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转让平台_买专利_卖专利_中国高校专利技术交易-买卖发明专利上知查网

全部分类
全部分类
一种轨迹可调车

一种轨迹可调车

IPC分类号 : B62D61/00,B62D9/00

申请号
CN201921988198.3
可选规格
  • 专利类型: 实用新型专利
  • 法律状态: 有权
  • 申请日: 2019-11-18
  • 公开号: 211494308U
  • 公开日: 2020-09-15
  • 主分类号: B62D61/00
  • 专利权人: 江汉大学

专利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轨迹可调车,属于车辆技术领域。所述轨迹可调车包括:两个支撑架固定相对设置在车架上;传动装置设置在两个支撑架上,驱动轮装置可转动式地与传动装置连接;四连杆装置的第一端与传动装置铰接,四连杆装置的第二端与转向装置固定连接;转向装置与变向轮装置固定连接;从动轮装置可转动式地与两个支撑架连接。本实用新型轨迹可调车可适应于不同轨迹和复杂障碍地形。

权利要求

1.一种轨迹可调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车架、驱动轮装置、从动轮装置、变向轮装置、四连杆装置、传动装置、转向装置及两个支撑架;

两个所述支撑架固定相对设置在所述车架上;

所述传动装置设置在所述两个所述支撑架上,所述驱动轮装置可转动式地与所述传动装置连接;

所述四连杆装置的第一端与所述传动装置铰接,所述四连杆装置的第二端与所述转向装置固定连接;

所述转向装置与所述变向轮装置固定连接;

所述从动轮装置可转动式地与两个所述支撑架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迹可调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轮装置包括:驱动轮、驱动板及驱动轴;

所述驱动轮通过所述驱动板与所述驱动轴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轨迹可调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轮与所述驱动板之间可拆卸式地设置有若干第一足节。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轨迹可调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装置包括:第一齿轮、第二齿轮及传动轴;

所述第一齿轮设置在两个所述支撑架之间,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驱动轴固定连接;

所述传动轴可转动式地设置在两个所述支撑架上;

所述第二齿轮设置在两个所述支撑架之间,所述第二齿轮固定设置在所述传动轴上,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一齿轮啮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轨迹可调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四连杆装置包括:连接板、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及第三连接杆;

所述连接板的中部与所述传动轴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连接杆的第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板的端部;

所述第二连接杆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杆的第二端铰接,所述第二连接杆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连接杆的第一端铰接;

所述第三连接杆的第二端与所述转向装置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轨迹可调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板与所述传动轴垂直,所述第一连接杆与所述连接板垂直,所述第二连接杆与所述连接板平行。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轨迹可调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装置包括:轴套及立轴;

所述轴套与所述车架固定连接,所述立轴可转动式地设置在所述轴套内;

所述立轴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连接杆的第二端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轨迹可调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向轮装置包括:变向轮及轮架;

所述轮架与所述立轴的第二端固定连接;

所述变向轮可转动式地设置在所述轮架内。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轨迹可调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从动轮装置包括:从动轮、从动板及从动轴;

所述从动轮通过所述从动板与所述从动轴固定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轨迹可调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从动轮与所述从动板之间可拆卸式地设置有若干第二足节。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轨迹可调车。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所出现的普通小车,普遍是直线行驶,如果在没有外界影响或人为变向的条件下,基本没有其他行驶轨迹的可能。而在一些特殊场合,如布满各类设备或零件的生产车间,需要小车轨迹灵活改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轨迹可调车,解决了或部分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普通小车只能直线行驶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轨迹可调车包括:车架、驱动轮装置、从动轮装置、变向轮装置、四连杆装置、传动装置、转向装置及两个支撑架;两个所述支撑架固定相对设置在所述车架上;所述传动装置设置在所述两个所述支撑架上,所述驱动轮装置可转动式地与所述传动装置连接;所述四连杆装置的第一端与所述传动装置铰接,所述四连杆装置的第二端与所述转向装置固定连接;所述转向装置与所述变向轮装置固定连接;所述从动轮装置可转动式地与两个所述支撑架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轮装置包括:驱动轮、驱动板及驱动轴;所述驱动轮通过所述驱动板与所述驱动轴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轮与所述驱动板之间可拆卸式地设置有若干第一足节。

进一步地,所述传动装置包括:第一齿轮、第二齿轮及传动轴;所述第一齿轮设置在两个所述支撑架之间,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驱动轴固定连接;所述传动轴可转动式地设置在两个所述支撑架上;所述第二齿轮设置在两个所述支撑架之间,所述第二齿轮固定设置在所述传动轴上,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一齿轮啮合。

进一步地,所述四连杆装置包括:连接板、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及第三连接杆;所述连接板的中部与所述传动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的第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板的端部;所述第二连接杆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杆的第二端铰接,所述第二连接杆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连接杆的第一端铰接;所述第三连接杆的第二端与所述转向装置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板与所述传动轴垂直,所述第一连接杆与所述连接板垂直,所述第二连接杆与所述连接板平行。

进一步地,所述转向装置包括:轴套及立轴;所述轴套与所述车架固定连接,所述立轴可转动式地设置在所述轴套内;所述立轴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连接杆的第二端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变向轮装置包括:变向轮及轮架;所述轮架与所述立轴的第二端固定连接;所述变向轮可转动式地设置在所述轮架内。

进一步地,所述从动轮装置包括:从动轮、从动板及从动轴;所述从动轮通过所述从动板与所述从动轴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从动轮与所述从动板之间可拆卸式地设置有若干第二足节。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由于两个支撑架固定相对设置在车架上,传动装置设置在两个支撑架上,驱动轮装置可转动式地与传动装置连接,所以,驱动轮装置转动,将动力传递给传动装置,由于从动轮装置可转动式地与两个支撑架连接,所以,从动轮装置动作,使车架动作,由于四连杆装置的第一端与传动装置铰接,四连杆装置的第二端与转向装置固定连接,所以,传动装置将动力传递给四连杆装置,四连杆装置驱动转向装置动作,由于转向装置与变向轮装置固定连接,所以,转向装置带动变向轮装置进行转向,可适应于不同轨迹和复杂障碍地形。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轨迹可调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轨迹可调车的第一足节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轨迹可调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车架1、驱动轮装置2、从动轮装置3、变向轮装置4、四连杆装置 5、传动装置6、转向装置7及两个支撑架8。

两个支撑架8固定相对设置在车架1上。

传动装置6设置在两个支撑架8上,驱动轮装置2可转动式地与传动装置6连接。

四连杆装置5的第一端与传动装置6铰接,四连杆装置5的第二端与转向装置7固定连接。

转向装置7与变向轮装置4固定连接。

从动轮装置3可转动式地与两个支撑架8连接。

本申请具体实施方式由于两个支撑架8固定相对设置在车架1上,传动装置6设置在两个支撑架8上,驱动轮装置2可转动式地与传动装置6 连接,所以,驱动轮装置2转动,将动力传递给传动装置6,由于从动轮装置3可转动式地与两个支撑架8连接,所以,从动轮装置3动作,使车架1动作,由于四连杆装置5的第一端与传动装置6铰接,四连杆装置5 的第二端与转向装置7固定连接,所以,传动装置6将动力传递给四连杆装置5,四连杆装置5驱动转向装置7动作,由于转向装置7与变向轮装置4固定连接,所以,转向装置7带动变向轮装置4进行转向,可适应于不同轨迹和复杂障碍地形。

具体地,驱动轮装置2包括:驱动轮2-1、驱动板2-2及驱动轴2-3。

驱动轮2-1通过驱动板2-2与驱动轴2-3固定连接。

驱动轮2-1转动,通过驱动板2-2将动力传递给驱动轴2-3,使驱动轴2-3转动。

驱动轮2-1与驱动板2-2之间可拆卸式地设置有若干第一足节2-4,可以通过增加或减少第一足节2-4的数量,改变驱动轮2-1与车架1之间的间距,可以改变车架1的行驶轨迹。

具体地,从动轮装置3包括:从动轮3-1、从动板3-2及从动轴3-3。

从动轮3-1通过从动板3-2与从动轴3-3固定连接。当车体1动作时,转轴3-3通过从动板3-2驱动从动轮3-1转动。

从动轮3-1与从动板3-2之间可拆卸式地设置有若干第二足节3-4。

可以通过增加或减少第二足节3-4的数量,改变从动轮3-1与车架1 之间的间距,可以改变车架1的行驶轨迹。

参见图2,其中,第一足节2-4与第二足节3-4均包括:螺杆及连接座。连接座的第一端与螺杆固定连接,连接座背离螺杆的端面开设有螺纹孔。每两个相邻的足节,通过螺杆与螺纹孔螺纹连接实现紧固。

离驱动轮2-1最近的第一足节2-4的螺杆与驱动轮2-1固定连接。每两个相邻的足节,通过螺杆与螺纹孔螺纹连接实现紧固。驱动轴2-3与离驱动轴2-3最近的第一足节2-4的螺纹孔螺纹连接。从动轮装置3与足节的连接方式与驱动轮装置2与足节的连接方式相同。

从动轮3-1的直径小于驱动轮2-1的直径,便于车架1的转向及轨迹调整。

从动轮3-1与驱动轮2-1的均采用轮辐结构,减轻重量。

具体地,传动装置6包括:第一齿轮6-1、第二齿轮6-2及传动轴6-3。

第一齿轮6-1设置在两个支撑架8之间,第一齿轮6-1与驱动轴2-3。固定连接。第一齿轮6-1与驱动轴2-3同轴。

传动轴6-3可转动式地设置在两个支撑架8上。

第二齿轮6-2设置在两个支撑架8之间,第二齿轮6-2固定设置在传动轴6-3上,第二齿轮6-2与第一齿轮6-1啮合。第二齿轮6-2与传动轴 6-3同轴。

驱动轴2-3转动,带动第一齿轮6-1转动,第一齿轮6-1带动第二齿轮6-2转动,第二齿轮6-2带动传动轴6-3转动。

其中,第一齿轮6-1的直径大于第二齿轮6-2的直径,便于动力的传递。

具体地,四连杆装置5包括:连接板5-1、第一连接杆5-2、第二连接杆5-3及第三连接杆5-4。

连接板5-1的中部与传动轴6-3固定连接。

第一连接杆5-2的第一端固定设置在第一连接板5-1的端部。

第二连接杆5-3的第一端与第一连接杆5-2的第二端铰接,第二连接杆5-3的第二端与第三连接杆5-4的第一端铰接。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连接杆5-3的第一端可通过关节轴承与第一连接杆5-2的第二端铰接,第二连接杆5-3的第二端可通过关节轴承与第三连接杆5-4的第一端铰接。

第三连接杆5-4的第二端与转向装置7固定连接。

连接板5-1与传动轴6-3垂直,第一连接杆5-2与连接板5-1垂直,

第二连接杆5-3与连接板5-1平行。

传动轴6-3带动连接板5-1的中部转动,使连接板5-1的端部进行圆周运动,连接板5-1带动第一连接杆5-2进行圆周运动,第一连接杆5-2 带动第二连接杆5-3进行往复运动,第二连接杆5-3带动第三连接杆5-4 进行转动。

具体地,转向装置7包括:轴套7-1及立轴7-2。

轴套7-1与车架1固定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轴套7-1可通过焊接与车架1固定连接,保证连接的牢靠性。立轴7-2可转动式地设置在轴套 7-1内。

立轴7-2的第一端与第三连接杆5-4的第二端固定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立轴7-2的第一端可通过螺栓与第三连接杆5-4的第二端固定连接,便于拆装。

第三连接杆5-4将动力传递给立轴7-2,带动立轴7-2在轴套7-1内进行转动。

具体地,变向轮装置4包括:变向轮4-1及轮架4-2。

轮架4-2与立轴7-2的第二端固定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轮架4-2 可通过焊接与立轴7-2的第二端固定连接,保证连接的牢靠性。

变向轮4-1可转动式地设置在轮架4-2内。

立轴7-2转动,带动轮架4-2转动,改变变向轮4-1的行驶方向。

为了更清楚介绍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下面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使用方法上予以介绍。

驱动轮2-1转动,通过驱动板2-2将动力传递给驱动轴2-3,使驱动轴2-3转动。驱动轴2-3转动,带动第一齿轮6-1转动,第一齿轮6-1带动第二齿轮6-2转动,第二齿轮6-2带动传动轴6-3转动。传动轴6-3带动连接板5-1的中部转动,使连接板5-1的端部进行圆周运动,连接板5-1 带动第一连接杆5-2进行圆周运动,第一连接杆5-2带动第二连接杆5-3 进行往复运动,第二连接杆5-3带动第三连接杆5-4进行转动。第三连接杆5-4将动力传递给立轴7-2,带动立轴7-2在轴套7-1内进行转动。立轴7-2转动,带动轮架4-2转动,改变变向轮4-1的行驶方向,可适应于不同轨迹和复杂障碍地形。

最后所应说明的是,以上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实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一种轨迹可调车专利购买费用说明

专利买卖交易资料

Q:办理专利转让的流程及所需资料

A:专利权人变更需要办理著录项目变更手续,有代理机构的,变更手续应当由代理机构办理。

1:专利变更应当使用专利局统一制作的“著录项目变更申报书”提出。

2:按规定缴纳著录项目变更手续费。

3:同时提交相关证明文件原件。

4:专利权转移的,变更后的专利权人委托新专利代理机构的,应当提交变更后的全体专利申请人签字或者盖章的委托书。

Q:专利著录项目变更费用如何缴交

A:(1)直接到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大厅收费窗口缴纳,(2)通过代办处缴纳,(3)通过邮局或者银行汇款,更多缴纳方式

Q:专利转让变更,多久能出结果

A:著录项目变更请求书递交后,一般1-2个月左右就会收到通知,国家知识产权局会下达《转让手续合格通知书》。

动态评分

0.0

没有评分数据
没有评价数据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复制
用户中心
我的足迹
我的收藏

您的购物车还是空的,您可以

  •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在线留言
返回顶部