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转让平台_买专利_卖专利_中国高校专利技术交易-买卖发明专利上知查网

全部分类
全部分类
一种电子雷管外置抗冲缓震保护结构

一种电子雷管外置抗冲缓震保护结构

IPC分类号 : F42C19/12,F42D5/00

申请号
CN202020382758.7
可选规格
  • 专利类型: 实用新型专利
  • 法律状态: 有权
  • 申请日: 2020-03-23
  • 公开号: 211977722U
  • 公开日: 2020-11-20
  • 主分类号: F42C19/12
  • 专利权人: 山东科技大学 ; 青岛市西海岸轨道交通有限公司 ;

专利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电子雷管外置抗冲缓震保护结构,包括抗冲管、缓震套管、卡口套及管兜,抗冲管为前后两端敞口的刚性管体,缓震套管为前后两端敞口的弹性管体。缓震套管设在抗冲管内部,其后端与缓震套管的后端齐平。卡口套位于抗冲管的后端,其中心位置开设有插孔。插孔的外围具有环形卡槽,抗冲管的后端及缓震套管的后端均位于环形卡槽内,卡口套将两者固定连接在一起。管兜内部具有圆柱形的空腔,其后端与抗冲管的前端相连,管兜的空腔与缓震套管的内腔相通。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抗冲击能力强,缓震效果好,提高了电子雷管的可靠性,避免雷管与抗冲管脱离,拆装方便,制造成本低,能够保持电子雷管的起爆能力。

权利要求

1.一种电子雷管外置抗冲缓震保护结构,包括抗冲管、缓震套管、卡口套及管兜,其特征在于,抗冲管为一段硬质刚性管体,其前后两端均为敞口结构;

缓震套管为一段弹性管体,其前后两端也均为敞口结构;

缓震套管设置在抗冲管的内部,抗冲管的后端与缓震套管的后端齐平;

卡口套位于抗冲管的后端,其中心位置开设有插孔;

插孔的外围具有环形卡槽,抗冲管的后端及缓震套管的后端均位于环形卡槽内,卡口套将两者固定连接在一起;

管兜内部具有圆柱形的空腔,其后端与抗冲管的前端相连,管兜的空腔与缓震套管的内腔相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子雷管外置抗冲缓震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抗冲管为等截面圆管,缓震套管也为等截面圆管,缓震套管与抗冲管同轴布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子雷管外置抗冲缓震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卡口套包括内管体、外管体及环形顶板,内管体和外管体均为圆形等截面直管,内管体位于外管体内部;

环形顶板的外边缘与外管体的后端为一体结构,其内边缘与内管体的后端为一体结构,内管体和外管体之间形成所述环形卡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电子雷管外置抗冲缓震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体的长度大于外管体的长度,内管体的轴线与外管体的轴线重合;

环形顶板的内径等于内管体的内径,内管体的外径大于缓震套管的内径,外管体与抗冲管之间过盈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子雷管外置抗冲缓震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兜的后端,通过连接体与抗冲管的前端相连成一体;

所述管兜包括兜底和多个兜线,兜底上开设有与雷管的聚能穴相对应的中心孔,所有兜线呈环形均匀布置在兜底与连接体之间;

各所述兜线的延伸方向均与中心孔的轴向平行,其前端与兜底的外边缘相连成一体,后端与连接体相连成一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电子雷管外置抗冲缓震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连接体为圆台结构,其内部设置有通孔;

所述连接体的大径端与抗冲管的前端为一体结构,其小径端与各兜线的后端为一体结构;

所述通孔的直径小于抗冲管的内径,在连接体与抗冲管的连接处形成孔肩,所述缓震套管端部贴合在孔肩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子雷管外置抗冲缓震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抗冲管的前端向内侧翻折形成环形内翻边,所述管兜的后端为扩口结构,管兜的扩口端位于抗冲管的内部,且与抗冲管的环形内翻边卡接在一起。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电子雷管外置抗冲缓震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管兜包括端环、兜底及多个兜线,所述端环与兜底正向相对布置,兜底上开设有与雷管的聚能穴相对应的中心孔,所有兜线呈环形均匀布置在端环与兜底之间;

各所述兜线的延伸方向均与中心孔的轴向平行,其后端与端环的内边缘相连成一体,前端与兜底的外边缘相连成一体。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电子雷管外置抗冲缓震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环位于缓震套管与抗冲管的环形内翻边之间,环形内翻边的内径小于端环的外径;

端环的轴线与中心孔的轴线重合,端环的内径大于或等于管兜的内径。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电子雷管外置抗冲缓震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抗冲管是由金属或者硬塑料制成的,缓震套管是由橡胶材料制成的。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爆破器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子雷管外置抗冲缓震保护结构。

背景技术

对于炮孔间距较小的爆破工程,如隧道爆破工程,炮孔间距有时会小于50cm,极端情况下会小于30cm。工程实践表明,在这种工程背景下使用电子雷管,会出现较多的雷管拒爆现象。调查发现,由于相邻炮孔存在设计上的延期时间,先起爆炸药产生的冲击波、高速运动的岩石和强烈的震动会作用在后起爆的电子雷管上,造成电子雷管产生以下两种典型的破坏形式。(1)雷管的外壳、芯片和结构产生了可见的物理破坏,如变形、扭曲。这种破坏形式是由于雷管受到直接的强烈冲击而形成的。由于电子雷管的副装药和主装药的感度较高,当装药部位受到强烈冲击时,一般会产生自爆,因此由于这种破坏形式产生的盲炮,变形部位大多在雷管的非装药部位,如芯片所在部位;对于这种破坏形式,需对雷管的芯片部位采取刚性抗冲措施。(2)雷管外观并未发生可见的物理破坏,即雷管管体受到的直接冲击力并不大,但芯片因受到强烈的爆破震动而出现了功能失效的情况;对于这种破坏形式,需对雷管的芯片部位采取缓冲减震措施。因此,采取综合技术措施对电子雷管的芯片部位加以保护,以降低以上两种破坏形式产生的拒爆现象,是十分必要的。

公告号为CN206352997U,发明创造名称为“抗撞击的电子雷管”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抗撞击的电子雷管。该实用新型通过在芯片和加强帽之间设置套管,对药头进行针对性的保护,以期增强电子雷管的抗撞击性能,提高电子雷管的安全性。该使用新型的套管设置在雷管管壳内部,仅对药头进行针对性的保护,并未对芯片采取保护措施,不能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申请公布号为CN109341445A,发明创造名称为“一种采用金属套管对电子雷管电路进行保护的方法及结构”的中国发明专利提出了一种采用金属套管对电子雷管电路进行保护的结构,其方案采用了电路板外部加上封胶体,同时,将金属管与电子雷管控制模块的其中一个脚线输入端进行连接,实现对电子雷管控制模块进行电磁干扰保护和机械外力保护。该技术方案使用的金属套管占用电子雷管管壳内部空间,限制了电路板的尺寸,增加了雷管的生产工序和制造成本。另外,露天爆破工程、大孔距的地下工程,并不存在因为相邻炮孔间距较小而带来的电子雷管拒爆现象,因此对电子雷管全部施加这种保护也是没有必要的。

申请公布号为CN110440646A,发明创造名称为“一种外套式电子雷管的保护装置及制作方法”的中国发明专利提出了一种外套式电子雷管的保护装置,其所述电子雷管的外侧设有金属套管,电子雷管和金属套管之间设有具有弹性的橡胶,电子雷管的首尾两端与金属套管的首尾两端平齐。该技术方案可以降低爆炸冲击对电子雷管外壳、芯片和内部结构产生物理破坏的几率,降低芯片因为强烈冲击和震动而出现的功能失效的情况。

但是,该专利存在一个重大的缺陷,由于电子雷管的首尾两端与金属套管的首尾两端平齐,这种将电子雷管整体套住的全包型金属套管在保护电子雷管外壳、芯片和内部结构的同时,也严重限制了雷管装药的爆炸作用,大大降低了雷管的起爆能力。当金属套管的厚度和强度足够大时,电子雷管可以得到较好地保护,但雷管的有效起爆能力大大降低。而当减小金属套管的厚度和强度以提高雷管的起爆能力时,电子雷管又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另外,该实用新型对橡胶与管体的结合方式和结合效果要求较高,在装入雷管时,很容易把金属套管中的橡胶层挤出管体之外,从而使橡胶的缓冲保护失效。

公告号为CN210036466U,发明创造名称为“一种采用金属管对电子雷管进行保护的结构”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对电子雷管进行保护的结构,其技术方案包括电子雷管外壳、金属管、电子雷管密封塞、电子控制模块和胶水,所述电子雷管外壳的外侧固定设置有一个金属管。金属管内径与电子雷管外壳外径紧密配合,装配过程中,在电子雷管外壳外壁与金属管内壁之间涂上胶水进行粘接。所述金属管的长度为从电子雷管密封塞位置延伸到雷管电子控制模块的前端面,保证金属管将雷管电子控制模块全部套住。

这种只套住电子控制模块的半包型金属管,虽然解决了全包型金属套管降低雷管起爆能力的问题,但金属管与电子雷管固定粘结在一起,两者之间没有缓冲层,雷管的芯片因强烈震动而极易损坏,出现的功能失效的缺陷。因此,现有技术亟待进一步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电子雷管外置抗冲缓震保护结构,解决以下两方面的问题:(1)全包型金属套管与缓冲层固定不牢,安装过程中电子雷管易脱离金属套管的保护,以及全包型金属套管降低电子雷管起爆能力而导致拒爆的问题。(2)半包型金属管与电子雷管固定粘结在一起,两者之间没有缓冲层,雷管的芯片因强烈震动而出现的功能失效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电子雷管外置抗冲缓震保护结构,包括抗冲管、缓震套管、卡口套及管兜,抗冲管为一段硬质刚性管体,其前后两端均为敞口结构。

缓震套管为一段弹性管体,其前后两端也均为敞口结构。

缓震套管设置在抗冲管的内部,抗冲管的后端与缓震套管的后端齐平。

卡口套位于抗冲管的后端,其中心位置开设有插孔。

插孔的外围具有环形卡槽,抗冲管的后端及缓震套管的后端均位于环形卡槽内,卡口套将两者固定连接在一起。

管兜内部具有圆柱形的空腔,其后端与抗冲管的前端相连,管兜的空腔与缓震套管的内腔相通。

进一步地,抗冲管为等截面圆管,缓震套管也为等截面圆管,缓震套管与抗冲管同轴布置。

进一步地,卡口套包括内管体、外管体及环形顶板,内管体和外管体均为圆形等截面直管,内管体位于外管体内部。

环形顶板的外边缘与外管体的后端为一体结构,其内边缘与内管体的后端为一体结构,内管体和外管体之间形成所述环形卡槽。

进一步地,所述内管体的长度大于外管体的长度,内管体的轴线与外管体的轴线重合。

环形顶板的内径等于内管体的内径,内管体的外径大于缓震套管的内径,外管体与抗冲管之间过盈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管兜的后端,通过连接体与抗冲管的前端相连成一体。

所述管兜包括兜底和多个兜线,兜底上开设有与雷管的聚能穴相对应的中心孔,所有兜线呈环形均匀布置在兜底与连接体之间。

各所述兜线的延伸方向均与中心孔的轴向平行,其前端与兜底的外边缘相连成一体,后端与连接体相连成一体。

进一步地,连接体为圆台结构,其内部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的直径与管兜的内径相等。

所述连接体的大径端与抗冲管的前端为一体结构,其小径端与各兜线的后端为一体结构。

所述通孔的直径小于抗冲管的内径,在连接体与抗冲管的连接处形成孔肩,所述缓震套管端部贴合在孔肩位置。

进一步地,抗冲管的前端向内侧翻折形成环形内翻边,所述管兜的后端为扩口结构,管兜的扩口端位于抗冲管的内部,且与抗冲管的环形内翻边卡接在一起。

进一步地,管兜包括端环、兜底及多个兜线,所述端环与兜底正向相对布置,兜底上开设有与雷管的聚能穴相对应的中心孔,所有兜线呈环形均匀布置在端环与兜底之间。

各所述兜线的延伸方向均与中心孔的轴向平行,其后端与端环的内边缘相连成一体,前端与兜底的外边缘相连成一体。

进一步地,所述端环位于缓震套管与抗冲管的环形内翻边之间,环形内翻边的内径小于端环的外径。

端环的轴线与中心孔的轴线重合,端环的内径大于或等于管兜的内径。

进一步地,抗冲管是由金属制成的,缓震套管是由弹性材料制成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抗冲管局部包裹电子雷管,显著提高电子雷管的芯片的抗冲击能力,缓震套管对电子雷管的芯片起到较好的减震效果,另外,管兜对电子雷管进行限位,避免安装或使用过程中雷管的芯片与脱离抗冲管的保护,拆装方便,制造成本低,管兜保持电子雷管的起爆能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电子雷管外置抗冲缓震保护结构第一种实现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卡口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缓震套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抗冲管、连接体及管兜的组合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电子雷管外置抗冲缓震保护结构第一种实现方式的使用状态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电子雷管外置抗冲缓震保护结构第二种实现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的局部结构示意图,示出的是管兜。

图8是图7示出的管兜A-A视向的结构剖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电子雷管外置抗冲缓震保护结构第二种实现方式的使用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结合图1至图5,一种电子雷管外置抗冲缓震保护结构,包括抗冲管1、缓震套管2、卡口套3及管兜4,抗冲管1为前后两端均为敞口结构的一段硬质刚性管体,抗冲管1是由金属制成的,也可以是由硬质塑料制成的。缓震套管2为一段弹性管体,缓震套管2是由弹性材料制成的,弹性材料为橡胶,缓震套管2的前后两端也均为敞口结构。抗冲管1为等截面圆管,缓震套管2也为等截面圆管。缓震套管2设置在抗冲管1的内部,缓震套管2与抗冲管1同轴布置,抗冲管1的后端与缓震套管2的后端齐平。

卡口套3位于抗冲管1的后端,其中心位置开设有插孔。插孔的外围具有环形卡槽34,环形卡槽34位于插孔的外侧,环形卡槽34的轴线与插孔的轴线重合。抗冲管1的后端及缓震套管2的后端,均位于卡口套3的环形卡槽34内,卡口套3将抗冲管1和位于其内部的缓震套管2固定连接在一起。

卡口套3包括内管体31、外管体32及环形顶板33,环形顶板33的圆孔即为上述的插孔。外管体32和外管体32均为圆形等截面直管,内管体31位于外管体32内部。环形顶板33的外边缘与外管体32的后端为一体结构,其内边缘与内管体31的后端为一体结构,在内管体31和外管体32之间形成所述环形卡槽34,卡口套3可由冲压工艺制作而成。

所述内管体31的长度大于外管体32的长度,内管体31的轴线与外管体32的轴线重合,内管体31的前端伸至外管体32的外部。环形顶板33的内径等于内管体31的内径,内管体31的外径大于缓震套管2的内径,外管体32与抗冲管1之间过盈配合。

所述管兜4位于抗冲管1前端的外部,管兜4的后端通过连接体5与抗冲管1的前端相连成一体。管兜4内部具有圆柱形的空腔,管兜4的空腔与缓震套管2的内腔相通。使用时,可将电子雷管6由卡口套3上的插孔经过缓震套管2的内腔插入到管兜4的空腔内,直至电子雷管的聚能穴端部与管兜的兜底41紧密接触。电子雷管6包括外壳,所述外壳的内部沿其轴线方向由后往前依次布置有卡口塞61、芯片62、副装药63、主装药64,所述芯片62后端连接有脚线65,脚线65穿过卡口塞61伸至电子雷管6的外部。

所述管兜4包括兜底41和多个兜线42,兜底41上开设有与电子雷管5的聚能穴相对应的中心孔43,所有兜线42呈环形均匀布置在兜底41与连接体5之间。各所述兜线42的延伸方向均与中心孔43的轴向平行,其后端与连接体5相连成一体,前端与兜底41的外边缘相连成一体。管兜4空腔的长度大于主装药64沿电子雷管6轴线方向的长度,小于主装药64与副装药63沿电子雷管6轴线方向之和。

连接体5为圆台结构,其内部设置有通孔51,所述通孔51的直径与管兜4的内径相等。所述连接体5的大径端与抗冲管1的前端为一体结构,其小径端与各兜线42的后端为一体结构。所述通孔51的直径小于抗冲管1的内径,在连接体5与抗冲管1的连接处形成孔肩52,所述缓震套管2的后端卡在卡扣套3的环形卡槽34内,其前端卡在孔肩52位置,缓震套管2不会在抗冲管1攒动。

电子雷管6在装入管兜4后,其主装药64位于管兜4的空腔内,副装药63的一部分位于管兜4的空腔内,另一部分位于连接体5的锥孔51内,电子雷管6的芯片62位于缓震套管2内,使用过程中,电子雷管6的芯片62被缓震套管2完全包裹。

实施例1公开的一种电子雷管外置抗冲缓震保护结构的抗冲管1、连接体5及管兜4通过机加工或者注塑工艺制作成一体结构,将缓震套管2插入抗冲管1的内部,至缓震套管2端部与孔肩52接触。再将卡口套3套在抗冲管1的后端,将抗冲管1、缓震套管2固定在一起,电子雷管外置抗冲保护结构装配完成。

使用时,将电子雷管6的聚能穴后端插入卡口套3的插孔内,直至电子雷管6的聚能穴后端到达管兜4的兜底41,管兜4对电子雷管6起到限位的作用。电子雷管6到位后,其芯片位于缓震套管2的内腔,所述脚引线伸出抗冲管1的外部,卡口塞位于内管体31的位置,所述主装药和副装药位于管兜4的位置,在满足限位要求的条件下,兜线42的截面尺寸尽可能小从而使雷管与炸药能够充分接触,在副装药和主装药起爆时,管兜4不会影响电子雷管的起爆能力。

实施例2,结合图2、图3、图6、图7、图8和图9,一种电子雷管外置抗冲缓震保护结构,包括抗冲管1、缓震套管2、卡口套3及管兜4,抗冲管1为前后两端均为敞口结构的一段硬质刚性管体,抗冲管1是由金属制成的,也可以是由硬质塑料制成的。缓震套管2为一段弹性管体,缓震套管2是由弹性材料制成的,弹性材料为橡胶,缓震套管2的前后两端也均为敞口结构。抗冲管1为等截面圆管,缓震套管2也为等截面圆管。缓震套管2设置在抗冲管1的内部,缓震套管2与抗冲管1同轴布置,抗冲管1的后端与缓震套管2的后端齐平。

卡口套3位于抗冲管1的后端,其中心位置开设有插孔。插孔的外围具有环形卡槽34,环形卡槽34位于插孔的外侧,环形卡槽34的轴线与插孔的轴线重合。抗冲管1的后端及缓震套管2的后端,均位于卡口套3环形卡槽34内,卡口套3将抗冲管1和位于其内部的缓震套管2固定连接在一起。

卡口套3包括内管体31、外管体32及环形顶板33,环形顶板33的圆孔即为上述的插孔。外管体32和外管体32均为圆形等截面直管,内管体31位于外管体32内部。环形顶板33的外边缘与外管体32的后端为一体结构,其内边缘与内管体31的后端为一体结构,在内管体31和外管体32之间形成所述环形卡槽34,卡口套3可由冲压工艺制作而成。

所述内管体31的长度大于外管体32的长度,内管体31的轴线与外管体32的轴线重合。环形顶板33的内径等于内管体31的内径,内管体31的外径大于缓震套管2的内径,外管体32与抗冲管1之间过盈配合。

抗冲管1的前端向内侧翻折形成环形内翻边11,所述管兜4的后端向外翻折形成扩口结构,管兜4的扩口端位于抗冲管1的内部,且与抗冲管1的环形内翻边11卡接在一起,在环形内翻边11的限位作用下,管兜4不能从抗冲管1的前端被拉出。

管兜4内部具有圆柱形的空腔,管兜4的空腔与缓震套管2的内腔相通。使用时,可将电子雷管6由卡口套3上的插孔经过缓震套管2的内腔插入到管兜4的空腔内,直至电子雷管的聚能穴端部与管兜的兜底41紧密接触。电子雷管6包括外壳,所述外壳的内部沿其轴线方向由后往前依次布置有卡口塞61、芯片62、副装药63、主装药64,所述芯片62后端连接有脚线65,脚线65穿过卡口塞61伸至电子雷管6的外部。

管兜4包括端环44、兜底41及多个兜线42,所述端环44与兜底41正向相对布置,兜底41上开设有与雷管的聚能穴相对应的中心孔43,所有兜线42呈环形均匀布置在端环44与兜底41之间。各所述兜线42的延伸方向均与中心孔43的轴向平行,其后端与端环44的内边缘相连成一体,前端与兜底41的外边缘相连成一体。管兜4的作用是对插入缓震套管2内的雷管起限位作用,防止其在抗冲管1内移位或外力作用下脱出抗冲管1,导致雷管的芯片滑至抗冲管1的外部。在满足限位要求的条件下,兜线42的截面尺寸尽可能小,从而使雷管与炸药能够充分接触,在副装药和主装药起爆时,管兜4最大限度的减少对电子雷管起爆能力的影响,影响可忽略不计。

所述端环44位于缓震套管2与抗冲管1的环形内翻边11之间,抗冲管1的环形内翻边11的内径小于端环44的外径。端环44的轴线与中心孔43的轴线重合,端环44的内径大于或等于管兜4的内径。所述缓震套管2装入抗冲管1后,缓震套管2的后端卡在卡扣套3的环形卡槽34内,其前端卡在端环44的表面,缓震套管2在端环44的反作用力下,不会在抗冲管1攒动。

实施例2公开的一种电子雷管外置抗冲缓震保护结构的抗冲管1和管兜4为分体式结构,通过机加工或者注塑工艺分别制作。首先,管兜4由抗冲管1的后端插入至其内部,并由抗冲管1的前端穿出,由至管兜4的端环44与抗冲管1的环形内翻边11接触。其次,再将卡口套3套在抗冲管1的后端,将抗冲管1、缓震套管2固定在一起,电子雷管外置抗冲保护结构装配完成。

使用时,将电子雷管6的聚能穴后端插入卡口套3的插孔内,直至电子雷管6的聚能穴后端到达管兜4的兜底41,管兜4对电子雷管6起到限位作用。电子雷管6到位后,所述脚引线伸出抗冲管1的外部,卡口塞位于内管体31的位置,电子雷管6的芯片位于缓震套管2的内腔,缓震套管2起到抗冲击和减振的作用,有效保护芯片避免其受损。所述主装药和副装药位于管兜4的位置,主装药和副装药起爆时,管兜4最大限度降低对雷管起爆能力的影响,影响可忽略不计。

本实用新型中未述及的部分采用或借鉴已有技术即可实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当然,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并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一种电子雷管外置抗冲缓震保护结构专利购买费用说明

专利买卖交易资料

Q:办理专利转让的流程及所需资料

A:专利权人变更需要办理著录项目变更手续,有代理机构的,变更手续应当由代理机构办理。

1:专利变更应当使用专利局统一制作的“著录项目变更申报书”提出。

2:按规定缴纳著录项目变更手续费。

3:同时提交相关证明文件原件。

4:专利权转移的,变更后的专利权人委托新专利代理机构的,应当提交变更后的全体专利申请人签字或者盖章的委托书。

Q:专利著录项目变更费用如何缴交

A:(1)直接到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大厅收费窗口缴纳,(2)通过代办处缴纳,(3)通过邮局或者银行汇款,更多缴纳方式

Q:专利转让变更,多久能出结果

A:著录项目变更请求书递交后,一般1-2个月左右就会收到通知,国家知识产权局会下达《转让手续合格通知书》。

动态评分

0.0

没有评分数据
没有评价数据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复制
用户中心
我的足迹
我的收藏

您的购物车还是空的,您可以

  •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在线留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