行气体置换3次,最后在N2保护下加入干燥过的四氢噻喃(5.0mL)。室温下搅拌均匀后加热至25℃进行反应,直至薄层层析监测原料反应完毕。反应结束后室温下加入15.0mL NaCl溶液,使用乙醚15.0mL萃取三次,合并有机相减压旋蒸,柱层析提纯产物,产率62%。

实施例34

化合物34:在25mL两口瓶中依次加入对甲苯磺酸铁(28.5mg,0.05mmol),5-(2-呋喃基)戊醇(38.5mg,0.25mmol),双三甲基硅氧基甲基硅烷(221μL,1.0mmol),过氧化二叔丁基(94μL,0.5mmol),使用干燥N2进行气体置换3次,最后在N2保护下加入干燥过的四氢噻喃(1.0mL)。室温下搅拌均匀后加热至80℃进行反应,直至薄层层析监测原料反应完毕。反应结束后室温下加入15.0mL NaCl溶液,使用乙醚15.0mL萃取三次,合并有机相减压旋蒸,柱层析提纯产物,产率70%。

实施例35

化合物35:在25mL两口瓶中依次加入三氟甲磺酸铁(25.2mg,0.05mmol),4-(2-噻吩基)丁醇(39.0mg,0.25mmol),三苯基硅烷(130μL,0.5mmol),过氧化二叔丁基(188μL,1.0mmol),使用干燥N2进行气体置换3次,最后在N2保护下加入干燥过的四氢噻喃(0.5mL)。室温下搅拌均匀后加热至80℃进行反应,直至薄层层析监测原料反应完毕。反应结束后室温下加入15.0mL NaCl溶液,使用乙醚15.0mL萃取三次,合并有机相减压旋蒸,柱层析提纯产物,产率72%。

实施例36

化合物36:在25mL两口瓶中依次加入四氟硼酸铁(16.9mg,0.05mmol),4-(1-苯并呋喃基)丁醇(47.5mg,0.25mmol),三苯基硅烷(130μL,0.5mmol),过氧化二叔丁基(188μL,1.0mmol),使用干燥N2进行气体置换3次,最后在N2保护下加入干燥过的四氢噻喃(5.0mL)。室温下搅拌均匀后加热至80℃进行反应,直至薄层层析监测原料反应完毕。反应结束后室温下加入15.0mL NaCl溶液,使用乙醚15.0mL萃取三次,合并有机相减压旋蒸,柱层析提纯产物,产率55%。

实施例37

化合物37:在25mL两口瓶中依次加入异丙氧基铁(11.7mg,0.05mmol),1-(3-吡咯基)乙醇(27.8mg,0.25mmol),三苯基硅烷(130μL,0.5mmol),过氧化二叔丁基(188μL,1.0mmol),使用干燥N2进行气体置换3次,最后在N2保护下加入干燥过的四氢噻喃(5.0mL)。室温下搅拌均匀后加热至80℃进行反应,直至薄层层析监测原料反应完毕。反应结束后室温下加入15.0mL NaCl溶液,使用乙醚15.0mL萃取三次,合并有机相减压旋蒸,柱层析提纯产物,产率60%。

实施例38

化合物38:在25mL两口瓶中依次加入氟化铁(5.7mg,0.05mmol),5-(3-吲哚基)庚醇(57.8mg,0.25mmol),三苯基硅烷(130μL,0.5mmol),过氧化二叔丁基(188μL,1.0mmol),使用干燥N2进行气体置换3次,最后在N2保护下加入干燥过的四氢噻喃(5.0mL)。室温下搅拌均匀后加热至80℃进行反应,直至薄层层析监测原料反应完毕。反应结束后室温下加入15.0mL NaCl溶液,使用乙醚15.0mL萃取三次,合并有机相减压旋蒸,柱层析提纯产物,产率80%。

实施例39

化合物39:在25mL两口瓶中依次加入磷酸亚铁(17.9mg,0.05mmol),2-(2-咔唑基)乙醇(52.8mg,0.25mmol),三苯基硅烷(130μL,0.5mmol),过氧化二叔丁基(188μL,1.0mmol),使用干燥N2进行气体置换3次,最后在N2保护下加入干燥过的四氢噻喃(5.0mL)。室温下搅拌均匀后加热至80℃进行反应,直至薄层层析监测原料反应完毕。反应结束后室温下加入15.0mL NaCl溶液,使用乙醚15.0mL萃取三次,合并有机相减压旋蒸,柱层析提纯产物,产率85%。

实施例40

化合物40:在25mL两口瓶中依次加入氯化铁(8.1mg,0.05mmol),2-(5-吡唑基)乙醇(28.0mg,0.25mmol),三苯基硅烷(130μL,0.5mmol),过氧化二叔丁基(188μL,1.0mmol),使用干燥N2进行气体置换3次,最后在N2保护下加入干燥过的四氢噻喃(5.0mL)。室温下搅拌均匀后加热至80℃进行反应,直至薄层层析监测原料反应完毕。反应结束后室温下加入15.0mL NaCl溶液,使用乙醚15.0mL萃取三次,合并有机相减压旋蒸,柱层析提纯产物,产率65%。

实施例41

化合物41:在25mL两口瓶中依次加入氧化亚铁(3.6mg,0.05mmol),9-(4-咪唑基)辛醇(51.5mg,0.25mmol),三苯基硅烷(130μL,0.5mmol),过氧化二叔丁基(188μL,1.0mmol),使用干燥N2进行气体置换3次,最后在N2保护下加入干燥过的四氢噻喃(5.0mL)。室温下搅拌均匀后加热至80℃进行反应,直至薄层层析监测原料反应完毕。反应结束后室温下加入15.0mL NaCl溶液,使用乙醚15.0mL萃取三次,合并有机相减压旋蒸,柱层析提纯产物,产率57%。

实施例42

化合物42:在25mL两口瓶中依次加入碘化亚铁(15.5mg,0.05mmol),2-(4-恶唑基)乙醇(28.3mg,0.25mmol),三苯基硅烷(130μL,0.5mmol),过氧化二叔丁基(188μL,1.0mmol),使用干燥N2进行气体置换3次,最后在N2保护下加入干燥过的四氢噻喃(5.0mL)。室温下搅拌均匀后加热至80℃进行反应,直至薄层层析监测原料反应完毕。反应结束后室温下加入15.0mL NaCl溶液,使用乙醚15.0mL萃取三次,合并有机相减压旋蒸,柱层析提纯产物,产率55%。

实施例43

化合物43:在25mL两口瓶中依次加入乙醇铁(9.5mg,0.05mmol),2-(4-噻唑基)乙醇(32.3mg,0.25mmol),三苯基硅烷(130μL,0.5mmol),过氧化二叔丁基(188μL,1.0mmol),使用干燥N2进行气体置换3次,最后在N2保护下加入干燥过的四氢噻喃(5.0mL)。室温下搅拌均匀后加热至80℃进行反应,直至薄层层析监测原料反应完毕。反应结束后室温下加入15.0mL NaCl溶液,使用乙醚15.0mL萃取三次,合并有机相减压旋蒸,柱层析提纯产物,产率57%。

实施例44

化合物44:在25mL两口瓶中依次加入氟化亚铁(4.7mg,0.05mmol),2-(4-溴-3-十一烷基苯基)乙醇(92.5mg,0.25mmol),三苯基硅烷(130μL,0.5mmol),过氧化二叔丁基(188μL,1.0mmol),使用干燥N2进行气体置换3次,最后在N2保护下加入干燥过的二丙基硫醚(5.0mL)。室温下搅拌均匀后加热至80℃进行反应,直至薄层层析监测原料反应完毕。反应结束后室温下加入15.0mL NaCl溶液,使用乙醚15.0mL萃取三次,合并有机相减压旋蒸,柱层析提纯产物,产率87%。

实施例45

化合物45:在25mL两口瓶中依次加入氧化铁(8.0mg,0.05mmol),12-(3-庚氧基苯基)十二醇(98.0mg,0.25mmol),三苯基硅烷(195μL,0.75mmol),过氧化二叔丁基(132μL,0.7mmol),使用干燥N2进行气体置换3次,最后在N2保护下加入干燥过的二丙基硫醚(5.0mL)。室温下搅拌均匀后加热至100℃进行反应,直至薄层层析监测原料反应完毕。反应结束后室温下加入15.0mL NaCl溶液,使用乙醚15.0mL萃取三次,合并有机相减压旋蒸,柱层析提纯产物,产率85%。

实施例46

化合物46:在25mL两口瓶中依次加入福美铁(4.2mg,0.01mmol),2-(3-碘苯基)乙醇(61.8mg,0.25mmol),三苯基硅烷(195μL,0.75mmol),过氧化二叔丁基(132μL,0.7mmol),使用干燥N2进行气体置换3次,最后在N2保护下加入干燥过的二丙基硫醚(5.0mL)。室温下搅拌均匀后加热至25℃进行反应,直至薄层层析监测原料反应完毕。反应结束后室温下加入15.0mL NaCl溶液,使用乙醚15.0mL萃取三次,合并有机相减压旋蒸,柱层析提纯产物,产率90%。

实施例47

化合物47:在25mL两口瓶中依次加入三(三氟-2,4-戊二酮)铁(5.2mg,0.01mmol),2-(3-碘苯基)乙醇(61.8mg,0.25mmol),三苯基硅烷(195μL,0.75mmol),过氧化二叔丁基(132μL,0.7mmol),使用干燥N2进行气体置换3次,最后在N2保护下加入干燥过的二己基醚(2.0mL)。室温下搅拌均匀后加热至50℃进行反应,直至薄层层析监测原料反应完毕。反应结束后室温下加入15.0mL NaCl溶液,使用乙醚15.0mL萃取三次,合并有机相减压旋蒸,柱层析提纯产物,产率87%。

实施例48

化合物48:在25mL两口瓶中依次加入溴化铁(5.9mg,0.02mmol),4-硝基苯乙醇(49.1mg,0.25mmol),三苯基硅烷(195μL,0.75mmol),过氧化二叔丁基(132μL,0.7mmol),使用干燥N2进行气体置换3次,最后在N2保护下加入干燥过的二己基醚(2.0mL)。室温下搅拌均匀后加热至80℃进行反应,直至薄层层析监测原料反应完毕。反应结束后室温下加入15.0mL NaCl溶液,使用乙醚15.0mL萃取三次,合并有机相减压旋蒸,柱层析提纯产物,产率85%。

表1 铁催化醇和醚的脱氢交叉偶联反应产物[a]

[a]反应条件见实施例;[b]柱分离收率。

注:上表中的化合物1-48分别对应本发明实施例1-48所得化合物。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本发明中的各种铁催化剂理论上都能与氢硅烷形成高活性的铁催化剂物种,从而有利于反应的顺利进行;氢硅烷是反应所必须的促进剂,利用的是其硅氢的还原性,理论上给出的各种氢硅烷都具有一定的还原性,都应能取得类似之效果;氧化剂是促进反应的脱氢循环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醇底物发生反应的化学键是氧-氢键,而其附件的取代基影响的是羟基的电子云密度大小以及反应时的空间位阻大小,即取代基的修饰只是一定程度上影响反应,不对反应的发生起决定作用;醚醇底物发生反应的化学键是杂原子的α-碳-氢键,而其附件的取代基影响的是羟基的电子云密度大小以及反应时的空间位阻大小,即取代基的修饰只是一定程度上影响反应,不对反应的发生起决定作用。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不难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进行变动或修饰得到相应的实施例,例如对于所述的取代基可在本发明范围内进行替换、改变或修饰,均可以实现本发明方法。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宗旨,依据本发明的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修改、修饰或等同与等效的变化,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一种铁催化醇和醚的脱氢交叉偶联反应合成醚的方法专利购买费用说明

专利买卖交易资料

Q:办理专利转让的流程及所需资料

A:专利权人变更需要办理著录项目变更手续,有代理机构的,变更手续应当由代理机构办理。

1:专利变更应当使用专利局统一制作的“著录项目变更申报书”提出。

2:按规定缴纳著录项目变更手续费。

3:同时提交相关证明文件原件。

4:专利权转移的,变更后的专利权人委托新专利代理机构的,应当提交变更后的全体专利申请人签字或者盖章的委托书。

Q:专利著录项目变更费用如何缴交

A:(1)直接到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大厅收费窗口缴纳,(2)通过代办处缴纳,(3)通过邮局或者银行汇款,更多缴纳方式

Q:专利转让变更,多久能出结果

A:著录项目变更请求书递交后,一般1-2个月左右就会收到通知,国家知识产权局会下达《转让手续合格通知书》。

动态评分

0.0

没有评分数据
没有评价数据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复制
用户中心
我的足迹
我的收藏

您的购物车还是空的,您可以

  •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在线留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