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转让平台_买专利_卖专利_中国高校专利技术交易-买卖发明专利上知查网

全部分类
全部分类
三维编织的边线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三维编织的边线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IPC分类号 : D03D41/00,D03D47/27,D03C13/00

申请号
CN201610027031.5
可选规格
  • 专利类型: 发明专利
  • 法律状态: 有权
  • 申请日: 2016-01-15
  • 公开号: 105648639A
  • 公开日: 2016-06-08
  • 主分类号: D03D41/00
  • 专利权人: 宋志峰

专利摘要

一种三维编织的边线装置,包括开口机构、引纬机构、纬线滑动机构与纬线固定机构,使用时,开口机构通过不同综框的上下交错实现经线开口,引纬机构通过引纬杆、引纬钩使纬线前行以穿过经线开口,纬线滑动机构、纬线固定机构对穿过经线开口后的纬线进行牵引以便于后续的编织与打紧,尤其当增设有纬线防带装置时,能够提高竖向推杆、边线杆之间纬线的交接成功率。本设计不仅结构简单、工作效率较高、精控程度较高,而且经线开口效果较好、纬线防带功能较佳、环保性较强。

权利要求

1.一种三维编织的边线装置,包括开口机构(4)与引纬机构(1),所述开口机构(4)包括多个并排布置、且两两相互平行的综框(40),所述综框(40)的侧部沿综框支座(41)上下滑动,综框(40)的内部设置有穿经孔(441),综框(40)的顶部与引纬机构(1)的行程线相平行,且引纬机构(1)的行程线与所述边线装置的水平中轴线(71)相垂直,其特征在于:

所述边线装置还包括纬线滑动机构(2)与纬线固定机构(5),且引纬机构(1)、纬线滑动机构(2)、纬线固定机构(5)的数量都是两个,两个纬线滑动机构(2)以水平中轴线(71)为对称线左右对称设置,两个引纬机构(1)以水平中轴线(71)为对称线左右对称设置,两个引纬机构(1)之间的连接线与引纬机构(1)的行程线相重合,两个纬线固定机构(5)以水平中轴线(71)为对称线左右对称设置,且纬线滑动机构(2)、综框(40)、引纬机构(1)、纬线固定机构(5)的最高高度依次递减;

所述引纬机构(1)包括沿其行程线往复运动的引纬杆(11),该引纬杆(11)的外端与引纬钩(12)相连接,所述纬线滑动机构(2)包括竖向伸缩气缸(21)与竖向推杆(22),所述纬线固定机构(5)包括边线杆(51)与固定气缸(52),所述竖向伸缩气缸(21)沿其重心线与同侧对应的边线杆(51)的重心线之间的垂直连接线(72)往复运动,竖向伸缩气缸(21)的输出端与位于其正下方的竖向推杆(22)的顶端相连接,竖向推杆(22)的底端与边线杆(51)的顶端插入配合,边线杆(51)的底端与固定气缸(52)的顶端相连接,固定气缸(52)的底端与固定支座(53)的顶部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三维编织的边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纬线滑动机构(2)还包括滑动底座(23)、水平滑动气缸(24)与直线导轨(25),所述滑动底座(23)的顶部与水平滑动气缸(24)的底部相连接,水平滑动气缸(24)的输出端与水平推杆(26)的内端相连接,水平推杆(26)的中部与竖向支座(27)的顶部相连接,竖向支座(27)的内侧部与滑动底座(23)内侧部上设置的直线导轨(25)滑动配合,竖向支座(27)的外侧部与竖向伸缩气缸(21)的内侧部相连接,竖向伸缩气缸(21)的输出端与位于其正下方的竖向推杆(22)的顶部相连接,竖向推杆(22)的底部内开设有竖向槽(28)以与边线杆(51)的顶端插入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三维编织的边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纬线滑动机构(2)的间距沿水平中轴线(71)上开口机构(4)至收物口(7)的方向逐减;所述两个纬线滑动机构(2)中,两个竖向伸缩气缸(21)的最大间距大于两个边线杆(51)的间距,两个边线杆(51)的间距大于两个直线导轨(25)的最小间距。

4.一种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三维编织的边线装置的使用方法,该使用方法依次包括开口工序与引纬工序,其特征在于:所述使用方法在引纬工序之后还设置有纬线防带工序;

所述开口工序是指:先在每个综框(40)内的穿经孔(441)上都穿过经线(M),同一个综框(40)内的经线(M)处于同一平面上以形成经线层,经线层的数量与综框(40)的数量一致,经线层之间两两相互平行,再驱动任意两个不同的综框(40)进行上下运动,其所对应的经线层随其所在的综框(40)进行上下运动,当经线层的运行方向为一个向上、一个向下时,两个经线层之间就形成了以供纬线(T)穿过的经线开口(M1);

所述引纬工序是指:先驱动引纬杆(11)沿其行程线前行,再由前行的引纬杆(11)经引纬钩(12)带动纬线(T)前行以穿过上述经线开口(M1),并运行至竖向推杆(22)的正下方时停止前行;

所述纬线防带工序是指:先由竖向伸缩气缸(21)驱动竖向推杆(22)下行以插入引纬钩(12)、纬线(T)之间以使纬线(T)绕在竖向推杆(22)的外侧部上,再驱动引纬杆(11)沿其行程线返回,返回的引纬杆(11)带动引纬钩(12)回位,然后驱动竖向伸缩气缸(21)沿垂直连接线(72)向边线杆(51)前行,同时,竖向推杆(22)带动其外侧部缠绕的纬线(T)前行,直至竖向推杆(22)的底端位于边线杆(51)的正上方时为止,再由固定气缸(52)驱动边线杆(51)上行以插入竖向推杆(22)的内部,当边线杆(51)的顶端高于纬线(T)时停止上行,然后竖向伸缩气缸(21)驱动竖向推杆(22)上行回位以将纬线(T)留下并缠绕于边线杆(51)顶端的外侧部,最后驱动竖向伸缩气缸(21)沿垂直连接线(72)回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三维编织的边线装置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边线装置还包括两个纬线防带机构(3),两个纬线防带机构(3)以水平中轴线(71)为对称线左右对称设置,每个纬线防带机构(3)都包括防带线(31)、防带滚轮(32)与配重块(33),防带线(31)的一端绕防带滚轮(32)后与配重块(33)的顶部相连接,防带滚轮(32)的中部与防带支座(34)相连接,防带线(31)的另一端与固定框架(35)相连接,防带线(31)上位于防带滚轮(32)、配重块(33)之间的部位与其重心线相重合,防带线(31)上位于防带滚轮(32)、固定框架(35)之间的部位与水平中轴线(71)相平行,且防带线(31)上位于防带滚轮(32)、固定框架(35)之间的部位与竖向推杆(22)、边线杆(51)交接时竖向推杆(22)的外侧部相切设置;

所述纬线防带工序中,所述竖向推杆(22)上行回位以将纬线(T)留下并绕于边线杆(51)顶端的外侧部是指:先将与竖向推杆(22)外侧部相切的防带线(31)绷紧以使其紧贴在竖向推杆(22)外侧部上,再驱动竖向推杆(22)上行,缠绕于竖向推杆(22)外侧部的纬线(T)也随其上行,此时,防带线(31)对纬线(T)阻挡以使纬线(T)、竖向推杆(22)相脱离,竖向推杆(22)继续上行,脱离后的纬线(T)下落并缠绕于边线杆(51)顶端的外侧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三维编织的边线装置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纬机构(1)还包括引纬气缸(13)、引纬探片(14)、前光电传感器(15)与后光电传感器(16),所述引纬杆(11)的内端与引纬杆座(17)相连接,引纬杆座(17)的底部与引纬气缸(13)的顶部相连接,引纬气缸(13)的底部与引纬滑块(18)相连接,引纬滑块(18)沿嵌入其内部的引纬导轨(181)滑动配合,引纬气缸(13)的中部贯穿有气缸推杆(131),该气缸推杆(131)的两端分别与引纬固定座(19)的顶部相连接,引纬固定座(19)的侧部设置有前光电传感器(15)、后光电传感器(16)以与引纬探片(14)的底端接触配合,引纬探片(14)的顶端与引纬杆座(17)的外侧部相连接;

所述引纬工序中,所述引纬杆(11)经引纬钩(12)带动纬线(T)前行以穿过上述经线开口(M1),并运行至竖向推杆(22)的正下方时停止前行是指:在引纬杆(11)经引纬钩(12)带动纬线(T)前行的过程中,引纬探片(14)脱离与后光电传感器(16)的接触以一并前行,直至引纬探片(14)插入前光电传感器(15)的内部进行接触时,引纬杆(11)运行至竖向推杆(22)的正下方,并停止前行。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三维编织的边线装置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引纬钩(12)包括两个以引纬杆(11)为对称线对称设置的内叉片(121)、外叉片(122),所述内叉片(121)、外叉片(122)的结构一致,均包括片体(123)与U型叉口(124),片体(123)的一端与引纬杆(11)相连接,片体(123)的另一端与U型叉口(124)的闭口端相连接,U型叉口(124)的开口端朝外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三维编织的边线装置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综框(40)包括上框梁(42)、下框梁(43)及位于两者之间的多根穿经片(44),且多根穿经片(44)之间两两相互平行;所述上框梁(42)、下框梁(43)相互平行,上框梁(42)的底面与所有穿经片(44)的顶端垂直连接,所有穿经片(44)的底端与下框梁(43)的顶面垂直连接,每根穿经片(44)的中部都开设有一个穿经孔(441),连接所有穿经孔(441)的圆心所形成的水平线与上框梁(42)、下框梁(43)相平行;所述上框梁(42)的顶面的正中部位与提升装置相连接,下框梁(43)的底面的正中部位与弹簧(45)的顶端相连接,弹簧(45)的底端与弹簧座(451)相连接,且弹簧(45)的伸缩行程线与综框(40)的中轴线重合于同一条纵线上;

所述开口工序中,所述驱动任意两个不同的综框(40)进行上下运动是指:在提升装置、弹簧(45)的作用下,驱动综框(40)进行上下运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三维编织的边线装置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提升装置包括气缸支架(46)及其上沿纵向依次上下设置的多个并排的开口气缸(461),对称气缸支架(47)及其上沿纵向依次上下设置的多个并排的对称开口气缸(471),及滚轮支撑板(48),所述对称气缸支架(47)以滚轮支撑板(48)的中轴线为对称线与气缸支架(46)左右对称设置,所述对称开口气缸(471)以滚轮支撑板(48)的中轴线为对称线与开口气缸(461)左右对称设置;所述滚轮支撑板(48)上开设有多个滚轮孔位(491)与多个对称滚轮孔位(492),所述多个滚轮孔位(491)在滚轮支撑板(48)顶部、底部之间的支撑板面(483)上依次排列成左孔斜线(481),所述多个对称滚轮孔位(492)在支撑板面(483)上依次排列成右孔斜线(482),且左孔斜线(481)以滚轮支撑板(48)的中轴线为对称线与右孔斜线(482)左右对称设置;

所述开口气缸(461)或对称开口气缸(471)的输出端与同轴的推杆(462)的一端相连接,推杆(462)的另一端与钢丝绳(463)的一端相连接,钢丝绳(463)的另一端绕滚轮(49)之后与上框梁(42)的顶面的正中部位相连接,钢丝绳(463)上位于推杆(462)、滚轮(49)之间的部位与钢丝绳(463)上位于滚轮(49)、上框梁(42)之间的部位相互垂直,钢丝绳(463)上位于推杆(462)、滚轮(49)之间的部位与弹簧(45)的伸缩行程线相垂直,钢丝绳(463)上位于滚轮(49)、上框梁(42)之间的部位与弹簧(45)的伸缩行程线重合于同一条纵线上,且滚轮(49)的中部与滚轮孔位(491)或对称滚轮孔位(492)相连接。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三维编织设备,属于纺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三维编织的边线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具体适用于精简设备结构,提高工作效率。

背景技术

在现代纺织机械中,编织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服、床上用品以及其他布料都离不开编织机。在编织机的发展过程中,二维编织机应用范围广泛,应用到纺织行业中的各个领域。随着科技的发展,二维织机不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出现了三维织机,三维织机的出现使得织物不再局限于二维平面织物,其不仅有X、Y轴纱线,还有垂直于X、Y轴平面的Z轴纱线,其中,X轴纱线又叫纬线,编织时,纬线通过引纬机构穿过开口机构所形成的经线开口以与经线进行编织。但现有编织设备的结构比较复杂,不仅操作难度较高,而且自动化程度较低,工作效率不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结构复杂、工作效率较低的缺陷与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工作效率较高的三维编织的边线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三维编织的边线装置,包括开口机构与引纬机构,所述开口机构包括多个并排布置、且两两相互平行的综框,所述综框的侧部沿综框支座上下滑动,综框的内部设置有穿经孔,综框的顶部与引纬机构的行程线相平行,且引纬机构的行程线与所述边线装置的水平中轴线相垂直;

所述边线装置还包括纬线滑动机构与纬线固定机构,且引纬机构、纬线滑动机构、纬线固定机构的数量都是两个,两个纬线滑动机构以水平中轴线为对称线左右对称设置,两个引纬机构以水平中轴线为对称线左右对称设置,两个引纬机构之间的连接线与引纬机构的行程线相重合,两个纬线固定机构以水平中轴线为对称线左右对称设置,且纬线滑动机构、综框、引纬机构、纬线固定机构的最高高度依次递减;

所述引纬机构包括沿其行程线往复运动的引纬杆,该引纬杆的外端与引纬钩相连接,所述纬线滑动机构包括竖向伸缩气缸与竖向推杆,所述纬线固定机构包括边线杆与固定气缸,所述竖向伸缩气缸沿其重心线与同侧对应的边线杆的重心线之间的垂直连接线往复运动,竖向伸缩气缸的输出端与位于其正下方的竖向推杆的顶端相连接,竖向推杆的底端与边线杆的顶端插入配合,边线杆的底端与固定气缸的顶端相连接,固定气缸的底端与固定支座的顶部相连接。

所述纬线滑动机构还包括滑动底座、水平滑动气缸与直线导轨,所述滑动底座的顶部与水平滑动气缸的底部相连接,水平滑动气缸的输出端与水平推杆的内端相连接,水平推杆的中部与竖向支座的顶部相连接,竖向支座的内侧部与滑动底座内侧部上设置的直线导轨滑动配合,竖向支座的外侧部与竖向伸缩气缸的内侧部相连接,竖向伸缩气缸的输出端与位于其正下方的竖向推杆的顶部相连接,竖向推杆的底部内开设有竖向槽以与边线杆的顶端插入配合。

所述两个纬线滑动机构的间距沿水平中轴线上开口机构至收物口的方向逐减;所述两个纬线滑动机构中,两个竖向伸缩气缸的最大间距大于两个边线杆的间距,两个边线杆的间距大于两个直线导轨的最小间距。

一种上述三维编织的边线装置的使用方法,该使用方法依次包括开口工序与引纬工序;所述使用方法在引纬工序之后还设置有纬线防带工序;

所述开口工序是指:先在每个综框内的穿经孔上都穿过经线,同一个综框内的经线处于同一平面上以形成经线层,经线层的数量与综框的数量一致,经线层之间两两相互平行,再驱动任意两个不同的综框进行上下运动,其所对应的经线层随其所在的综框进行上下运动,当经线层的运行方向为一个向上、一个向下时,两个经线层之间就形成了以供纬线穿过的经线开口;

所述引纬工序是指:先驱动引纬杆沿其行程线前行,再由前行的引纬杆经引纬钩带动纬线前行以穿过上述经线开口,并运行至竖向推杆的正下方时停止前行;

所述纬线防带工序是指:先由竖向伸缩气缸驱动竖向推杆下行以插入引纬钩、纬线之间以使纬线绕在竖向推杆的外侧部上,再驱动引纬杆沿其行程线返回,返回的引纬杆带动引纬钩回位,然后驱动竖向伸缩气缸沿垂直连接线向边线杆前行,同时,竖向推杆带动其外侧部缠绕的纬线前行,直至竖向推杆的底端位于边线杆的正上方时为止,再由固定气缸驱动边线杆上行以插入竖向推杆的内部,当边线杆的顶端高于纬线时停止上行,然后竖向伸缩气缸驱动竖向推杆上行回位以将纬线留下并缠绕于边线杆顶端的外侧部,最后驱动竖向伸缩气缸沿垂直连接线回位。

所述边线装置还包括两个纬线防带机构,两个纬线防带机构以水平中轴线为对称线左右对称设置,每个纬线防带机构都包括防带线、防带滚轮与配重块,防带线的一端绕防带滚轮后与配重块的顶部相连接,防带滚轮的中部与防带支座相连接,防带线的另一端与固定框架相连接,防带线上位于防带滚轮、配重块之间的部位与其重心线相重合,防带线上位于防带滚轮、固定框架之间的部位与水平中轴线相平行,且防带线上位于防带滚轮、固定框架之间的部位与竖向推杆、边线杆交接时竖向推杆的外侧部相切设置;

所述纬线防带工序中,所述竖向推杆上行回位以将纬线留下并绕于边线杆顶端的外侧部是指:先将与竖向推杆外侧部相切的防带线绷紧以使其紧贴在竖向推杆外侧部上,再驱动竖向推杆上行,缠绕于竖向推杆外侧部的纬线也随其上行,此时,防带线对纬线阻挡以使纬线、竖向推杆相脱离,竖向推杆继续上行,脱离后的纬线下落并缠绕于边线杆顶端的外侧部。

所述引纬机构还包括引纬气缸、引纬探片、前光电传感器与后光电传感器,所述引纬杆的内端与引纬杆座相连接,引纬杆座的底部与引纬气缸的顶部相连接,引纬气缸的底部与引纬滑块相连接,引纬滑块沿嵌入其内部的引纬导轨滑动配合,引纬气缸的中部贯穿有气缸推杆,该气缸推杆的两端分别与引纬固定座的顶部相连接,引纬固定座的侧部设置有前光电传感器、后光电传感器以与引纬探片的底端接触配合,引纬探片的顶端与引纬杆座的外侧部相连接;

所述引纬工序中,所述引纬杆经引纬钩带动纬线前行以穿过上述经线开口,并运行至竖向推杆的正下方时停止前行是指:在引纬杆经引纬钩带动纬线前行的过程中,引纬探片脱离与后光电传感器的接触以一并前行,直至引纬探片插入前光电传感器的内部进行接触时,引纬杆运行至竖向推杆的正下方,并停止前行。

所述引纬钩包括两个以引纬杆为对称线对称设置的内叉片、外叉片,所述内叉片、外叉片的结构一致,均包括片体与U型叉口,片体的一端与引纬杆相连接,片体的另一端与U型叉口的闭口端相连接,U型叉口的开口端朝外设置。

所述综框包括上框梁、下框梁位于两者之间的多根穿经片,且多根穿经片之间两两相互平行;所述上框梁、下框梁相互平行,上框梁的底面与所有穿经片的顶端垂直连接,所有穿经片的底端与下框梁的顶面垂直连接,每根穿经片的中部都开设有一个穿经孔,连接所有穿经孔的圆心所形成的水平线与上框梁、下框梁相平行;所述上框梁的顶面的正中部位与提升装置相连接,下框梁的底面的正中部位与弹簧的顶端相连接,弹簧的底端与弹簧座相连接,且弹簧的伸缩行程线与综框的中轴线重合于同一条纵线上;

所述开口工序中,所述驱动任意两个不同的综框进行上下运动是指:在提升装置、弹簧的作用下,驱动综框进行上下运动。

所述提升装置包括气缸支架及其上沿纵向依次上下设置的多个并排的开口气缸,对称气缸支架及其上沿纵向依次上下设置的多个并排的对称开口气缸,及滚轮支撑板,所述对称气缸支架以滚轮支撑板的中轴线为对称线与气缸支架左右对称设置,所述对称开口气缸以滚轮支撑板的中轴线为对称线与开口气缸左右对称设置;所述滚轮支撑板上开设有多个滚轮孔位与多个对称滚轮孔位,所述多个滚轮孔位在滚轮支撑板顶部、底部之间的支撑板面上依次排列成左孔斜线,所述多个对称滚轮孔位在支撑板面上依次排列成右孔斜线,且左孔斜线以滚轮支撑板的中轴线为对称线与右孔斜线左右对称设置;

所述开口气缸或对称开口气缸的输出端与同轴的推杆的一端相连接,推杆的另一端与钢丝绳的一端相连接,钢丝绳的另一端绕滚轮之后与上框梁的顶面的正中部位相连接,钢丝绳上位于推杆、滚轮之间的部位与钢丝绳上位于滚轮、上框梁之间的部位相互垂直,钢丝绳上位于推杆、滚轮之间的部位与弹簧的伸缩行程线相垂直,钢丝绳上位于滚轮、上框梁之间的部位与弹簧的伸缩行程线重合于同一条纵线上,且滚轮的中部与滚轮孔位或对称滚轮孔位相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三维编织的边线装置及其使用方法中,整体设备包括开口机构、引纬机构、纬线滑动机构、纬线固定机构,使用时,开口机构实现经线开口,引纬机构实现纬线与经线开口的相交,纬线滑动机构、纬线固定机构对相交后的纬线进行牵引以便于后续的打紧,不仅结构数量较少,结构简单,而且布局清晰,多个装置之间衔接流畅,配合无误,全程实现自动化操作,大大降低了操作难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因此,本发明不仅结构简单,而且工作效率较高。

2、本发明三维编织的边线装置及其使用方法中,增设有两个纬线防带机构以对竖向推杆将纬线传递给边线杆的交接过程进行辅助,只需一根绷紧的防带线即可防止纬线被竖向推杆带走,利于竖向推杆、边线杆交接的顺利进行,使得纬线顺利的缠绕于边线杆上,便于后续打纬的进行。因此,本发明的纬线防带功能较强,利于后续打纬的进行。

3、本发明三维编织的边线装置及其使用方法中,所述纬线滑动机构中,竖向推杆的上下往复运动由竖向伸缩气缸负责,而竖向伸缩气缸的前后往复运动由水平滑动气缸负责;所述引纬机构中,引纬杆的前后往复运动由引纬气缸负责;所述纬线固定机构中,边线杆的上下往复运动由固定气缸负责。由此可见,本发明中所有设备的前后或上下往复运动都由对应的气缸控制,不仅控制的精确度较强,而且控制时不会产生废弃物,导致操作环境的污染,如油或电的污染,环保性较强。因此,本发明不仅精控程度较高,而且环保性较强。

4、本发明三维编织的边线装置及其使用方法中,所述开口机构包括多个并排设置、且两两相互平行的综框,每个综框包括上框梁、下框梁及位于两者之间的多根穿经片,每根穿经片的中部都开设有一个穿经孔,上框梁的顶面与提升装置相连接,下框梁的底面的正中部位与弹簧的顶端相连接,弹簧的底端与弹簧座相连接,且弹簧的伸缩行程线与综框的中轴线重合于同一条纵线上,使用时,将经线穿过穿经孔以在每个综框内形成经线层,经线层的数量与综框的数量一致,再通过提升装置、弹簧的作用使综框进行上下运动以带动其对应的经线层上下运动,从而形成大小不同的经线开口以便于后续引纬的进行,且整体操作由提升装置、弹簧自动进行,无需手动,工作效率很高。因此,本发明不仅开口大小可控,而且工作效率较高。

5、本发明三维编织的边线装置及其使用方法中,所述开口机构中的提升装置包括对称设置的开口气缸、对称开口气缸,对称设置于滚轮支撑板上的滚轮孔位、对称滚轮孔位,及滚轮,使用时,由开口气缸或对称开口气缸经推杆、钢丝绳、滚轮对综框进行提升操作,不仅操作难度较低,实现了自动化操作,而且缩小了提升装置的操作空间,更关键的在于通过对称的两种气缸的选择、通过对称的两种孔位的选择,以及孔位之间的间距调整、排列成线的线斜率的调整,对经线开口的效果进行多种类多程度的调整,可控性较强,利于取得最佳的经线开口效果。因此,本发明的可控性较强,经线开口效果较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旋转180度后的俯视图。

图3是图2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4是图2中A–A方向的剖视图。

图5是图2的右视图。

图6是图2中引纬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4中综框与提升装置的连接示意图。

图8是图7中综框的右视图。

图9是图7中滚轮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竖向推杆底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经线开口的操作示意图。

图12是竖向推杆、引纬杆交接纬线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13是竖向推杆、边线杆交接纬线时的俯视示意图。

图中:引纬机构1、引纬杆11、引纬钩12、内叉片121、外叉片122、片体123、U型叉口124、引纬气缸13、气缸推杆131、引纬探片14、前光电传感器15、后光电传感器16、引纬杆座17、引纬滑块18、引纬导轨181、引纬固定座19、纬线滑动机构2、竖向伸缩气缸21、竖向推杆22、滑动底座23、水平滑动气缸24、直线导轨25、水平推杆26、竖向支座27、竖向槽28、纬线防带机构3、防带线31、防带滚轮32、配重块33、防带支座34、固定框架35、开口机构4、综框40、综框支座41、上框梁42、下框梁43、穿经片44、穿经孔441、弹簧45、弹簧座451、气缸支架46、开口气缸461、推杆462、钢丝绳463、对称气缸支架47、对称开口气缸471、滚轮支撑板48、左孔斜线481、右孔斜线482、滚轮49、滚轮孔位491、对称滚轮孔位492、纬线固定机构5、边线杆51、固定气缸52、固定支座53、收物口7、水平中轴线71、垂直连接线72、织物73、成品织物74、经线M、经线开口M1、纬线T。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参见图1–图13,一种三维编织的边线装置,包括开口机构4与引纬机构1,所述开口机构4包括多个并排布置、且两两相互平行的综框40,所述综框40的侧部沿综框支座41上下滑动,综框40的内部设置有穿经孔441,综框40的顶部与引纬机构1的行程线相平行,且引纬机构1的行程线与所述边线装置的水平中轴线71相垂直;

所述边线装置还包括纬线滑动机构2与纬线固定机构5,且引纬机构1、纬线滑动机构2、纬线固定机构5的数量都是两个,两个纬线滑动机构2以水平中轴线71为对称线左右对称设置,两个引纬机构1以水平中轴线71为对称线左右对称设置,两个引纬机构1之间的连接线与引纬机构1的行程线相重合,两个纬线固定机构5以水平中轴线71为对称线左右对称设置,且纬线滑动机构2、综框40、引纬机构1、纬线固定机构5的最高高度依次递减;

所述引纬机构1包括沿其行程线往复运动的引纬杆11,该引纬杆11的外端与引纬钩12相连接,所述纬线滑动机构2包括竖向伸缩气缸21与竖向推杆22,所述纬线固定机构5包括边线杆51与固定气缸52,所述竖向伸缩气缸21沿其重心线与同侧对应的边线杆51的重心线之间的垂直连接线72往复运动,竖向伸缩气缸21的输出端与位于其正下方的竖向推杆22的顶端相连接,竖向推杆22的底端与边线杆51的顶端插入配合,边线杆51的底端与固定气缸52的顶端相连接,固定气缸52的底端与固定支座53的顶部相连接。

所述纬线滑动机构2还包括滑动底座23、水平滑动气缸24与直线导轨25,所述滑动底座23的顶部与水平滑动气缸24的底部相连接,水平滑动气缸24的输出端与水平推杆26的内端相连接,水平推杆26的中部与竖向支座27的顶部相连接,竖向支座27的内侧部与滑动底座23内侧部上设置的直线导轨25滑动配合,竖向支座27的外侧部与竖向伸缩气缸21的内侧部相连接,竖向伸缩气缸21的输出端与位于其正下方的竖向推杆22的顶部相连接,竖向推杆22的底部内开设有竖向槽28以与边线杆51的顶端插入配合。

所述两个纬线滑动机构2的间距沿水平中轴线71上开口机构4至收物口7的方向逐减;所述两个纬线滑动机构2中,两个竖向伸缩气缸21的最大间距大于两个边线杆51的间距,两个边线杆51的间距大于两个直线导轨25的最小间距。

一种上述三维编织的边线装置的使用方法,该使用方法依次包括开口工序、引纬工序、纬线防带工序;

所述开口工序是指:先在每个综框40内的穿经孔441上都穿过经线M,同一个综框40内的经线M处于同一平面上以形成经线层,经线层的数量与综框40的数量一致,经线层之间两两相互平行,再驱动任意两个不同的综框40进行上下运动,其所对应的经线层随其所在的综框40进行上下运动,当经线层的运行方向为一个向上、一个向下时,两个经线层之间就形成了以供纬线T穿过的经线开口M1;

所述引纬工序是指:先驱动引纬杆11沿其行程线前行,再由前行的引纬杆11经引纬钩12带动纬线T前行以穿过上述经线开口M1,并运行至竖向推杆22的正下方时停止前行;

所述纬线防带工序是指:先由竖向伸缩气缸21驱动竖向推杆22下行以插入引纬钩12、纬线T之间以使纬线T绕在竖向推杆22的外侧部上,再驱动引纬杆11沿其行程线返回,返回的引纬杆11带动引纬钩12回位,然后驱动竖向伸缩气缸21沿垂直连接线72向边线杆51前行,同时,竖向推杆22带动其外侧部缠绕的纬线T前行,直至竖向推杆22的底端位于边线杆51的正上方时为止,再由固定气缸52驱动边线杆51上行以插入竖向推杆22的内部,当边线杆51的顶端高于纬线T时停止上行,然后竖向伸缩气缸21驱动竖向推杆22上行回位以将纬线T留下并缠绕于边线杆51顶端的外侧部,最后驱动竖向伸缩气缸21沿垂直连接线72回位。

所述边线装置还包括两个纬线防带机构3,两个纬线防带机构3以水平中轴线71为对称线左右对称设置,每个纬线防带机构3都包括防带线31、防带滚轮32与配重块33,防带线31的一端绕防带滚轮32后与配重块33的顶部相连接,防带滚轮32的中部与防带支座34相连接,防带线31的另一端与固定框架35相连接,防带线31上位于防带滚轮32、配重块33之间的部位与其重心线相重合,防带线31上位于防带滚轮32、固定框架35之间的部位与水平中轴线71相平行,且防带线31上位于防带滚轮32、固定框架35之间的部位与竖向推杆22、边线杆51交接时竖向推杆22的外侧部相切设置;

所述纬线防带工序中,所述竖向推杆22上行回位以将纬线T留下并绕于边线杆51顶端的外侧部是指:先将与竖向推杆22外侧部相切的防带线31绷紧以使其紧贴在竖向推杆22外侧部上,再驱动竖向推杆22上行,缠绕于竖向推杆22外侧部的纬线T也随其上行,此时,防带线31对纬线T阻挡以使纬线T、竖向推杆22相脱离,竖向推杆22继续上行,脱离后的纬线T下落并缠绕于边线杆51顶端的外侧部。

所述引纬机构1还包括引纬气缸13、引纬探片14、前光电传感器15与后光电传感器16,所述引纬杆11的内端与引纬杆座17相连接,引纬杆座17的底部与引纬气缸13的顶部相连接,引纬气缸13的底部与引纬滑块18相连接,引纬滑块18沿嵌入其内部的引纬导轨181滑动配合,引纬气缸13的中部贯穿有气缸推杆131,该气缸推杆131的两端分别与引纬固定座19的顶部相连接,引纬固定座19的侧部设置有前光电传感器15、后光电传感器16以与引纬探片14的底端接触配合,引纬探片14的顶端与引纬杆座17的外侧部相连接;

所述引纬工序中,所述引纬杆11经引纬钩12带动纬线T前行以穿过上述经线开口M1,并运行至竖向推杆22的正下方时停止前行是指:在引纬杆11经引纬钩12带动纬线T前行的过程中,引纬探片14脱离与后光电传感器16的接触以一并前行,直至引纬探片14插入前光电传感器15的内部进行接触时,引纬杆11运行至竖向推杆22的正下方,并停止前行。

所述引纬钩12包括两个以引纬杆11为对称线对称设置的内叉片121、外叉片122,所述内叉片121、外叉片122的结构一致,均包括片体123与U型叉口124,片体123的一端与引纬杆11相连接,片体123的另一端与U型叉口124的闭口端相连接,U型叉口124的开口端朝外设置。

所述综框40包括上框梁42、下框梁43及位于两者之间的多根穿经片44,且多根穿经片44之间两两相互平行;所述上框梁42、下框梁43相互平行,上框梁42的底面与所有穿经片44的顶端垂直连接,所有穿经片44的底端与下框梁43的顶面垂直连接,每根穿经片44的中部都开设有一个穿经孔441,连接所有穿经孔441的圆心所形成的水平线与上框梁42、下框梁43相平行;所述上框梁42的顶面的正中部位与提升装置相连接,下框梁43的底面的正中部位与弹簧45的顶端相连接,弹簧45的底端与弹簧座451相连接,且弹簧45的伸缩行程线与综框40的中轴线重合于同一条纵线上;

所述开口工序中,所述驱动任意两个不同的综框40进行上下运动是指:在提升装置、弹簧45的作用下,驱动综框40进行上下运动。

所述提升装置包括气缸支架46及其上沿纵向依次上下设置的多个并排的开口气缸461,对称气缸支架47及其上沿纵向依次上下设置的多个并排的对称开口气缸471,及滚轮支撑板48,所述对称气缸支架47以滚轮支撑板48的中轴线为对称线与气缸支架46左右对称设置,所述对称开口气缸471以滚轮支撑板48的中轴线为对称线与开口气缸461左右对称设置;所述滚轮支撑板48上开设有多个滚轮孔位491与多个对称滚轮孔位492,所述多个滚轮孔位491在滚轮支撑板48顶部、底部之间的支撑板面483上依次排列成左孔斜线481,所述多个对称滚轮孔位492在支撑板面483上依次排列成右孔斜线482,且左孔斜线481以滚轮支撑板48的中轴线为对称线与右孔斜线482左右对称设置;

所述开口气缸461或对称开口气缸471的输出端与同轴的推杆462的一端相连接,推杆462的另一端与钢丝绳463的一端相连接,钢丝绳463的另一端绕滚轮49之后与上框梁42的顶面的正中部位相连接,钢丝绳463上位于推杆462、滚轮49之间的部位与钢丝绳463上位于滚轮49、上框梁42之间的部位相互垂直,钢丝绳463上位于推杆462、滚轮49之间的部位与弹簧45的伸缩行程线相垂直,钢丝绳463上位于滚轮49、上框梁42之间的部位与弹簧45的伸缩行程线重合于同一条纵线上,且滚轮49的中部与滚轮孔位491或对称滚轮孔位492相连接。

本发明的原理说明如下:

参见图12,该图是竖向推杆、引纬杆交接纬线时的操作示意图,由图可见,引纬杆前端连接的引纬钩将纬线叉顶在远离引纬杆的一端,此时,纬线、引纬杆之间就存在空隙,待竖向推杆下行以插入该空隙后,竖向推杆正好隔在纬线、引纬杆之间,再退回引纬杆便能将纬线留给竖向推杆阻挡,从而将纬线缠绕于竖向推杆的外侧部。

参见图13,该图是竖向推杆、边线杆交接纬线时的操作示意图,由图可见,边线杆的顶端已经插入竖向推杆底部的竖向槽内,具体插入方式可参见图10,同时,竖向推杆的外侧部与绷紧的防带线相切,当竖向推杆上行时,其外侧部势必会通过摩擦力带着纬线一并上行,此时,防带线就会对上行的纬线起阻挡作用以将其从竖向推杆的外侧部上刮下来,实现纬线、竖向推杆的脱离,失去竖向推杆阻挡的纬线在回弹的过程中被边线杆阻挡并缠绕于边线杆的外部,此时,即可完成竖向推杆、边线杆对纬线的交接。

实施例1:

参见图1–图13,一种三维编织的边线装置,包括引纬机构1、纬线滑动机构2、开口机构4、纬线固定机构5,引纬机构1、纬线滑动机构2、纬线固定机构5的数量都是两个,两个纬线滑动机构2以水平中轴线71为对称线左右对称设置,两个引纬机构1以水平中轴线71为对称线左右对称设置,两个引纬机构1之间的连接线与引纬机构1的行程线相重合,两个纬线固定机构5以水平中轴线71为对称线左右对称设置;所述开口机构4包括多个并排布置、且两两相互平行的综框40,所述综框40的侧部沿综框支座41上下滑动,综框40的内部设置有穿经孔441,综框40的顶部与引纬机构1的行程线相平行,引纬机构1的行程线与所述边线装置的水平中轴线71相垂直,且纬线滑动机构2、综框40、引纬机构1、纬线固定机构5的最高高度依次递减;所述引纬机构1包括沿其行程线往复运动的引纬杆11,该引纬杆11的外端与引纬钩12相连接,所述纬线滑动机构2包括竖向伸缩气缸21与竖向推杆22,所述纬线固定机构5包括边线杆51与固定气缸52,所述竖向伸缩气缸21沿其重心线与同侧对应的边线杆51的重心线之间的垂直连接线72往复运动,竖向伸缩气缸21的输出端与位于其正下方的竖向推杆22的顶端相连接,竖向推杆22的底端与边线杆51的顶端插入配合,边线杆51的底端与固定气缸52的顶端相连接,固定气缸52的底端与固定支座53的顶部相连接。

一种上述三维编织的边线装置的使用方法,该使用方法依次包括开口工序、引纬工序、纬线防带工序;

所述开口工序是指:先在每个综框40内的穿经孔441上都穿过经线M,同一个综框40内的经线M处于同一平面上以形成经线层,经线层的数量与综框40的数量一致,经线层之间两两相互平行,再驱动任意两个不同的综框40进行上下运动,其所对应的经线层随其所在的综框40进行上下运动,当经线层的运行方向为一个向上、一个向下时,两个经线层之间就形成了以供纬线T穿过的经线开口M1;

所述引纬工序是指:先驱动引纬杆11沿其行程线前行,再由前行的引纬杆11经引纬钩12带动纬线T前行以穿过上述经线开口M1,并运行至竖向推杆22的正下方时停止前行;

所述纬线防带工序是指:先由竖向伸缩气缸21驱动竖向推杆22下行以插入引纬钩12、纬线T之间以使纬线T绕在竖向推杆22的外侧部上,再驱动引纬杆11沿其行程线返回,返回的引纬杆11带动引纬钩12回位,然后驱动竖向伸缩气缸21沿垂直连接线72向边线杆51前行,同时,竖向推杆22带动其外侧部缠绕的纬线T前行,直至竖向推杆22的底端位于边线杆51的正上方时为止,再由固定气缸52驱动边线杆51上行以插入竖向推杆22的内部,当边线杆51的顶端高于纬线T时停止上行,然后竖向伸缩气缸21驱动竖向推杆22上行回位以将纬线T留下并缠绕于边线杆51顶端的外侧部,最后驱动竖向伸缩气缸21沿垂直连接线72回位。

实施例2:

基本内容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

所述纬线滑动机构2还包括滑动底座23、水平滑动气缸24与直线导轨25,所述滑动底座23的顶部与水平滑动气缸24的底部相连接,水平滑动气缸24的输出端与水平推杆26的内端相连接,水平推杆26的中部与竖向支座27的顶部相连接,竖向支座27的内侧部与滑动底座23内侧部上设置的直线导轨25滑动配合,竖向支座27的外侧部与竖向伸缩气缸21的内侧部相连接,竖向伸缩气缸21的输出端与位于其正下方的竖向推杆22的顶部相连接,竖向推杆22的底部内开设有竖向槽28以与边线杆51的顶端插入配合。所述两个纬线滑动机构2的间距沿水平中轴线71上开口机构4至收物口7的方向逐减;所述两个纬线滑动机构2中,两个竖向伸缩气缸21的最大间距大于两个边线杆51的间距,两个边线杆51的间距大于两个直线导轨25的最小间距。

实施例3:

基本内容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

所述边线装置还包括两个纬线防带机构3,两个纬线防带机构3以水平中轴线71为对称线左右对称设置,每个纬线防带机构3都包括防带线31、防带滚轮32与配重块33,防带线31的一端绕防带滚轮32后与配重块33的顶部相连接,防带滚轮32的中部与防带支座34相连接,防带线31的另一端与固定框架35相连接,防带线31上位于防带滚轮32、配重块33之间的部位与其重心线相重合,防带线31上位于防带滚轮32、固定框架35之间的部位与水平中轴线71相平行,且防带线31上位于防带滚轮32、固定框架35之间的部位与竖向推杆22、边线杆51交接时竖向推杆22的外侧部相切设置。

所述纬线防带工序中,所述竖向推杆22上行回位以将纬线T留下并绕于边线杆51顶端的外侧部是指:先将与竖向推杆22外侧部相切的防带线31绷紧以使其紧贴在竖向推杆22外侧部上,再驱动竖向推杆22上行,缠绕于竖向推杆22外侧部的纬线T也随其上行,此时,防带线31对纬线T阻挡以使纬线T、竖向推杆22相脱离,竖向推杆22继续上行,脱离后的纬线T下落并缠绕于边线杆51顶端的外侧部。

实施例4:

基本内容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

所述引纬机构1还包括引纬气缸13、引纬探片14、前光电传感器15与后光电传感器16,所述引纬杆11的内端与引纬杆座17相连接,引纬杆座17的底部与引纬气缸13的顶部相连接,引纬气缸13的底部与引纬滑块18相连接,引纬滑块18沿嵌入其内部的引纬导轨181滑动配合,引纬气缸13的中部贯穿有气缸推杆131,该气缸推杆131的两端分别与引纬固定座19的顶部相连接,引纬固定座19的侧部设置有前光电传感器15、后光电传感器16以与引纬探片14的底端接触配合,引纬探片14的顶端与引纬杆座17的外侧部相连接。

所述引纬工序中,所述引纬杆11经引纬钩12带动纬线T前行以穿过上述经线开口M1,并运行至竖向推杆22的正下方时停止前行是指:在引纬杆11经引纬钩12带动纬线T前行的过程中,引纬探片14脱离与后光电传感器16的接触以一并前行,直至引纬探片14插入前光电传感器15的内部进行接触时,引纬杆11运行至竖向推杆22的正下方,并停止前行。

实施例5:

基本内容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

所述综框40包括上框梁42、下框梁43及位于两者之间的多根穿经片44,且多根穿经片44之间两两相互平行;所述上框梁42、下框梁43相互平行,上框梁42的底面与所有穿经片44的顶端垂直连接,所有穿经片44的底端与下框梁43的顶面垂直连接,每根穿经片44的中部都开设有一个穿经孔441,连接所有穿经孔441的圆心所形成的水平线与上框梁42、下框梁43相平行;所述上框梁42的顶面的正中部位与提升装置相连接,下框梁43的底面的正中部位与弹簧45的顶端相连接,弹簧45的底端与弹簧座451相连接,且弹簧45的伸缩行程线与综框40的中轴线重合于同一条纵线上。

所述开口工序中,所述驱动任意两个不同的综框40进行上下运动是指:在提升装置、弹簧45的作用下,驱动综框40进行上下运动。

实施例6:

基本内容同实施例5,不同之处在于:

所述提升装置包括气缸支架46及其上沿纵向依次上下设置的多个并排的开口气缸461,对称气缸支架47及其上沿纵向依次上下设置的多个并排的对称开口气缸471,及滚轮支撑板48,所述对称气缸支架47以滚轮支撑板48的中轴线为对称线与气缸支架46左右对称设置,所述对称开口气缸471以滚轮支撑板48的中轴线为对称线与开口气缸461左右对称设置;所述滚轮支撑板48上开设有多个滚轮孔位491与多个对称滚轮孔位492,所述多个滚轮孔位491在滚轮支撑板48顶部、底部之间的支撑板面483上依次排列成左孔斜线481,所述多个对称滚轮孔位492在支撑板面483上依次排列成右孔斜线482,且左孔斜线481以滚轮支撑板48的中轴线为对称线与右孔斜线482左右对称设置;所述开口气缸461或对称开口气缸471的输出端与同轴的推杆462的一端相连接,推杆462的另一端与钢丝绳463的一端相连接,钢丝绳463的另一端绕滚轮49之后与上框梁42的顶面的正中部位相连接,钢丝绳463上位于推杆462、滚轮49之间的部位与钢丝绳463上位于滚轮49、上框梁42之间的部位相互垂直,钢丝绳463上位于推杆462、滚轮49之间的部位与弹簧45的伸缩行程线相垂直,钢丝绳463上位于滚轮49、上框梁42之间的部位与弹簧45的伸缩行程线重合于同一条纵线上,且滚轮49的中部与滚轮孔位491或对称滚轮孔位492相连接。

三维编织的边线装置及其使用方法专利购买费用说明

专利买卖交易资料

Q:办理专利转让的流程及所需资料

A:专利权人变更需要办理著录项目变更手续,有代理机构的,变更手续应当由代理机构办理。

1:专利变更应当使用专利局统一制作的“著录项目变更申报书”提出。

2:按规定缴纳著录项目变更手续费。

3:同时提交相关证明文件原件。

4:专利权转移的,变更后的专利权人委托新专利代理机构的,应当提交变更后的全体专利申请人签字或者盖章的委托书。

Q:专利著录项目变更费用如何缴交

A:(1)直接到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大厅收费窗口缴纳,(2)通过代办处缴纳,(3)通过邮局或者银行汇款,更多缴纳方式

Q:专利转让变更,多久能出结果

A:著录项目变更请求书递交后,一般1-2个月左右就会收到通知,国家知识产权局会下达《转让手续合格通知书》。

动态评分

0.0

没有评分数据
没有评价数据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复制
用户中心
我的足迹
我的收藏

您的购物车还是空的,您可以

  •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在线留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