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转让平台_买专利_卖专利_中国高校专利技术交易-买卖发明专利上知查网

全部分类
全部分类
一种用于三维自动编织设备的储纱器位置检测系统

一种用于三维自动编织设备的储纱器位置检测系统

IPC分类号 : D03D41/00

申请号
CN201811469220.3
可选规格
  • 专利类型: 发明专利
  • 法律状态: 有权
  • 申请日: 2018-11-28
  • 公开号: 109576873B
  • 公开日: 2019-04-05
  • 主分类号: D03D41/00
  • 专利权人: 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专利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三维自动编织设备的储纱器位置检测系统,包括:信号圈,所述信号圈设置在三维自动编织设备的储纱器上;位置检测传感器,所述位置检测传感器设置在三维自动编织设备的轨道盘上;编织过程中,信号圈随着储纱器移动到指定位置时,信号圈进入位置检测传感器的感应区,位置检测传感器检测到信号圈,判定储纱器到达指定位置。通过在三维自动编织设备上设置储纱器位置检测系统,不仅实现了储纱器位置检测的功能,还可以通过该检测系统得知任一编织单元中当前储纱器的数量和储纱器的排列位置情况,并且可实施监测当前三维自动编织设备的储纱器的整体排列情况和排列位置。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三维自动编织设备的储纱器位置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信号圈,所述信号圈设置在三维自动编织设备的储纱器上,信号圈呈绕储纱器轴线的圆环状;

位置检测传感器,所述位置检测传感器设置在三维自动编织设备的轨道盘上,轨道盘上设有多个位置检测传感器,各位置检测传感器绕着轨道盘周向间隔设置;

编织过程中,信号圈随着储纱器移动到指定位置时,信号圈进入位置检测传感器的感应区,位置检测传感器检测到信号圈,判定储纱器到达指定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三维自动编织设备的储纱器位置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圈随着储纱器共同沿着轨道盘的外周移动,信号圈和位置检测传感器处于轨道盘的同一侧,编织过程中,信号圈随着储纱器移动到指定位置时,信号圈进入位置检测传感器的感应区,信号圈随着储纱器移动到非指定位置时,信号圈离开位置检测传感器的感应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三维自动编织设备的储纱器位置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储纱器包括底座,底座沿着储纱器的轴向向两端延伸,以用于纱线的退绕,信号圈设置在底座的远离编织面一侧,轨道盘部分夹持在底座和信号圈之间,位置检测传感器设置在轨道盘的远离编织面一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用于三维自动编织设备的储纱器位置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储纱器还包括底座盘柱,底座盘柱的一端与底座的远离编织面一端相固定连接,另一端沿着底座的轴向延伸、并穿过信号圈,以固定信号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用于三维自动编织设备的储纱器位置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底座呈镂空的圆柱状,底座盘柱呈圆柱状,信号圈呈圆环状,底座、底座盘柱和信号圈三者同轴设置;信号圈的直径不大于底座的直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用于三维自动编织设备的储纱器位置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底座的远离编织面一端设有底座盘,底座盘与底座相固定连接,并同轴设置,底座盘柱的一端与底座盘的远离编织面一端相固定连接,另一端沿着底座的轴向延伸、并穿过信号圈,底座盘、轨道盘均呈圆饼状,底座盘、轨道盘和信号圈三者平行设置,轨道盘部分夹持在底座盘和信号圈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用于三维自动编织设备的储纱器位置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信号圈的远离编织面的一端设有底座下盘,底座下盘与信号圈同轴设置、并与信号圈相固定连接,底座盘柱穿过底座下盘,以固定底座下盘;底座下盘的直径与信号圈直径相等,底座盘的直径与底座的直径相等。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所述的一种用于三维自动编织设备的储纱器位置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置检测传感器设置在轨道盘的远离编织面的一端、未被夹持区域内,位置检测传感器沿着轨道盘的径向延伸,位置检测传感器朝向信号圈的一端设有用于检测信号圈的检测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用于三维自动编织设备的储纱器位置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面的靠近编织面一端不低于信号圈的靠近编织面一端,检测面的远离编织面一端不高于信号圈的远离编织面一端,检测面与信号圈之间的直线距离处于检测面的感应范围内。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所述的一种用于三维自动编织设备的储纱器位置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各位置检测传感器等角度间隔设置在轨道盘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所述的一种用于三维自动编织设备的储纱器位置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编织过程中,信号圈随着储纱器绕着轨道盘的外周旋转,当储纱器移动到指定位置,信号圈进入位置检测传感器的感应区,位置检测传感器检测到信号圈,产生到达信号,三维自动编织设备的单片机采集该到达信号,判定储纱器到达指定位置,单片机发出下一步编织程序指令。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三维自动编织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储纱器位置检测系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三维自动编织设备的储纱器位置检测系统。

背景技术

三维编织是一种织物成型工艺,用高性能纤维经三维编织工艺可支撑绳缆、带、网、板材、管材和异形织物等,这类编织物结构、功能独特,具有高强、高模、高可靠性、耐高压、耐磨损、延伸率精确可控等特点,是航空航天、国防军工、海洋勘探等国家战略和重要民生的特需产品。但这种织物的自动成型设备长期被欧美俄垄断,严重制约了我国三维编织产业的发展。

新型三维自动编织设备中,储纱器不是按照固定轨迹运行,同一个储纱器在三维自动编织设备中可以顺时针旋转,也可以逆时针旋转,当储纱器到达指定的位置,设备中夹持储纱器的夹子将储纱器释放,便于相邻站的夹子伸出继续夹持储纱器运行。储纱器在指定位置时,处于自由状态。为保证设备的顺利运行,需要检测该位置的储纱器是否到达指定的位置,确保编织工艺步骤的准确,需要一种检测储纱器位置的检测系统。

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三维自动编织设备的储纱器位置检测系统,以检测三维自动编织设备中的储纱器是否到达指定位置,确保工艺步骤的准确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技术方案的基本构思是:

一种用于三维自动编织设备的储纱器位置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信号圈,所述信号圈设置在三维自动编织设备的储纱器上;

位置检测传感器,所述位置检测传感器设置在三维自动编织设备的轨道盘上;

编织过程中,信号圈随着储纱器移动到指定位置时,信号圈进入位置检测传感器的感应区,位置检测传感器检测到信号圈,判定储纱器到达指定位置。

进一步,所述信号圈随着储纱器共同沿着轨道盘的外周移动,信号圈和位置检测传感器处于轨道盘的同一侧,编织过程中,信号圈随着储纱器移动到指定位置时,信号圈进入位置检测传感器的感应区,信号圈随着储纱器移动到非指定位置时,信号圈离开位置检测传感器的感应区。

进一步,储纱器包括底座,底座沿着储纱器的轴向向两端延伸,以用于纱线的退绕,信号圈设置在底座的远离编织面一侧,轨道盘部分夹持在底座和信号圈之间,位置检测传感器设置在轨道盘的远离编织面一端。

进一步,储纱器还包括底座盘柱,底座盘柱的一端与底座的远离编织面一端相固定连接,另一端沿着底座的轴向延伸、并穿过信号圈,以固定信号圈。

进一步,底座呈镂空的圆柱状,底座盘柱呈圆柱状,信号圈呈圆环状,底座、底座盘柱和信号圈三者同轴设置。

优选的,信号圈的直径不大于底座的直径。

进一步,底座的远离编织面一端设有底座盘,底座盘与底座相固定连接,并同轴设置,底座盘柱的一端与底座盘的远离编织面一端相固定连接,另一端沿着底座的轴向延伸、并穿过信号圈,底座盘、轨道盘均呈圆饼状,底座盘、轨道盘和信号圈三者平行设置,轨道盘部分夹持在底座盘和信号圈之间。

优选的,信号圈的远离编织面的一端设有底座下盘,底座下盘与信号圈同轴设置、并与信号圈相固定连接,底座盘柱穿过底座下盘,以固定底座下盘;底座下盘的直径与信号圈直径相等,底座盘的直径与底座的直径相等。

进一步,所述位置检测传感器设置在轨道盘的远离编织面的一端、未被夹持区域内,位置检测传感器沿着轨道盘的径向延伸,位置检测传感器朝向信号圈的一端设有用于检测信号圈的检测面。

进一步,所述检测面的靠近编织面一端不低于信号圈的靠近编织面一端,检测面的远离编织面一端不高于信号圈的远离编织面一端,检测面与信号圈之间的直线距离处于检测面的感应范围内。

进一步,轨道盘上设有多个位置检测传感器,各位置检测传感器绕着轨道盘周向间隔设置。

优选的,各位置检测传感器等角度间隔设置在轨道盘上。

进一步,编织过程中,信号圈随着储纱器绕着轨道盘的外周旋转,当储纱器移动到指定位置,信号圈进入位置检测传感器的感应区,位置检测传感器检测到信号圈,产生到达信号,三维自动编织设备的单片机采集该到达信号,判定储纱器到达指定位置,单片机发出下一步编织程序指令。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在三维自动编织设备上设置储纱器位置检测系统,不仅实现了储纱器位置检测的功能,还可以通过该检测系统得知任一编织单元中当前储纱器的数量和储纱器的排列位置情况,并且可实施监测当前三维自动编织设备的储纱器的整体排列情况和排列位置。

2、该储纱器位置检测系统结构简单、体积小巧,检测稳定可靠,同时不敏感于灰尘,具有经济实用、易于维护的特点。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附图说明

附图作为本发明的一部分,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的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但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显然,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三维自动编织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储纱器的正视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储纱器的侧视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储纱器的后视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储纱器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储纱器的再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张力调节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张力调节单元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储纱器位置检测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中位置检测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位置检测传感器的分布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位置检测传感器的分布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再一实施例中位置检测传感器的分布示意图。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旨在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发明的构思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发明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介绍了一种三维自动编织设备1000,该三维自动编织设备1000包括框架900、多个储纱器100和多个编织站800,编织站800设置在框架900的中空内部、并在框架900内组成阵列形式。编织过程中,编织站800绕着编织站800的轴线周向旋转,各储纱器100在编织站800的夹持作用下,绕着编织站800的外周、在框架900靠近编织面的端面上移动,以令各储纱器100所携带的纱线相互编织,在编织面处形成三维编织物。

本实施例中,框架900位于靠近编织面一端设有支撑板901,支撑板901用于支撑储纱器100,支撑板901与编织站800的轴线相垂直设置,储纱器100搁置在支撑板901的靠近编织面一端。

本实施例中,各编织站800的靠近编织面一端设有轨道盘200,轨道盘200与编织站800同轴设置,支撑板901上设有与轨道盘200数量相等的圆形镂空部903,轨道盘200搁置在镂空部903内,镂空部903的直径大于轨道盘200的直径,以形成环形轨道904,储纱器100在环形轨道904内、绕着轨道盘200的外周移动。

本实施例中,轨道盘200呈圆饼状,并与镂空部903同轴设置,轨道盘200与支撑盘901平齐设置。

本实施例中,相邻镂空部903相交设置,相交位置形成相邻编织站800的共享巢,每个编织站800均设有4个绕编织站800轴线间隔90度角度的、与相邻编织站800共同的共享巢,储纱器100通过共享巢移动到相邻环形轨道904上、继而绕着相邻编织站800的轨道盘200周向移动。

实施例二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储纱器100包括底座盘柱107和底座101,底座101和底座盘柱107均沿着编织站800的轴向延伸,底座盘柱107设置在储纱器100的远离编织面一端,底座101设置在储纱器100的远离编织面一端,底座盘柱107与底座101相固定设置,底座101的直径远大于底座盘柱107的直径,底座盘柱107与底座101同轴设置。

本实施例中,底座101搁置在支撑板901上,底座盘柱107穿过环形轨道904伸入框架900内,编织站800夹持底座盘柱107、并周向旋转,以带动储纱器100在环形轨道904内、绕着轨道盘200的外周移动。

本实施例中,编织站800包括夹子段,夹子段设置在轨道盘200的远离编织面一侧、并可绕着编织站800的轴线周向旋转,夹子段上设有夹子,夹子夹持底座盘座107,以带动储纱器100在环形轨道904内、绕着轨道盘200的外周移动。

本实施例中,该三维自动编织设备1000还包括电机902,电机902用于驱动编织站800的周向顺时针旋转和周向逆时针旋转。

在三维编织过程中,编织站驱动储纱器的过程如下:

(1)驱动某一个编织站的夹子移动到指定储纱器的位置;

(2)夹子伸出,夹住该储纱器的底座盘柱;

(3)编织站旋转,夹子跟随编织站旋转,带动夹子夹持的储纱器旋转;

(4)当储纱器到达到指定位置后,缩回夹子,完成储纱器的移动。

实施例三

如图2至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介绍了一种用于三维编织设备1000的大容量储纱器100,该大容量储纱器100包括储纱管108、纱线传递单元500和张力调节单元600,纱线传递单元500用于将储纱管100上的纱线自储纱管100传递至编织面上,张力调节单元600用于在纱线传递过程中进行纱线张力的调节,以令纱线在张力作用下进行退绕。本实施例中,纱线传递单元500包括上过线轮104和下过线轮105,上过线轮104设置在储纱器100的靠近编织面一端,下过线轮105设置在储纱器100的远离编织面一端,纱线自储纱管108通过上过线轮104和下过线轮105传递至编织面。

本实施例中,该储纱器100还包括用于固定安装储纱管108、纱线传递单元500和张力调节单元600的底座101,底座101沿着储纱器100的轴向向两端延伸,底座101内部中空设置以形成中空内部110,储纱管108设置在底座101的中空内部110,并与底座101同轴设置,上过线轮104设置在底座101的中空内部110的靠近编织面一端,下过线轮105设置在底座101的中空内部110的远离编织面一端。

本实施例中,底座101呈圆柱状,底座101的中空内部110贯穿底座101的第一侧面111和对应第二侧面、并与储纱器100的外部空间相连通,以在第一侧面111上形成贯穿部1111,贯穿部1111呈矩形弯折的光滑曲面,上过线轮104设置在底座101的第一侧面111的贯穿部1111上,并位于靠近编织面一端;下过线轮105设置在底座101的第一侧面111的贯穿部1111上。

本实施例中,底座101的中空内部110的靠近编织面一端固定设有上过线轮固定块1041,上过线轮固定块1041的一端与底座101的中空内部110的靠近编织面一端相固定连接,另一端沿着底座101的轴向向远离编织面一端延伸,上过线轮104安装在上过线轮固定块1041的朝向储纱器100外部一侧,以固定安装上过线轮104。

本实施例中,底座101的中空内部110的远离编织面一端固定设有滑块1051和与滑块1051相配合设置的滑块直线轴承106,滑块1051和滑块直线轴承106均位于底座101的第一侧面111的贯穿部1111上,并均沿着底座101的周向延伸,并与底座101的第一侧面的未贯穿部分光滑过渡,滑块1051与滑块直线轴承106的靠近编织面一端相固定连接,下过线轮105安装在滑块1051上,下过线轮105可在纱线张力作用下向编织面一端滑动,由于下过线轮105、滑块1051和滑块直线轴承106相互固定连接,下过线轮105在纱线张力作用下向编织面一端滑动时,滑块1051和滑块直线轴承106也共同朝向编织面一端滑动。

实施例四

如图2至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纱线传递单元500包括多个上过线轮104和多个下过线轮105,各上过线轮104沿着底座101的周向间隔分布在底座101的中空内部110的靠近编织面一端,各下过线轮105沿着底座101的周向间隔分布在底座101的中空内部110的远离编织面一端,各上过线轮104和各下过线轮105在中轴面上的投影交错间隔设置。

本实施例中,各上过线轮104沿着底座101的周向间隔分布在底座101的第一侧面111的贯穿部1111上,各上过线轮104处于同一径面上,并与第一侧面111的未贯穿部分处于同一光滑曲面上。

本实施例中,各下过线轮105沿着底座101的周向间隔分布在底座101的第一侧面111的贯穿部1111上,各下过线轮105处于同一径面上,并与第一侧面111的未贯穿部分处于同一光滑曲面上。

本实施例中,纱线自储纱管108上传递至各上过线轮104和各下过线轮105上,纱线在各上、下过线轮上形成蛇形走向。

实施例五

如图2至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纱线传递单元500还包括出线柱线轮1091,出线柱线轮1091设置在底座101的靠近编织面一端,纱线自储纱管108经上过线轮104和下过线轮105传递至出线柱线轮1091上,再经出线柱线轮1091传递至编织面。

本实施例中,底座101的靠近编织面一端设有出线柱固定块1092,出线柱固定块1092的远离编织面一端与底座101的靠近编织面一端相固定连接,对应另一端沿着底座101的轴向向编织面一端延伸,出线柱固定块1092的靠近编织面一端设有沿着底座101轴向延伸的出线柱109,出线柱线轮1091固定安装在出线柱109上,出线柱线轮1091设计为万向轮。通过在底座的靠近编织面一端设置万向轮式的出线柱线轮,在编织过程中随着储纱器方向的不断变化,纱线在万向轮式的出线柱线轮的保护下不会受到磨损。

本实施例中,纱线传递单元500包括多个出线柱线轮1091,各出线柱线轮1091沿着底座101的轴向间隔分布并固定在出线柱109上。

本实施例中,底座101的中空内部110贯穿底座101靠近编织面一端的部分端面,出线柱固定块1092沿着底座101的周向延伸,并与底座101的靠近编织面一端的未贯穿端面相配合固定连接,出线柱固定块1092的外周不超过底座101的靠近编织面一端的未贯穿端面的外周。

本实施例中,底座101靠近编织面一端的贯穿端面靠近底座101的第二侧面,出现柱固定块1092位于底座101的第一侧面111的靠近编织面一端。出线柱固定块1092的靠近底座101轴线一侧设有内过线轮1093,储纱管108上的轴线通过上过线轮104和下过线轮105穿过底座101的靠近编织面一端经内过线轮1093传递至出线柱线轮1091上,继而经出线柱线轮1091传递至编织面。

本实施例中,出线柱固定块1092的靠近底座101轴线一侧设有多个内过线轮1093,各内过线轮1093沿着底座101的周向间隔分布;出线柱固定块1092的靠近底座101轴线一侧向内凹陷,各内过线轮1093设置在出线柱固定块1092的凹陷处。

实施例六

如图2至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纱线传递单元500还包括过线管112,过线管112设置在底座101的中空内部,过线管112的一端与底座101的中空内部110的靠近编织面一端相固定连接,对应另一端沿着底座101的轴向延伸、并与底座101的中空内部110的远离编织面一端相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纱线自储纱管108传递至过线管112上,在过线管112上缠绕若干圈之后传递至上过线轮104或下过线轮105上,并依次继续传递到各上过线轮104和各下过线轮105上,纱线在各上过线轮104和各下过线轮105上呈蛇形走向;接着,纱线自底座101的靠近编织面一端的端面的贯穿部分穿出,并传递至内过线轮1093上,通过内过线轮1093传递至出线柱线轮1091上,继而经出线柱线轮1091传递至编织面上。

实施例七

如图2至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张力调节单元600包括拨叉602、储纱管轴603和线管顶杆604,储纱管轴603套设在储纱管108内、沿着储纱器100的轴线延伸,并与储纱管108同轴设置,拨叉602分别连接储纱管轴603和线管顶杆604,线管顶杆604的远离编织面一端设有线管弹簧605,线管弹簧605可沿着储纱器100的轴向伸缩;当纱线张力过大时,拨叉602在纱线作用下被提起,线管弹簧605拉伸,带动线管顶杆604回缩,继而带动储纱管轴603转动。

本实施例中,张力调节单元600还包括拨叉拉杆601,拨叉拉杆601和线管顶杆604均设置在底座101的中空内部110,并均沿着底座101的轴向延伸,拨叉拉杆601和线管顶杆604分设在储纱管轴603的两侧,拨叉拉杆601、线管顶杆604和储纱管轴603位于同一条直线上,拨叉拉杆601的一端与底座101的中空内部110的靠近编织面一端相固定连接,另一端沿着底座101轴向延伸,延伸端与拨叉602相固定连接,拨叉602沿着底座101的径向延伸,并依次与储纱管轴603、线管顶杆604相固定连接,线管顶杆604的远离编织面一端通过线管弹簧605与底座101相固定连接,对应另一端沿着底座101轴向延伸,线管弹簧605沿着底座101轴向伸缩。

本实施例中,拨叉拉杆601上设有控制拨叉602提升的拨叉开关608。

本实施例中,拨叉拉杆601设置在第一侧面111的贯穿部1111上,拨叉拉杆601的一端与底座101的中空内部110的靠近编织面一端相固定连接,另一端沿着底座101轴向延伸、穿过滑块1051和滑块直线轴承106,拨叉开关608距编织面的距离与滑块1051距编织面的距离相比较近。

本实施例中,储纱器100还包括用于检测储纱器100断线的断线检测片301,断线检测片301与滑块直线轴承106的远离编织面的一端相固定连接,拨叉拉杆601的延伸沿着底座101轴向延伸、穿过滑块1051、滑块直线轴承106和断线检测片301,断线检测片301的内侧设有向内凹陷的凹槽,以供拨叉602的安装。

本实施例中,编织过程中,下过线轮105在纱线的带动下朝向编织面一端移动,当下过线轮105移动到拨叉开关608的位置时,此时纱线张力过大,下过线轮105继续向编织面一端移动、并开启拨叉开关608,拨叉开关608控制拨叉602朝向编织面一端提升,线管弹簧605在拨叉602的带动下向编织面一端拉伸,继而带动线管顶杆604向远离编织面一端回缩,此刻,位于拨叉拉杆601一侧的拨叉602向编织面一端提升,线管顶杆604向远离编织面一端回缩,储纱管轴603在一端高一端低的作用下进行旋转,加速纱线的退绕,以调节纱线张力。

实施例八

如图2至7所示,本实施例中,张力调节单元600还包括支柱606,支柱606的一端与滑块1051相固定连接,另一端沿着底座101轴向延伸、通过支柱弹簧607与底座101中空内部110的靠近编织面一端相固定连接,支柱弹簧607可沿着底座101轴向伸缩。

本实施例中,张力调节单元600包括至少两个支柱606,各支柱606关于拨叉拉杆601对称设置。

本实施例中,当纱线张力过小时,下过线轮105向远离编织面一侧移动,支柱弹簧607拉伸,带动支柱606向靠近编织面一端移动,加大纱线张力。

实施例九

如图9至图10所示,本实施例中介绍了一种用于三维自动编织设备1000的储纱器位置检测系统400,该储纱器位置检测系统400包括信号圈401和位置检测传感器402,信号圈401设置在三维自动编织设备1000的储纱器100上,位置检测传感器402设置在三维自动编织设备1000的轨道盘200上,编织过程中,信号圈401随着储纱器100移动到指定位置时,信号圈401进入位置检测传感器402的感应区,位置检测传感器402检测到信号圈401,判定储纱器100到达指定位置。通过在三维自动编织设备上设置储纱器位置检测系统,不仅实现了储纱器位置检测的功能,还可以通过该检测系统得知任一编织单元中当前储纱器的数量和储纱器的排列位置情况,并且可实施监测当前三维自动编织设备的储纱器的整体排列情况和排列位置。

本实施例中,信号圈401随着储纱器100在电机的作用下共同绕着轨道盘200的外周移动,信号圈401和位置检测传感器402处于轨道盘200的同一侧,编织过程中,信号圈401随着储纱器100移动到指定位置时,信号圈401进入位置检测传感器402的感应区,位置检测传感器402检测到信号圈401,判定储纱器100到达指定位置,提示三维自动编织设备1000可以进行下一编织程序;信号圈401随着位置检测传感器402移动到非指定位置时,信号圈401离开位置检测传感器402的感应区,判定储纱器100未到达指定位置。

实施例十

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中,储纱器100包括底座101,底座101沿着储纱器100的轴向向两端延伸,底座101呈镂空状,以构成储纱器100的支撑骨架,以固定储纱器100的储纱管108、上过线轮104、下过线轮105等,以用于纱线的退绕,信号圈401设置在底座101的远离编织面一侧,轨道盘200部分夹持在底座101和信号圈401之间,位置检测传感器402设置在轨道盘200的远离编织面一侧,信号圈401和位置检测传感器402均位于轨道盘200的远离编织面一侧,以使得储纱器100位于指定位置时,信号圈401能进入位置检测传感器402的感应区。

本实施例中,储纱器100还包括底座盘柱107,底座盘柱107的一端与底座101的远离编织面一端相固定连接,另一端沿着底座101的轴向延伸、并穿过信号圈401,以固定信号圈401,信号圈401与底座盘柱107相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底座101呈镂空的圆柱状,底座盘柱107呈圆柱状,信号圈401呈圆环状,底座101、底座盘柱107和信号圈401三者同轴设置;优选的,信号圈401的直径不大于底座101的直径,信号圈401的内径与底座盘柱107的直径相配合。

本实施例中,底座101的远离编织面一端设有底座盘102,底座盘102与底座101相固定连接,并同轴设置,以支撑固定底座101,底座盘102的靠近编织面一端与底座101相固定连接,底座盘102的远离编织面一端与底座盘柱107相固定连接。底座盘柱107的一端与底座盘102相固定连接,另一端沿着底座101的轴向延伸、并穿过信号圈401。底座盘102、轨道盘200均呈圆饼状,底座盘102、轨道盘200和信号圈401三者平行设置,轨道盘200部分夹持在底座盘102和信号圈401之间。

本实施例中,信号圈401的远离编织面的一端设有用于支撑固定信号圈的底座下盘103,底座下盘103与信号圈401同轴设置、并与信号圈401相固定连接,底座盘柱401的一端与底座盘102相固定连接,另一端沿着底座101的轴向延伸、并穿过信号圈401和底座下盘103;底座下盘103的直径与信号圈401的直径相等。

实施例十一

如图9至图10所示,本实施例中,位置检测传感器402设置在轨道盘200的远离编织面一端、轨道盘200的未被夹持区域内,位置检测传感器402沿着轨道盘200的径向延伸,位置检测传感器402朝向信号圈401的一端设有用于检测信号圈401的检测面4021。

本实施例中,位置检测传感器402可以为现有技术的任意传感器,例如接近传感器。

本实施例中,检测面4021的靠近编织面一端不低于信号圈401的靠近编织面一端,检测面4021的远离编织面一端不高于信号圈401的远离编织面一端,检测面4021与信号圈200之间的最短直线距离处于检测面4021的感应范围内。

本实施例中,轨道盘200上设有多个位置检测传感器402,各位置检测传感器402绕着轨道盘200周向间隔设置。

实施例十二

如图11所示,轨道盘200上设有两个位置检测传感器402,两个位置检测传感器402设置在轨道盘200的同一条直径上,并关于轨道盘200中心对称。

实施例十三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中,轨道盘200上设有三个位置检测传感器402,各位置检测传感器402之间间隔120゜设置,并关于轨道盘200中心对称。

实施例十四

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中,轨道盘200上设有四个位置检测传感器402,各位置检测传感器402之间间隔90゜设置,并关于轨道盘200中心对称。

本实施例中,各位置检测传感器402通过螺钉结构安装在轨道盘200上,轨道盘200的远离编织面一端还设有安装板4022,安装板4022与轨道盘200同轴设置,检测传感器402的检测面4021一端与安装板4022的外沿相固定连接,其余部分通过螺钉结构与安装板4022的远离编织面一端相固定连接。

实施例十五

如图9至图13所示,本实施例中,编织过程中,储纱器100在三维自动编织设备1000的电机的作用下沿着轨道盘200的外周移动,当储纱器100移动到指定位置处时,信号圈401进入对应位置检测传感器402的感应区,对应位置检测传感器402检测到信号圈402,产生到达信号,三维自动编织设备1000的单片机采集该到达信号,判定储纱器100到达指定位置,单片机发出下一步编织程序指令。

本实施例中,当对应位置检测传感器402未检测到信号圈402,单片机未采集到到达信号,判定储纱器100未到达指定位置,控制储纱器100继续移动直至到达指定位置,或者发出报警,提示用户对三维自动编织设备1000进行维修。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专利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提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方案的范围内。

一种用于三维自动编织设备的储纱器位置检测系统专利购买费用说明

专利买卖交易资料

Q:办理专利转让的流程及所需资料

A:专利权人变更需要办理著录项目变更手续,有代理机构的,变更手续应当由代理机构办理。

1:专利变更应当使用专利局统一制作的“著录项目变更申报书”提出。

2:按规定缴纳著录项目变更手续费。

3:同时提交相关证明文件原件。

4:专利权转移的,变更后的专利权人委托新专利代理机构的,应当提交变更后的全体专利申请人签字或者盖章的委托书。

Q:专利著录项目变更费用如何缴交

A:(1)直接到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大厅收费窗口缴纳,(2)通过代办处缴纳,(3)通过邮局或者银行汇款,更多缴纳方式

Q:专利转让变更,多久能出结果

A:著录项目变更请求书递交后,一般1-2个月左右就会收到通知,国家知识产权局会下达《转让手续合格通知书》。

动态评分

0.0

没有评分数据
没有评价数据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复制
用户中心
我的足迹
我的收藏

您的购物车还是空的,您可以

  •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在线留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